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佛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隋唐以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趋繁盛,蔚为大观,官绅士人与佛教的交集日趋扩大,王安石与佛教的渊源也十分深厚,他与众多高僧交情深厚,佛家思想也与儒家思想一道在其思想和作品中占有着一定的地位。本文将着眼点放在王安石的佛词上,试探索其与佛教的关系。
  【关键词】:王安石;宋词
  佛教自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发展至唐宋时期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文学家们的思想和作品当中虽然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佛家思想已经悄然在他们的意识和作品当中留下许多印记。其中韩愈以文为诗与佛教偈颂,柳宗元写过很多动物寓言和佛经故事,曾巩寺庙祈文和欧阳修的很多斋文碑志,还有王安石与苏辙、苏轼的佛词迦语。其中王安石对佛家寺院文化的接受,以及他诗词当中对于佛理的理解十分有特色。《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有传王安石于神宗朝为相。“荆公雅爱冯道,尝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之行”[1],王安石力排众议,推行变法,正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其实王安石与佛教的结出是早年就有的,并非仅是晚年罢相之后寻找心灵慰藉。《林间录》卷下:“王文公方大拜,贺客塞门,公然坐甚久,忽题于壁间日:‘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又元宵赐宴于相国寺,......公独作偈日:‘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2]所作所为也体现出超然出世的态度,王安石晚年投老钟山,寻寺访僧在金陵城中流连居住遍寻佛寺,所作诗文更富禅意,对待各种思潮也包容并纳,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自然不言而喻。
  佛教以抄经为功德,积蓄释典既可以修行自身又能达到传教的目的。由于此种原因,唐宋社会最易寻到的书籍即是佛经,而抄写佛经也是一种知识分子最常见的接触佛教的途径。除此之外唐宋知识分子的游历也是十分具有意趣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流向大多是名山大川、古刹禅院。佛教寺院与文人仕者之间的这种动向增加了寺院的文化气氛,营造由“寺壁诗”与“寺壁画”、“寺壁书”为主的“三绝文化”。这三绝也正是士人激发创作灵感的文化主题。
  王安石自己在《扬州龙兴讲院记》也有提及:“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说。”[3]王安石一生结识了许多高僧,早期是瑞新和大觉怀琏。后来又有智缘,晚年与蒋山赞元、宝觉、净因、真净克文等高僧相识相处。由于王安石对佛教徒有着密切来往和日常交流,他对于佛教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王安石与觉海长老矫情颇深,在《祭北山元长老文》当中就能看出:“元丰三年九月四日,祭于北山长老觉海大师之灵。自我强壮,与公周旋,今皆老矣,公弃而先。逝孰云远,十方现前。馔陈告违,世礼则然。尚飨!”[4]这是王安石众多熟悉的佛学大师之一,足可见王确实与高僧相处怡然。提起王安石的南乡子,大多会首先想到《南乡子·千古帝王州》,情感充沛,情调悲凉,他以金陵为题来咏史述怀.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和罢相后的忧国忧民、悲愤沉痛的心情。其实另一首《南乡子·嗟见世间人》则是一首将王安石受佛教思想影响展露无遗的佛词。
  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祗为从来认识神。作麽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词的视角开篇首先将世间人与词人划分出两个层次,所谓“世间人”“尘”“法论”“妄想”“法身”这些常见的佛词意象将读者带入到佛理的思辨中。其中《俱舍论》卷一将尘与云烟等都视为二十种色法之一;意谓尘是一种显色,细分之,有微尘、金尘、隙游尘等。其中,隙游尘意谓游离于隙光中的尘埃,是肉眼所能目视的微细尘埃。佛教当中认为尘是无数的、常摇动的,附着于他物而染污之,故经中常以之喻为在俗,或常常用烦恼和心结等来赋予尘消极的含义,因而有尘垢、尘劳等辞汇。与上片迷茫意境相比,王安石在下片提出了“摄心除妄想”的办法去让纷扰远离的办法。“摄心”即收摄自己的心念,不使它忘失或散乱,将心从过去境和未来境中收回来,只关注于现前环境里所发生的种种状况,而“求真”指的是虽然周遭的事物都看得到、听得到,但是不由它们而产生过量的情绪反应心中清明,洞悉真假就够了。如果时时刻刻摄心,如大势至菩萨所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懊恼猜忌等世间的负面情绪都是能够被消除的。王安石在最后提到的“空身”既是虚幻不实的肉体,最终会以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具有天真佛性的“法身”。
  除《南乡子》之外,《雨霖铃·孜孜矻矻》,也是王安石的一首极具禅理的词。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終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开篇“孜孜矻矻”“浮名浮利”写出了浮沉世俗当中为了名利和富贵苦苦追求的人们的样子,然而这些都是不值得留恋的,都会湮灭在轮回当中的。王安石政治生涯当中最让人瞩目的应该就是他的变法。王安石是主张有所作为的,他有兼济天下之志,并不想只是独善其身,前半生他一直都是反对传统的重隐逸而轻仕进的那类人。然而变革受挫,救世、以拯济天下为己任的宰相在现实中屡遭挫折,非但无法得到理解,甚至还饱受诬谤,这使他不得不以更加清醒的目光来看待世俗人生。其中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和思想出口,就自然的归于高僧和佛教。晚年的王安石渐渐认识到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也是平等的,在虚妄的世界当中并无高下之分。王安石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自道视之,本来无物,何谓得失,何贵何贱。所以是非功业的意义,与求田问舍独善其身以及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的有益分别也并没有南辕北辙。
  王安石晚年思想和心境从倾向改造世俗社会转向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也是重心在外像重心向内的转换,个体的自由在他的心目中更加重要。此时对比年轻时期主张入世,主张以天下为己任的阶段,王安石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使自己提升带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境界:名利、进退、得失、声色、这些凡俗的利禄不再是衡量政治生命的唯一标准。而穷达、是非、人我的差异也因为佛家思想的融汇变得平常。不再执着于救人救世走向自然、回归自我成了王安石的思想的主流。佛教的影响触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唐宋时期幼年时期读书习字也不免受到佛教文化的熏习。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佛教似乎更适合中年以后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更是晚年精神生活的补充,所以晚年皈释是唐宋士人中常有的现象,王安石就是一例幼年时期受父亲影响,晚年时期佛家思想占到思想主流的典型。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并不否定人生积极的社会意义,早年的启蒙教育会影响人一生的思想行为,晚年的思想倾向会传承施加给后代,因此在以家庭传授为主要教育形式的中国,是一种稳妥又有效的传播方式。除文中列举的两首词之外,王安石还有诸多充满哲理的禅诗,例如《钟山即事》《望江南·皈依三宝赞》等等,都能透露出他对于佛理的思考。王安石系统的研究了佛教理论,他为《金刚经》、《维摩经》作注,并疏解了《楞严经解》、《华严经解》。佛教对于心性的阐述对于王安石有着重要的意义。王安石认为佛道在道体心性建构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实见道体,差了途辙,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因此王安石对此进行了批判的吸收,融合了自己的观念,他自身对于天道性命的认知与体悟。
  [1]魏泰:东轩笔录·卷九[M],中华书局,第1版,1983年10月.
  [2]觉范慧洪:林间录.[M],金城出版社,2015年3月.
  [3]王安石:王安石散文精选.[M],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4]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6年.
其他文献
【摘要】:副词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所以,本文以我所教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留学生的书面语作业作为语料,对语气副词“简直”进行偏误分析,尝试找出这些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希望改进教学。  【关键词】:简直;偏误分析;副词  “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突破口,通过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
期刊
【摘要】:现如今的中国建筑学界,对于文化建筑的公共性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以政治学中公共性理论的概念为背景,着重对于中国当下文化建筑设计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关于在公共性理论在文化建筑设计上意义的见解。  【关键词】:公共性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建筑研究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大批城市文化建筑应运而生。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这些文化设
期刊
【摘要】:20世纪末,俄罗斯著名学者利哈乔夫在其著作《思考俄罗斯》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斯堪的纳斯拉夫”一词,认为俄罗斯文化是北欧文化和南欧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并且明确了一个论断“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本文通过了解利哈乔夫关于俄罗斯文化属性的认识,进一步分析利哈乔夫思想中的俄罗斯文化“南北观”及“非东方性”,并对此做出一些论断。  【关键词】:利哈乔夫;斯堪的纳斯拉夫;非东方性  一、20世纪的同龄
期刊
【摘要】:“??”句式是韩国语中比较特殊并且使用广泛的句式之一。“??”句式是由辅助谓词“??”和其先行成分构成的句式,因此,本文首先,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辅助谓词进行论述;然后,从句法的角度,根据“??”先行成分的不同对“??”句式进行分类分析。出现在“??”前的成分可以分为三类:连接词尾、终结词尾和依存名词。  最后,本文將从语义的角度剖析各类句式中“??”体现出的不同意义。通常情况下,“?
期刊
【摘要】:文化是文明的薪火传承与国家的精神内涵。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形成一种国家意识,引导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究其根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之中。本文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内涵入手,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曾经,中华
期刊
【摘要】:西汉立国之初,百废待举,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与此相适应,黄老之学成为汉初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既是对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的承继,又基于现实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形成了适应汉初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汉初黄老之学中的诸多理念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治理仍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汉初社会现实与黄老之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总结汉初黄老之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意
期刊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2005-2015年)关于文化语言学论文进行整理,总结出这十年文化语言学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主要从语音、词汇和词义、语法、文字、交际称谓、专名、语言接触和教学七个方面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中得出:近十年文化语言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研究领域  一 引言  “文化语言学”的学科名称是方言
期刊
【摘要】:言据性是体现交际双方互动的一种语言手段。通过对汉语书评语篇的言据性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据素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解读书评的语篇特征;也可以根据各个据素的使用,分析其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尤其是书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给汉语书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言据性;汉语书评;据素;人际功能  一、引言  言据性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学现象。它又可以称为可证性、实据性等。本文根据国内学者杨林秀
期刊
【摘要】:中国丰富的菜肴, 生动地反映了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因此, 研究中国菜肴的翻译也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菜肴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翻译中国菜肴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应该遵循的方式和技巧。  【关键词】:中国菜肴;翻译技巧;传统饮食文化  一、中国菜肴翻译的现状分析  中国历来对吃很讲究的国家。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高超的烹调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用一句老
期刊
【摘要】:行书不论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还是在书法史中所的位置都非常的重要。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这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其表现自产生时起,历久不衰涌现了大批名家名作,其他所有书体与之相比均远远逊色。行书能兼容其他各体,自由度大,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同时行书应用最广泛、最便捷、最丰富,符合文化人乃至大众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行书;真草;规律  一、行书的形成  “行书”最早却见于西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