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最根本的一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把物理实验始终贯彻在课堂中,在一些比较贫困和边远的学校,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实验室器材落后或不齐全,要利用实验室里现有的器材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实验非常困难。因此有的老师干脆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在下面听实验,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极差,也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使学生学习厌烦疲劳,昏昏欲睡,更不能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并服务于生活。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要想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物理,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小实验,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巧妙置疑,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很多物理知识本身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的,如何还原生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体验知识获取的乐趣,这就是新课标特别体现的一种科学素质。用“盆盆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带领学生走进物理,给物理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实验,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 能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学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课堂气氛沉闷而又缺乏活力。因此,要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学科兴趣,在实验室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利用身边的小东西,因陋就简的设计实验,可激发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可帮助学生克服对物理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可以在实验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如:九年级学生学习了《运动和力》中的惯性概念后,在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老师在教师里随手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作业本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作业本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程中可用左手捏住作业本的一端,迅速的抽出,这时笔套确实停在讲台的边缘上。此时可要求学生利用已学习的惯性加以解释,使学生较容易就懂得其中的道理,而且学生们在课堂中个个跃跃欲试。又如:在给学生上完熟悉而又陌生的力以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设计一节课本上并没有安排的室外活动课,课题叫“力与足球运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来切身体会和巩固“力”的一些初步概念。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自由发言:“哪些情况下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什么力引起的?”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铺垫,学生回答非常积极,提出了很多问题,得到很多正确的结论。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尝试发球的方法,那些甚至平时在体育课上都不愿碰球的学生居然也兴致勃勃的参与活动。发球时足球从静止、运动;足球被运动员踢向空中后又掉下来,球在地面上滚动时,速度越来越慢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这位物理老师利用学校里普通的足球,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并理解“力”的含义,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实践、学会交流、体会学习的兴趣,让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2 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实验,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增强学生探索物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身边的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与质疑,懂得任何一种物理结论的得出都是在身边的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凭空猜想,捏造出来的。
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小实验。常常出现类似这中现象,实验室里仪器已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物理实验报告》,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听老师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偶尔动一动实验仪器,也可能被老师呵止。快到下课时学生们才有时间动一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实验,最后学生仓促地记录几个实验数据,机械地记忆实验现象,得出已经得出了的实验结论。一堂课下来学生感到很不过瘾,这样的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完成实验,为了以后知识的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偏离了实际,远离了生活,学生在实验中得不到成功的喜悦,它培养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一个矿泉水瓶都能在物理课堂中完成很多的小实验,说明很多的物理问题。我记得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中凸透镜对光的特点时,手中拿着一个装了半瓶水的矿泉水瓶走进教室,然后提问学生:“谁都可能随手把这瓶没喝完的矿泉水扔掉,假如我在旅游时,随手把这瓶没喝完的矿泉水扔进森林里,看似一个简单而随便的举动,你们猜可能会带来什么灾难?”学生此时要说出带来什么灾难困难很大,但只要学习完凸透镜对光的特点后,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对太阳光起会聚的作用。
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教师,只要能够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学好物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印象。物理实验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如:初中物理讲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的大小)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时,老师可带上鸡蛋走进教室,先在手中用力紧握鸡焉,然后在桌子的边缘上轻敲鸡蛋,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者哪种情况鸡蛋更容易破。(学生回到家中也可以自己去感受),让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总之,中学物理教学多用身边的小东西设计实验,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密切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把物理实验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勇于创新,将物理实验规律应用了生活实际。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可通过一些身边的东西完成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但应该做到精心设计,如果不精心设计,目的性不够明确,即使完成了实验全过程,也可能造成适得其反。只有做到精心设计,才可能提高学生学科兴趣,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和实践,联系实际,服务生活,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到科学探究。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要想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物理,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小实验,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巧妙置疑,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很多物理知识本身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的,如何还原生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体验知识获取的乐趣,这就是新课标特别体现的一种科学素质。用“盆盆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带领学生走进物理,给物理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实验,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 能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学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课堂气氛沉闷而又缺乏活力。因此,要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学科兴趣,在实验室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利用身边的小东西,因陋就简的设计实验,可激发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可帮助学生克服对物理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可以在实验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如:九年级学生学习了《运动和力》中的惯性概念后,在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老师在教师里随手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作业本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作业本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程中可用左手捏住作业本的一端,迅速的抽出,这时笔套确实停在讲台的边缘上。此时可要求学生利用已学习的惯性加以解释,使学生较容易就懂得其中的道理,而且学生们在课堂中个个跃跃欲试。又如:在给学生上完熟悉而又陌生的力以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设计一节课本上并没有安排的室外活动课,课题叫“力与足球运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来切身体会和巩固“力”的一些初步概念。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自由发言:“哪些情况下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什么力引起的?”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铺垫,学生回答非常积极,提出了很多问题,得到很多正确的结论。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尝试发球的方法,那些甚至平时在体育课上都不愿碰球的学生居然也兴致勃勃的参与活动。发球时足球从静止、运动;足球被运动员踢向空中后又掉下来,球在地面上滚动时,速度越来越慢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这位物理老师利用学校里普通的足球,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并理解“力”的含义,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实践、学会交流、体会学习的兴趣,让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2 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实验,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增强学生探索物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身边的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与质疑,懂得任何一种物理结论的得出都是在身边的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凭空猜想,捏造出来的。
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小实验。常常出现类似这中现象,实验室里仪器已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物理实验报告》,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听老师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偶尔动一动实验仪器,也可能被老师呵止。快到下课时学生们才有时间动一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实验,最后学生仓促地记录几个实验数据,机械地记忆实验现象,得出已经得出了的实验结论。一堂课下来学生感到很不过瘾,这样的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完成实验,为了以后知识的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偏离了实际,远离了生活,学生在实验中得不到成功的喜悦,它培养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一个矿泉水瓶都能在物理课堂中完成很多的小实验,说明很多的物理问题。我记得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中凸透镜对光的特点时,手中拿着一个装了半瓶水的矿泉水瓶走进教室,然后提问学生:“谁都可能随手把这瓶没喝完的矿泉水扔掉,假如我在旅游时,随手把这瓶没喝完的矿泉水扔进森林里,看似一个简单而随便的举动,你们猜可能会带来什么灾难?”学生此时要说出带来什么灾难困难很大,但只要学习完凸透镜对光的特点后,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对太阳光起会聚的作用。
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教师,只要能够多利用身边的东西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学好物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印象。物理实验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如:初中物理讲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的大小)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时,老师可带上鸡蛋走进教室,先在手中用力紧握鸡焉,然后在桌子的边缘上轻敲鸡蛋,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者哪种情况鸡蛋更容易破。(学生回到家中也可以自己去感受),让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总之,中学物理教学多用身边的小东西设计实验,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密切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把物理实验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勇于创新,将物理实验规律应用了生活实际。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可通过一些身边的东西完成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但应该做到精心设计,如果不精心设计,目的性不够明确,即使完成了实验全过程,也可能造成适得其反。只有做到精心设计,才可能提高学生学科兴趣,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和实践,联系实际,服务生活,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到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