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身心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更多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当然,呈现情境图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开展实力、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具体情境和同学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行动,如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
一、情境创设故事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往往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时,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四只小兔,其中三只小兔都采到了数量不等的蘑菇,只有一只小兔空手而归,从这只小兔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这只小兔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又如,一年级(上册)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情境: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的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这样的情境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学生想到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有多少,客人们送了大象哪些花,各有多少朵等问题。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去收集和整理数据,自觉产生了统计的心理需求。
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活动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再用口说、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想的过程,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在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历了从“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物体形状的认识。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一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得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过程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作准备。
四、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因此,我积极利用环境布置,平时谈话或游戏、小制作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新的学习作了准备。
如低年级的口算:通常,复习口算往往是简单地练习口算卷子、卡片,一张又一张地反复练习,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正确率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为此,只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出花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感到单调。我在课堂教学时采取:①竞争。如“夺五星争第一”,“看谁又对又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功的欲望,产生“成功——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②游戏。口算中常用的游戏可以有: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猴接苹果等,这些游戏都是一年级小朋友非常樂意参与的,在复习口算时有机地穿插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激起了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选取紧密联系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情境创设故事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往往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时,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四只小兔,其中三只小兔都采到了数量不等的蘑菇,只有一只小兔空手而归,从这只小兔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这只小兔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又如,一年级(上册)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情境: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的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这样的情境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学生想到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有多少,客人们送了大象哪些花,各有多少朵等问题。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去收集和整理数据,自觉产生了统计的心理需求。
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活动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再用口说、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想的过程,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在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历了从“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物体形状的认识。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一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得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过程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作准备。
四、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因此,我积极利用环境布置,平时谈话或游戏、小制作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新的学习作了准备。
如低年级的口算:通常,复习口算往往是简单地练习口算卷子、卡片,一张又一张地反复练习,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正确率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为此,只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出花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感到单调。我在课堂教学时采取:①竞争。如“夺五星争第一”,“看谁又对又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功的欲望,产生“成功——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②游戏。口算中常用的游戏可以有: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猴接苹果等,这些游戏都是一年级小朋友非常樂意参与的,在复习口算时有机地穿插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激起了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选取紧密联系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