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中的《梅葛》与《阿细先基》的叙事模式类似,但由于流传时代、地区的不同,两部史诗包蕴了不同的思想观念,相较《梅葛》的“神”本位思想,《阿细先基》更注重人自身力量,贴近现实,这些均使《梅葛》与《阿细先基》的文本内容与文化蕴涵各具异趣。
关键词:《梅葛》;《阿细先基》;文本内容;文化内涵
彝族历史文化深厚悠长,彝族先民在漫长的与自然抗衡的过程中创制出繁丰的史诗著作,其创世史诗以丰富夸张的想象勾陈铺述了天地混沌、万物初现,以及千百年前彝人生活的情貌。创世史诗口传于各个彝族聚居区,经历数代传承与演绎,蕴涵各支系彝民思想。《梅葛》和《阿细先基》虽同属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列(《勒俄特依》、《查姆》、《梅葛》和《阿细先基》被誉为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但两者包蕴的文本内容与文化指向通而不同,各具异彩。
彝族长期散居于我国西南地区,史诗的流播地域也自成格局。《梅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北部、西部及中部地区,传唱《梅葛》的彝族支系主要为罗罗颇和俚颇,《阿细先基》广泛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弥勒县阿细人聚居地。吟唱着《梅葛》与《阿细先基》的先民对天宇苍穹、大地万物、社会人生均有着不同思考。
《阿细先基》的核心部分“最古的时候”阐述了天地开辟、万物伊始与人类初现等,实质上与《梅葛》中的“创世”、“造物”和“丧葬”等部分的内容相似。“男女说合成一家”则类同于《梅葛》中的婚恋诗歌。两部史诗的主要内容均是由“开天辟地”、“人类起源”、“造物”和“婚姻”组成,具有一定类同性。
两部史诗对“神”、“自然”与“人类”的态度有所不同。《梅葛》中的神性观念较强,其认为人类都是由格滋天神创造而出,同时,格滋天神还能决定人种的更替;《阿细先基》也带有一定的神性色彩,《先基》唱述了初生天地不稳,天神阿底分别用金、银、铜、铁四柱竖于东、南、西、北四方位,再用金宝、银宝、铜宝、铁宝镇压四方,但是审视整个天地万物的创制过程,阿细人并不视“神”为主宰,最典型的即为,阿细人普遍认为天地的形成是由于云彩的分化,轻云升空为天,重云落下为地,这种思想实际已包蕴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萌芽。《阿细先基》同《梅葛》一样直述天地创制,但它未明确创造的主体,为读者留下了广阔思考空间,引导民众进行哲理探索。
《阿细先基》更重视人自身力量。日月星辰出现伊始,黯淡无光,金龙男神和金龙女神舀来金水,锡龙男神和锡龙女神舀来锡水,冲洗了太阳、月亮和星星。表面看似是“神”为主力,实质确时隐藏在“神”表象下的人类劳动。在山川草木,风雨雷电来源的讲述中,“人”的作用得到更多的突出与强调,史诗直接刻画了人类的劳作:“有个漂亮的金姑娘,拿着金棍子,用金棍擀石山,石山一个个的擀尖了。有个能干的金小伙,拿着金板锄,扛着金钉耙,用金板锄挖石头……”两部史诗对“神”与“人”的态度侧重不同,表现出传承两部史诗的不同地区彝族先民的思想发展与嬗变。
《梅葛》与《阿细先基》均描写了人类的起源与衍化。《梅葛》唱诵了格滋天神用雪化三代人,第一代是独脚人,第二代是巨人,第三代是直眼人,这些生命是天神随手创作的产物,而每代人的替换也是由天神决定;《阿细先基》也认为人由神造,但其所体现的观念较之《梅葛》更为先进,阿细人认为男神阿热用黄泥做了男人,女神阿咪用白泥做了女人,再使这对泥人结合繁衍了阿细始祖。就这部分的描述而言,《阿细先基》的思考似乎与汉族女娲抟黄土造人传说相类,但它明显高于女娲造人传说与《梅葛》天神以雪化人的传说,它已认识到男女两性结合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阿细先基》中的人类进化观念复杂于《梅葛》,《梅葛》中的三代人似互不相关,但在阿细人看来人类是逐渐衍变进化的产物,各代人有一定的承袭关系。
“造物”、“丧葬”和“婚恋”密切关联着人类生活。《梅葛》在这部分也屡屡强调神的作用:格滋天神指引人类找寻“特勒么的女人”学习搓麻索、结猎网;在“农事”一节中,在只有人类才能砍倒杂树、整理土地、耕种庄稼的情况下,依然必须由“神”决定土地的使用权。《梅葛》中,人类普遍认为没有神的帮助,一切都不可能产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孕育《梅葛》的时代中,人力难以抗衡自然,对自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祈求自然的庇佑。而《阿细先基》中“分年月、盘庄稼”、“造屋、祭神”和“男女说合成一家”,强调人类的智慧与力量。阿细人依赖自然又向自然索取生活所需,不放弃与自然的抗争。“神”在阿细人眼中能力平平,有时甚至成为人戏耍的对象。《梅葛》中的“婚恋”更注重唱诵仪式、礼节,如“婚事和恋歌”中,以“相配”、“说亲”、“请客”、“抢棚”、“撒种”、“芦笙”、“安家”七部分再现了男女相恋、结合所需遵循的礼节。除“安家”中谈论了女子需操持的家务外,《梅葛》较少正面歌颂劳动;《阿细先基》侧重讴歌辛勤劳作,强调劳动创造财富,而非一味强调表面形式。男女青年自由结合后,更看重如何脚踏实地将苦日子过好,为自己的家庭以及宗族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观念更为实际。“劳动”是人力量的表现方式,《梅葛》敬畏天神,忽视人力,故而轻视劳动,而《阿细先基》重视、歌颂人的力量,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阿细人于纯真爱情和现实生活的见解与《梅葛》截然不同,这些相异观念的产生无异也是由社会现实与社会认知的不同而造成的。
诵唱《梅葛》与《阿细的先基》的彝人生活的时代、地区相异,对“神”、“人”等事物的认识不同,这使他们在相类的的叙事结构中形成了各具异趣、通而不同的文本表达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阿细的先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14.
[2] 云南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梅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郭锐瑜(1989.06- ),女,河北邯郸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
关键词:《梅葛》;《阿细先基》;文本内容;文化内涵
彝族历史文化深厚悠长,彝族先民在漫长的与自然抗衡的过程中创制出繁丰的史诗著作,其创世史诗以丰富夸张的想象勾陈铺述了天地混沌、万物初现,以及千百年前彝人生活的情貌。创世史诗口传于各个彝族聚居区,经历数代传承与演绎,蕴涵各支系彝民思想。《梅葛》和《阿细先基》虽同属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列(《勒俄特依》、《查姆》、《梅葛》和《阿细先基》被誉为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但两者包蕴的文本内容与文化指向通而不同,各具异彩。
彝族长期散居于我国西南地区,史诗的流播地域也自成格局。《梅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北部、西部及中部地区,传唱《梅葛》的彝族支系主要为罗罗颇和俚颇,《阿细先基》广泛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弥勒县阿细人聚居地。吟唱着《梅葛》与《阿细先基》的先民对天宇苍穹、大地万物、社会人生均有着不同思考。
《阿细先基》的核心部分“最古的时候”阐述了天地开辟、万物伊始与人类初现等,实质上与《梅葛》中的“创世”、“造物”和“丧葬”等部分的内容相似。“男女说合成一家”则类同于《梅葛》中的婚恋诗歌。两部史诗的主要内容均是由“开天辟地”、“人类起源”、“造物”和“婚姻”组成,具有一定类同性。
两部史诗对“神”、“自然”与“人类”的态度有所不同。《梅葛》中的神性观念较强,其认为人类都是由格滋天神创造而出,同时,格滋天神还能决定人种的更替;《阿细先基》也带有一定的神性色彩,《先基》唱述了初生天地不稳,天神阿底分别用金、银、铜、铁四柱竖于东、南、西、北四方位,再用金宝、银宝、铜宝、铁宝镇压四方,但是审视整个天地万物的创制过程,阿细人并不视“神”为主宰,最典型的即为,阿细人普遍认为天地的形成是由于云彩的分化,轻云升空为天,重云落下为地,这种思想实际已包蕴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萌芽。《阿细先基》同《梅葛》一样直述天地创制,但它未明确创造的主体,为读者留下了广阔思考空间,引导民众进行哲理探索。
《阿细先基》更重视人自身力量。日月星辰出现伊始,黯淡无光,金龙男神和金龙女神舀来金水,锡龙男神和锡龙女神舀来锡水,冲洗了太阳、月亮和星星。表面看似是“神”为主力,实质确时隐藏在“神”表象下的人类劳动。在山川草木,风雨雷电来源的讲述中,“人”的作用得到更多的突出与强调,史诗直接刻画了人类的劳作:“有个漂亮的金姑娘,拿着金棍子,用金棍擀石山,石山一个个的擀尖了。有个能干的金小伙,拿着金板锄,扛着金钉耙,用金板锄挖石头……”两部史诗对“神”与“人”的态度侧重不同,表现出传承两部史诗的不同地区彝族先民的思想发展与嬗变。
《梅葛》与《阿细先基》均描写了人类的起源与衍化。《梅葛》唱诵了格滋天神用雪化三代人,第一代是独脚人,第二代是巨人,第三代是直眼人,这些生命是天神随手创作的产物,而每代人的替换也是由天神决定;《阿细先基》也认为人由神造,但其所体现的观念较之《梅葛》更为先进,阿细人认为男神阿热用黄泥做了男人,女神阿咪用白泥做了女人,再使这对泥人结合繁衍了阿细始祖。就这部分的描述而言,《阿细先基》的思考似乎与汉族女娲抟黄土造人传说相类,但它明显高于女娲造人传说与《梅葛》天神以雪化人的传说,它已认识到男女两性结合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阿细先基》中的人类进化观念复杂于《梅葛》,《梅葛》中的三代人似互不相关,但在阿细人看来人类是逐渐衍变进化的产物,各代人有一定的承袭关系。
“造物”、“丧葬”和“婚恋”密切关联着人类生活。《梅葛》在这部分也屡屡强调神的作用:格滋天神指引人类找寻“特勒么的女人”学习搓麻索、结猎网;在“农事”一节中,在只有人类才能砍倒杂树、整理土地、耕种庄稼的情况下,依然必须由“神”决定土地的使用权。《梅葛》中,人类普遍认为没有神的帮助,一切都不可能产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孕育《梅葛》的时代中,人力难以抗衡自然,对自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祈求自然的庇佑。而《阿细先基》中“分年月、盘庄稼”、“造屋、祭神”和“男女说合成一家”,强调人类的智慧与力量。阿细人依赖自然又向自然索取生活所需,不放弃与自然的抗争。“神”在阿细人眼中能力平平,有时甚至成为人戏耍的对象。《梅葛》中的“婚恋”更注重唱诵仪式、礼节,如“婚事和恋歌”中,以“相配”、“说亲”、“请客”、“抢棚”、“撒种”、“芦笙”、“安家”七部分再现了男女相恋、结合所需遵循的礼节。除“安家”中谈论了女子需操持的家务外,《梅葛》较少正面歌颂劳动;《阿细先基》侧重讴歌辛勤劳作,强调劳动创造财富,而非一味强调表面形式。男女青年自由结合后,更看重如何脚踏实地将苦日子过好,为自己的家庭以及宗族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观念更为实际。“劳动”是人力量的表现方式,《梅葛》敬畏天神,忽视人力,故而轻视劳动,而《阿细先基》重视、歌颂人的力量,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阿细人于纯真爱情和现实生活的见解与《梅葛》截然不同,这些相异观念的产生无异也是由社会现实与社会认知的不同而造成的。
诵唱《梅葛》与《阿细的先基》的彝人生活的时代、地区相异,对“神”、“人”等事物的认识不同,这使他们在相类的的叙事结构中形成了各具异趣、通而不同的文本表达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阿细的先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14.
[2] 云南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梅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郭锐瑜(1989.06- ),女,河北邯郸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