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解围手术期患儿母亲的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术后疼痛及其母亲焦虑状态的影响;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到围手术期患儿的护理中,建立患儿母亲参与的健康指导和综合护理措施相结合的疼痛管理模式,填补小儿术后急性疼痛评估和综合护理干预的空白,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患儿疼痛管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术后疼痛 焦虑状态 护理干预
一、研究背景
小兒腹股沟疝及小儿鞘膜积液于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理学基础为在胚胎发育时,腹膜鞘突未闭合,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若腹膜鞘突近端闭合而远端未闭合,则形成精索或睾丸鞘膜积液。腹股沟疝保守治疗治愈率低,同时很容易出现疝嵌顿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几乎所有的患儿均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而获得痊愈。疝囊高位结扎术及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虽属于简单手术,但术后疼痛一直是困扰患儿康复的主要原因。后疼痛刺激除引起患儿主观痛苦外,还会导致患儿内分泌系统紊乱,造成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形成血栓、心肺并发症、各种心理障碍等,直接影响患儿以后的情感、活动能力的发育及成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疼痛认识的提高,增加了医学专家对小儿术后镇痛的关注,国际疼痛研究学会于2006年将 10月17日定为国际儿童镇痛日,主题为控制儿童的疼痛。临床中,药物止痛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患儿及家长对镇静、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少应用。非药物治疗在疼痛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放松疗法、转移注意力、听音乐、冷热敷、按摩、针灸、经皮电刺激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但在患儿术后疼痛管理中尚未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中。因此,如何构建患儿术后无痛护理管理体系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完善的术后镇痛护理是围手术期患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患儿母亲参与的健康指导和综合护理措施相结合的疼痛干预模式
建立信任基础:向患儿及其母亲介绍医院环境及责任医师和护士,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科室环境及角色的改变,介绍同室患儿及其家属相互认识。告知患儿母亲患儿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流程并协助患儿完善相关检查。有效沟通:符海珠指出,护士与患儿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可有效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在患儿入院时,加强与患儿母亲的沟通,评估患儿母亲的心理状态,了解患儿母亲对患儿手术及其预后的真实想法及担忧。针对性宣教:在患儿术前1天,与其母亲一对一座谈,主要内容包括:介绍患儿母亲心理因素与患儿术后康复及预后的关系,让其意识到负性情绪对患儿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介绍痊愈的患儿母亲现身说法,增强患儿母亲的自信心。告知患儿母亲情绪管理的方法,给予相应的示范和引导,如音乐疗法、阅读疗法等,可促进其负性情绪的心理宣泄。认知干预:知识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儿母亲,通过健康宣教的手段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发放健康指导手册;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儿母亲对该病种有科学的认识;告知患儿母亲不要在患儿面前流露出焦虑情绪,以安慰、鼓励的方式使患儿能积极配合围手术期护理。
三、患儿母亲参与的健康指导和综合护理措施相结合的疼痛干预模式对患儿术后疼痛的影响
疾病或手术本身造成组织损伤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包括伤害刺激机体产生的痛感觉及个体对伤害刺激的反应,且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小儿自身认知发育不全,手术创伤对机体的损害及其家长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都增加了其术后疼痛的程度。有研究表明,术后疼痛的程度不仅与切口部位和方式、手术类型、麻醉途径、镇痛药物的使用等有关,而且与患者的性格、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社会支持、过去对疼痛的体验等因素相关。且患者的年龄越小,对疼痛的耐受力越差,对家长的依赖性就越强。不良的疼痛经历会引起小儿术后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改变,且家长的不良心理因素更加重了患儿术后疼痛的程度。因此,针对患儿术后疼痛,除了不断改进术式,减少手术创伤外,还应针对小儿认知及家长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患儿术后疼痛的程度。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儿疼痛生理机制,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生活环境,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缓解患儿术后疼痛。临床上缓解术后疼痛多以应用镇静镇痛药物为主,而患儿家长多因其副作用拒绝应用,并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给予患儿非药物镇痛措施,以缓解患儿术后疼痛。且有调查显示,非药物镇痛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婴幼儿由于认知发育不全,对家长依赖性强,而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会间接感染到患儿,使患儿机体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刺激大脑神经中枢,进而导致感觉失真,夸大疼痛的程度。因此,本研究采取患儿母亲参与患儿术后疼痛管理,应用非药物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干预、患儿术后疼痛护理及出院指导三个方面来改善患儿术后疼痛。本研究采取的综合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患儿术后疼痛。且两组患儿在观察期内,手术刚返回时刻疼痛评分最高,提示此时术后疼痛程度最为剧烈。
作者简介:王凤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护理学专业。
关键词:术后疼痛 焦虑状态 护理干预
一、研究背景
小兒腹股沟疝及小儿鞘膜积液于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理学基础为在胚胎发育时,腹膜鞘突未闭合,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若腹膜鞘突近端闭合而远端未闭合,则形成精索或睾丸鞘膜积液。腹股沟疝保守治疗治愈率低,同时很容易出现疝嵌顿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几乎所有的患儿均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而获得痊愈。疝囊高位结扎术及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虽属于简单手术,但术后疼痛一直是困扰患儿康复的主要原因。后疼痛刺激除引起患儿主观痛苦外,还会导致患儿内分泌系统紊乱,造成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形成血栓、心肺并发症、各种心理障碍等,直接影响患儿以后的情感、活动能力的发育及成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疼痛认识的提高,增加了医学专家对小儿术后镇痛的关注,国际疼痛研究学会于2006年将 10月17日定为国际儿童镇痛日,主题为控制儿童的疼痛。临床中,药物止痛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患儿及家长对镇静、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少应用。非药物治疗在疼痛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放松疗法、转移注意力、听音乐、冷热敷、按摩、针灸、经皮电刺激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但在患儿术后疼痛管理中尚未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中。因此,如何构建患儿术后无痛护理管理体系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完善的术后镇痛护理是围手术期患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患儿母亲参与的健康指导和综合护理措施相结合的疼痛干预模式
建立信任基础:向患儿及其母亲介绍医院环境及责任医师和护士,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科室环境及角色的改变,介绍同室患儿及其家属相互认识。告知患儿母亲患儿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流程并协助患儿完善相关检查。有效沟通:符海珠指出,护士与患儿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可有效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在患儿入院时,加强与患儿母亲的沟通,评估患儿母亲的心理状态,了解患儿母亲对患儿手术及其预后的真实想法及担忧。针对性宣教:在患儿术前1天,与其母亲一对一座谈,主要内容包括:介绍患儿母亲心理因素与患儿术后康复及预后的关系,让其意识到负性情绪对患儿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介绍痊愈的患儿母亲现身说法,增强患儿母亲的自信心。告知患儿母亲情绪管理的方法,给予相应的示范和引导,如音乐疗法、阅读疗法等,可促进其负性情绪的心理宣泄。认知干预:知识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儿母亲,通过健康宣教的手段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发放健康指导手册;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儿母亲对该病种有科学的认识;告知患儿母亲不要在患儿面前流露出焦虑情绪,以安慰、鼓励的方式使患儿能积极配合围手术期护理。
三、患儿母亲参与的健康指导和综合护理措施相结合的疼痛干预模式对患儿术后疼痛的影响
疾病或手术本身造成组织损伤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包括伤害刺激机体产生的痛感觉及个体对伤害刺激的反应,且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小儿自身认知发育不全,手术创伤对机体的损害及其家长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都增加了其术后疼痛的程度。有研究表明,术后疼痛的程度不仅与切口部位和方式、手术类型、麻醉途径、镇痛药物的使用等有关,而且与患者的性格、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社会支持、过去对疼痛的体验等因素相关。且患者的年龄越小,对疼痛的耐受力越差,对家长的依赖性就越强。不良的疼痛经历会引起小儿术后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改变,且家长的不良心理因素更加重了患儿术后疼痛的程度。因此,针对患儿术后疼痛,除了不断改进术式,减少手术创伤外,还应针对小儿认知及家长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患儿术后疼痛的程度。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儿疼痛生理机制,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生活环境,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缓解患儿术后疼痛。临床上缓解术后疼痛多以应用镇静镇痛药物为主,而患儿家长多因其副作用拒绝应用,并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给予患儿非药物镇痛措施,以缓解患儿术后疼痛。且有调查显示,非药物镇痛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婴幼儿由于认知发育不全,对家长依赖性强,而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会间接感染到患儿,使患儿机体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刺激大脑神经中枢,进而导致感觉失真,夸大疼痛的程度。因此,本研究采取患儿母亲参与患儿术后疼痛管理,应用非药物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干预、患儿术后疼痛护理及出院指导三个方面来改善患儿术后疼痛。本研究采取的综合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患儿术后疼痛。且两组患儿在观察期内,手术刚返回时刻疼痛评分最高,提示此时术后疼痛程度最为剧烈。
作者简介:王凤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护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