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挖掘学生的习作潜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电视媒体;联系生活,在习作中丰富素材,运用素材。切实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利用 课程资源 提高 作文 效率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部分农村小学生怕习作,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缺乏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努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身边已具有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语文学习开辟广阔的天地,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整体推进。
一、充分挖掘学生这一习作主体资源的潜能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语言正在发展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对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都有强烈表现自我的欲望,农村孩子也在乡村生活中已积累了淳朴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资源。首先,要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尽人皆知,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即使教师命题,也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如把作文题《记一次田径运动会》改成《运动场上的“飞毛腿”》就巧得多,更容易激活学生习作的“兴奋点”。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鼓励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口,生动自如地表达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那么他们作文的长进还有什么疑问呢?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本身的口语基础进行口语交际训l练。因为学生在入学前都已接受和经历过5~6年的说话训练和实践,已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完整地说一段话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一入学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这种能力迁移过来,让他们变成书面的东西,使他们能顺利地跨上由说到写的阶梯,加上教师适时的表扬与鼓励,就很容易培养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电视媒体资源
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首先,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教材,从阅读课人手,进行写作训练,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利用教材作品中作家对乡土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对家乡农村的热爱之情。如课本中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故乡情”,老舍笔下《趵突泉》的“山水情”,等等,无不体现名家力透纸背的“乡土情感”。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语文阅读与乡土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沟通,让学生得到大师的启发,艺术的熏陶,引起“情感共鸣”。教学中,应借鉴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读写迁移,从仿到创。
其次,整合各学科知识。鲁迅曾说:读书如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要写好作文,学生要学好其它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写作教学时师生要利用其它学科提供的资源。如写小实验或小制作一类作文时,让学生联系科学、美术等课上的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有内容可写。同时,推荐学生订阅书刊、报纸,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再次,利用电视文化等媒体资源。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让学生看动画,编童话,写想象类作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多读、多思、多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在习作中丰富素材,运用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同样,生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小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高。对周围人、事、景物的认识不够,他们对眼前的一切“过眼烟云”,没有注意生活中的“匆匆瞬间”,写作时,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和触动。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开发利用存在于大自然、生活中的大量丰富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忽视乡村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有着对于乡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猎人关注猎物一样,要练就一双会搜索的“火眼金睛”,时刻关注生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敏感性。
一是针对小学生好奇、好玩、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奇特的幻想,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游戏、观赏、游览等活动。如指导学生习作:写家乡某一物产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田野去观赏。把学生带到桑园,看桑树,采桑椹,吃桑椹,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然后让学生习作《我爱家乡的桑椹*,学生写得有滋有味,表达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有目的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二是从劳动体验中开辟作文园地。农村孩子是在学习和劳动中成长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快、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了许多酸甜苦辣,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三是从日常生活中开辟作文园地,农村学生经常参与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了解民俗风情,目睹新人新事等,更容易看到人间百态。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对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因此,只有让学生写在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的、体验过的东西,学生写作才能是“有米之炊”,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出的东西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来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利用 课程资源 提高 作文 效率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部分农村小学生怕习作,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缺乏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努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身边已具有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语文学习开辟广阔的天地,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整体推进。
一、充分挖掘学生这一习作主体资源的潜能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语言正在发展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对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都有强烈表现自我的欲望,农村孩子也在乡村生活中已积累了淳朴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资源。首先,要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尽人皆知,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即使教师命题,也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如把作文题《记一次田径运动会》改成《运动场上的“飞毛腿”》就巧得多,更容易激活学生习作的“兴奋点”。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鼓励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口,生动自如地表达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那么他们作文的长进还有什么疑问呢?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本身的口语基础进行口语交际训l练。因为学生在入学前都已接受和经历过5~6年的说话训练和实践,已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完整地说一段话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一入学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这种能力迁移过来,让他们变成书面的东西,使他们能顺利地跨上由说到写的阶梯,加上教师适时的表扬与鼓励,就很容易培养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电视媒体资源
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首先,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教材,从阅读课人手,进行写作训练,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利用教材作品中作家对乡土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对家乡农村的热爱之情。如课本中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故乡情”,老舍笔下《趵突泉》的“山水情”,等等,无不体现名家力透纸背的“乡土情感”。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语文阅读与乡土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沟通,让学生得到大师的启发,艺术的熏陶,引起“情感共鸣”。教学中,应借鉴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读写迁移,从仿到创。
其次,整合各学科知识。鲁迅曾说:读书如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要写好作文,学生要学好其它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写作教学时师生要利用其它学科提供的资源。如写小实验或小制作一类作文时,让学生联系科学、美术等课上的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有内容可写。同时,推荐学生订阅书刊、报纸,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再次,利用电视文化等媒体资源。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让学生看动画,编童话,写想象类作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多读、多思、多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在习作中丰富素材,运用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同样,生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小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高。对周围人、事、景物的认识不够,他们对眼前的一切“过眼烟云”,没有注意生活中的“匆匆瞬间”,写作时,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和触动。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开发利用存在于大自然、生活中的大量丰富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忽视乡村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有着对于乡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猎人关注猎物一样,要练就一双会搜索的“火眼金睛”,时刻关注生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敏感性。
一是针对小学生好奇、好玩、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奇特的幻想,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游戏、观赏、游览等活动。如指导学生习作:写家乡某一物产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田野去观赏。把学生带到桑园,看桑树,采桑椹,吃桑椹,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然后让学生习作《我爱家乡的桑椹*,学生写得有滋有味,表达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有目的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二是从劳动体验中开辟作文园地。农村孩子是在学习和劳动中成长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快、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了许多酸甜苦辣,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三是从日常生活中开辟作文园地,农村学生经常参与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了解民俗风情,目睹新人新事等,更容易看到人间百态。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对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因此,只有让学生写在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的、体验过的东西,学生写作才能是“有米之炊”,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出的东西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来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