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儿科病房中诱发PICC(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堵管的因素,总结应对堵管问题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以我院儿科病房PICC治疗的20例患儿为对象,回顾计量堵管次数与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应对此问题的措施。结果本组20例PICC治疗患儿,共13例(25次)发生堵管问题,原因及比例如下:药物及食品堵管30.00%、血标本采集堵管25.00%、血制品输注15.00%、封管工作失误堵管10.00%、血液回流堵管13.04%、输液速度过慢堵管5.00%、导管选择不当堵管5.00%,以尿激酶为患儿疏通管道,其中2例未疏通而拔管。结论医院儿科中PICC堵管问题,归咎于血制品与药物输入、血标本采集、输液等多方面的原因,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些原因做好护理干预,并及时地疏通堵塞的管道,使PICC实现复通。
【关键词】儿科;PICC堵管;原因;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4-02
PICC即经外周穿刺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的治疗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研制,其中心静脉导管带有三向控制阀门,可经过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进入到上腔静脉[1],它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被医护人员公认为具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可长期留置等诸多优势,在新时期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大力推广[2],为新生儿监护、老年病人输液治疗、肠外营养、肿瘤化疗、长期静脉输液以及反复采血/输血制品等工作发挥了有效的助益[3]。但是,此方法也带来了堵管问题,且造成堵管的原因复杂,不仅会阻碍治疗工作,还可能对治疗者造成伤害[4]。我院结合20例PICC治疗的儿童出现的25次(13例)堵管问题,分析了其诱因及护理应对措施,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儿科病患,均接受PICC置管治疗,男15例,女5例,年龄在3天-15岁之间,其中,早产儿7例,营养不良13例,其中3例患儿伴有恶性血液病。
1.2方法以无瓣膜式导管(BD公司,美国)为其中225例治疗,其中,1.9Fr型号、3Fr型号、4Fr型号各为88条、100条、37条;以三向瓣膜导管为另271例治疗,2Fr型号、3Fr型号、4Fr型号各为4条、171条、96条。用于进行采血、输血、输注化疗药物、供给营养液等工作,留置时间为7d-365d,输液完毕之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使用生理盐水(5ml-10ml)实施脉冲式的正压封管工作。认真观察导管运行状况,及时采用尿激酶为堵塞的导管进行复通处理,若无法复通,则要及时拔管。回顾分析本次20例儿科患者PICC使用状况,统计记录其堵管例数与次数,分析诱发导管的原因,由护理人员针对这些堵管原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以降低堵管问题发生几率。
2结果
本次20例患儿中13例出现PICC堵管现象,共出现32次,堵管原因,见表1。药物及食品堵管、血标本采集、封管工作失误、血制品输注、血液回流、输液速度过慢以及导管选择不当是此次堵管的主要原因。
3讨论
PICC应用于儿科病房患者的治疗,具有便于掌握、操作安全简单、痛苦少、风险小、留置时间长等各项优势,已经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同。但是,其在应用中由于各项原因造成的堵管问题,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重视,分析堵管的原因,并采取护理措施为该问题进行应对,成为儿科护理人员在当前时期的关键护理工作之一。我院为有效应对PICC堵管问题,为20例以PICC方式治疗的患儿实施了回顾分析,其中共13例患儿出现25次堵管问题,对堵管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原因是造成堵管的关键因素:
3.1药物及食品堵管甘露醇、脂肪乳、造影剂等类似的临床药物以及脂肪乳等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粘稠度,且容易发生结晶现象,会沉积于管腔,造成管腔狭窄与堵塞。本次共6例7次堵管问题发生于此原因,比例为30.00%。
3.2血标本采集恶性血液病患儿,每天都需要进行多次验血,患儿家属为了降低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伤害,普遍选择使用PICC通道进行采血,而患儿出血过慢或采集血量过多时,管道便容易堵塞,本次共5例患儿由于此原因出现5次堵管问题。
3.3封管工作失误目前,PICC封管方式主要为脉冲式的正压封管,护理人员不采用此方法,或在采用此方法时所用液量不足,均会造成堵管问题,本次共3例患儿出现4次堵管。
3.4血制品输注恶性血液病患儿在临床治疗中,常需要输入浓缩的红细胞及血小板,这些患儿不愿意或者不同意开通另外的静脉输注通道,容易造成管道堵塞,本次共2例患儿出现3次堵管。
3.5血液回流护士巡视次数不足、未做提醒,患儿家属忽视液体滴注量,会使患儿液体滴注出现滴空问题,造成血液回流,因而造成堵管问题。本次共2例患儿由于此原因出现堵管,共3次。
3.6输液速度过慢该问题主要是液体滴注过缓,无法接续,而造成导管末端回血,诱发堵塞,本组中1例患儿因此造成堵管,共发生2次。
3.7导管选择不当3Fr以下型号的导管及无带瓣膜式导管都比较容易堵塞,护理人员为常输注粘稠液体或需要进行低速输注的患儿使用此类导管,会造成堵管问题,本次1例患儿因此造成堵管,共发生1次。
为降低这些堵管问题的发生频率,护理人员采取了护理措施,如下所示:①为PICC护理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重点向她们讲解封管方法、技巧与液量,比如,无瓣膜式导管需要以25u/ml的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②根据患儿身体状况与治疗需求,与患儿家长沟通,选择型号稍大或者可适当预防血液反流的三向瓣膜导管。③在使用PICC时,为患儿家属及年龄稍大的患儿进行宣教,引导他们了解导管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及危险性,提醒患儿及患儿家长注意导管末端的回血及滴注液体量问题,避免出现血液回流,引导需要反复采血且使用3Fr以下导管的患儿,建立其他的静脉通道进行采血工作。同时,安排足够护士为患儿进行定时巡视,在液量少时,为患儿及家长做出提醒,并以生理盐水不定时检验导管的畅通性,避免出现导管堵塞问题。④护理人员依据药物配伍禁忌及药物性质为患儿进行输注,并在输注造影剂与脂肪乳等药物时,及时地做好对PICC管的沖洗工作。
综上所述,PICC堵管问题是儿科病房常见问题,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儿在治疗中发生堵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儿实施干预,以降低该问题出现的频率。
参考文献
[1]朱洪琪,李欣,窦欣宇.新生儿外科PICC堵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2012,33(31):6919-6920.
[2]刘琼玲,高竹林.PICC治疗间歇期堵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23):54-56.
[3]吴娟,顾冬梅,姜珍.PICC导管堵管的因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2,19(3):18-20.
[4]刘杰琼.浅谈PICC堵管因素和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10):177-177,178.
[5]陈姬雅,李永连,程瑶琴.PICC堵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8):751-752.
【关键词】儿科;PICC堵管;原因;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4-02
PICC即经外周穿刺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的治疗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研制,其中心静脉导管带有三向控制阀门,可经过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进入到上腔静脉[1],它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被医护人员公认为具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可长期留置等诸多优势,在新时期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大力推广[2],为新生儿监护、老年病人输液治疗、肠外营养、肿瘤化疗、长期静脉输液以及反复采血/输血制品等工作发挥了有效的助益[3]。但是,此方法也带来了堵管问题,且造成堵管的原因复杂,不仅会阻碍治疗工作,还可能对治疗者造成伤害[4]。我院结合20例PICC治疗的儿童出现的25次(13例)堵管问题,分析了其诱因及护理应对措施,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儿科病患,均接受PICC置管治疗,男15例,女5例,年龄在3天-15岁之间,其中,早产儿7例,营养不良13例,其中3例患儿伴有恶性血液病。
1.2方法以无瓣膜式导管(BD公司,美国)为其中225例治疗,其中,1.9Fr型号、3Fr型号、4Fr型号各为88条、100条、37条;以三向瓣膜导管为另271例治疗,2Fr型号、3Fr型号、4Fr型号各为4条、171条、96条。用于进行采血、输血、输注化疗药物、供给营养液等工作,留置时间为7d-365d,输液完毕之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使用生理盐水(5ml-10ml)实施脉冲式的正压封管工作。认真观察导管运行状况,及时采用尿激酶为堵塞的导管进行复通处理,若无法复通,则要及时拔管。回顾分析本次20例儿科患者PICC使用状况,统计记录其堵管例数与次数,分析诱发导管的原因,由护理人员针对这些堵管原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以降低堵管问题发生几率。
2结果
本次20例患儿中13例出现PICC堵管现象,共出现32次,堵管原因,见表1。药物及食品堵管、血标本采集、封管工作失误、血制品输注、血液回流、输液速度过慢以及导管选择不当是此次堵管的主要原因。
3讨论
PICC应用于儿科病房患者的治疗,具有便于掌握、操作安全简单、痛苦少、风险小、留置时间长等各项优势,已经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同。但是,其在应用中由于各项原因造成的堵管问题,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重视,分析堵管的原因,并采取护理措施为该问题进行应对,成为儿科护理人员在当前时期的关键护理工作之一。我院为有效应对PICC堵管问题,为20例以PICC方式治疗的患儿实施了回顾分析,其中共13例患儿出现25次堵管问题,对堵管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原因是造成堵管的关键因素:
3.1药物及食品堵管甘露醇、脂肪乳、造影剂等类似的临床药物以及脂肪乳等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粘稠度,且容易发生结晶现象,会沉积于管腔,造成管腔狭窄与堵塞。本次共6例7次堵管问题发生于此原因,比例为30.00%。
3.2血标本采集恶性血液病患儿,每天都需要进行多次验血,患儿家属为了降低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伤害,普遍选择使用PICC通道进行采血,而患儿出血过慢或采集血量过多时,管道便容易堵塞,本次共5例患儿由于此原因出现5次堵管问题。
3.3封管工作失误目前,PICC封管方式主要为脉冲式的正压封管,护理人员不采用此方法,或在采用此方法时所用液量不足,均会造成堵管问题,本次共3例患儿出现4次堵管。
3.4血制品输注恶性血液病患儿在临床治疗中,常需要输入浓缩的红细胞及血小板,这些患儿不愿意或者不同意开通另外的静脉输注通道,容易造成管道堵塞,本次共2例患儿出现3次堵管。
3.5血液回流护士巡视次数不足、未做提醒,患儿家属忽视液体滴注量,会使患儿液体滴注出现滴空问题,造成血液回流,因而造成堵管问题。本次共2例患儿由于此原因出现堵管,共3次。
3.6输液速度过慢该问题主要是液体滴注过缓,无法接续,而造成导管末端回血,诱发堵塞,本组中1例患儿因此造成堵管,共发生2次。
3.7导管选择不当3Fr以下型号的导管及无带瓣膜式导管都比较容易堵塞,护理人员为常输注粘稠液体或需要进行低速输注的患儿使用此类导管,会造成堵管问题,本次1例患儿因此造成堵管,共发生1次。
为降低这些堵管问题的发生频率,护理人员采取了护理措施,如下所示:①为PICC护理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重点向她们讲解封管方法、技巧与液量,比如,无瓣膜式导管需要以25u/ml的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②根据患儿身体状况与治疗需求,与患儿家长沟通,选择型号稍大或者可适当预防血液反流的三向瓣膜导管。③在使用PICC时,为患儿家属及年龄稍大的患儿进行宣教,引导他们了解导管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及危险性,提醒患儿及患儿家长注意导管末端的回血及滴注液体量问题,避免出现血液回流,引导需要反复采血且使用3Fr以下导管的患儿,建立其他的静脉通道进行采血工作。同时,安排足够护士为患儿进行定时巡视,在液量少时,为患儿及家长做出提醒,并以生理盐水不定时检验导管的畅通性,避免出现导管堵塞问题。④护理人员依据药物配伍禁忌及药物性质为患儿进行输注,并在输注造影剂与脂肪乳等药物时,及时地做好对PICC管的沖洗工作。
综上所述,PICC堵管问题是儿科病房常见问题,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儿在治疗中发生堵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儿实施干预,以降低该问题出现的频率。
参考文献
[1]朱洪琪,李欣,窦欣宇.新生儿外科PICC堵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2012,33(31):6919-6920.
[2]刘琼玲,高竹林.PICC治疗间歇期堵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23):54-56.
[3]吴娟,顾冬梅,姜珍.PICC导管堵管的因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2,19(3):18-20.
[4]刘杰琼.浅谈PICC堵管因素和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10):177-177,178.
[5]陈姬雅,李永连,程瑶琴.PICC堵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8):75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