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全面深化落实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初中历史学科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抓手,在帮助学生建立唯物史观、形成历史解释能力的同时,体现育人功能,注重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文化认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本文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2-0079-02
引 言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主流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社会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学生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发展失衡,这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学习初中历史,学生可以从真实史料中获得启示,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接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奋勇抗争、奋发向上等爱国精神洗礼后,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思想领域的冲击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被广泛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了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世界各国、各群体之间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大交融[1]。同时,20世纪流行的思想糟粕也开始出现在各类社会思想文化活动中,如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这些早已经被各国人文学者广泛批判的错误观念,借助互联网的匿名性、便利性,不断渗透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会形成唯物史观,掌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朴素的思想观察视角。佐以史料的证明,学生将会有效提升对各种意识形态的辨识力,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
(二)初中生的阶段性特征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是身份认同确立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均衡让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软件中思想糟粕的侵害,甚至走上偏激、叛逆的弯路。这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积极发掘课堂教学中的育人线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2]。爱国主义作为现代人身份认同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基本的爱国情操,这个人在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细心引导,避免学生受到糟粕思想的误导。
(三)初中历史的育人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借助史料实证,得出历史解释。教师在此教学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会帮助学生基于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思考,形成个人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学习包含了完整的认知材料和认知方法,这让学生得以经历完整的观念生成过程,形成自洽的价值观,进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国家认同感。由此可见,初中历史在价值观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在史料的讲述中积极发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树立自洽、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历史故事——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五千年的积淀,诞生了一个个婉转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因此,教师在对教材中史料的处理上,应充分发掘史料中隐藏的历史故事,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有机地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3]。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四大发明的故事,四大发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仅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铁器、牛耕、中医、丝绸、陶瓷……无一不是我国古代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例证。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明显增强。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艰难和曲折,教师向学生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及高尚的民族气节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在感叹安稳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种子,心中的爱国之火熊熊燃烧。
(二)信息技术——回到历史现场
当前,信息设备已成为中小学课堂的标准配置,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带学生“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4]。教师通过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史料,在让学生在多来源信息中验证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有效深化历史课程的学习。例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在近年来的影视创作中存在被歪曲化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真实的抗日战争,在互联网资源中收集了不同国家记者、政府、民众对抗日战争史实的报道和描述,并以图片、影像、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众多来源的信息综合判断,对抗日战争有了全面和真实的了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惨烈,也对革命先辈有了更多的敬仰与感恩。在讲到圆明园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圆明园最初面貌的影像与图片,然后展示被列强洗劫、焚烧后的图片,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中体会到清政府的腐败与屈辱。借助信息资源的灵活性,教师成功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联系时事——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曲折动人,但是终究离学生还有一定距离,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教学大纲推进教学进度,学生就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导致渗透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有效进行[5]。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好学、乐学,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的内容时,教师借助近几年明星吸毒事件导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并与教师剖析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发展和结果。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单元结束时播放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的片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家迅速发展的相关视频。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体会到祖国在近代受到的屈辱,观察到祖国在现代的崛起,在强烈的情感震撼中完成近代史的学习,同时形成爱国思想。 (四)联系国际——树立家国情怀
有的初中历史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会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但是由于纪录片叙事手法的特殊性,其内容往往较为枯燥乏味,学生不会认真观看,这就对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历史教师可将国内外的历史纪录片按照相同主题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国内外差异中体会到中国的与众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将介绍叙利亚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看到当前依然有国家没有实现和平与安定,人民生活在战争、贫穷、疾病的摧残中。教师看到学生对这一题材很感兴趣,于是在第二天安排学生观看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录片,让学生意识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使其对伟大的祖国产生感激之情。
(五)联系变迁——从家乡看国家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历史”“国家”都是空泛的宏大叙事[6]。仔细分析这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也不难发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功;社会治安稳定和谐;上学接受义务教育;父辈在国家高速发展中积累了充足的财富。现在的学生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却缺少了挫折教育,怕苦怕累、缺乏意志力。为了让学生切实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教师可以从家乡变迁入手,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找父母要一些老照片,听父母講小时候的事情,使学生对家乡发展变化有基本的印象。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是家乡变迁的缩影,而家乡变迁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学生通过家庭—家乡—国家,由小见大,能够逐步将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切实感受到先辈的努力及祖国发展变化的迅速,民族自信与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结 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可忽视爱国精神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线索,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使其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以此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祁生琴.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75-76.
刘治彬.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1):93.
王华清.让爱国生根让情怀落地: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01):125-126.
李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措施浅谈[J].数码设计(上),2019(03):247.
王羽.浅谈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6):74.
周立宪.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2):135.
作者简介:田启训(1974.11—),男,山东邹平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2-0079-02
引 言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主流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社会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学生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发展失衡,这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学习初中历史,学生可以从真实史料中获得启示,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接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奋勇抗争、奋发向上等爱国精神洗礼后,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思想领域的冲击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被广泛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了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世界各国、各群体之间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大交融[1]。同时,20世纪流行的思想糟粕也开始出现在各类社会思想文化活动中,如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这些早已经被各国人文学者广泛批判的错误观念,借助互联网的匿名性、便利性,不断渗透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会形成唯物史观,掌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朴素的思想观察视角。佐以史料的证明,学生将会有效提升对各种意识形态的辨识力,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
(二)初中生的阶段性特征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是身份认同确立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均衡让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软件中思想糟粕的侵害,甚至走上偏激、叛逆的弯路。这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积极发掘课堂教学中的育人线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2]。爱国主义作为现代人身份认同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基本的爱国情操,这个人在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细心引导,避免学生受到糟粕思想的误导。
(三)初中历史的育人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借助史料实证,得出历史解释。教师在此教学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会帮助学生基于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思考,形成个人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学习包含了完整的认知材料和认知方法,这让学生得以经历完整的观念生成过程,形成自洽的价值观,进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国家认同感。由此可见,初中历史在价值观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在史料的讲述中积极发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树立自洽、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历史故事——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五千年的积淀,诞生了一个个婉转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因此,教师在对教材中史料的处理上,应充分发掘史料中隐藏的历史故事,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有机地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3]。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四大发明的故事,四大发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仅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铁器、牛耕、中医、丝绸、陶瓷……无一不是我国古代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例证。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明显增强。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艰难和曲折,教师向学生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及高尚的民族气节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在感叹安稳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种子,心中的爱国之火熊熊燃烧。
(二)信息技术——回到历史现场
当前,信息设备已成为中小学课堂的标准配置,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带学生“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4]。教师通过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史料,在让学生在多来源信息中验证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有效深化历史课程的学习。例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在近年来的影视创作中存在被歪曲化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真实的抗日战争,在互联网资源中收集了不同国家记者、政府、民众对抗日战争史实的报道和描述,并以图片、影像、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众多来源的信息综合判断,对抗日战争有了全面和真实的了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惨烈,也对革命先辈有了更多的敬仰与感恩。在讲到圆明园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圆明园最初面貌的影像与图片,然后展示被列强洗劫、焚烧后的图片,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中体会到清政府的腐败与屈辱。借助信息资源的灵活性,教师成功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联系时事——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曲折动人,但是终究离学生还有一定距离,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教学大纲推进教学进度,学生就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导致渗透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有效进行[5]。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好学、乐学,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的内容时,教师借助近几年明星吸毒事件导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并与教师剖析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发展和结果。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单元结束时播放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的片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家迅速发展的相关视频。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体会到祖国在近代受到的屈辱,观察到祖国在现代的崛起,在强烈的情感震撼中完成近代史的学习,同时形成爱国思想。 (四)联系国际——树立家国情怀
有的初中历史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会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但是由于纪录片叙事手法的特殊性,其内容往往较为枯燥乏味,学生不会认真观看,这就对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历史教师可将国内外的历史纪录片按照相同主题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国内外差异中体会到中国的与众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将介绍叙利亚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看到当前依然有国家没有实现和平与安定,人民生活在战争、贫穷、疾病的摧残中。教师看到学生对这一题材很感兴趣,于是在第二天安排学生观看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录片,让学生意识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使其对伟大的祖国产生感激之情。
(五)联系变迁——从家乡看国家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历史”“国家”都是空泛的宏大叙事[6]。仔细分析这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也不难发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功;社会治安稳定和谐;上学接受义务教育;父辈在国家高速发展中积累了充足的财富。现在的学生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却缺少了挫折教育,怕苦怕累、缺乏意志力。为了让学生切实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教师可以从家乡变迁入手,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找父母要一些老照片,听父母講小时候的事情,使学生对家乡发展变化有基本的印象。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是家乡变迁的缩影,而家乡变迁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学生通过家庭—家乡—国家,由小见大,能够逐步将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切实感受到先辈的努力及祖国发展变化的迅速,民族自信与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结 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可忽视爱国精神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线索,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使其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以此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祁生琴.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75-76.
刘治彬.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1):93.
王华清.让爱国生根让情怀落地: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01):125-126.
李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措施浅谈[J].数码设计(上),2019(03):247.
王羽.浅谈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6):74.
周立宪.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2):135.
作者简介:田启训(1974.11—),男,山东邹平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