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身心问题。文章从医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入手,通过全面分析医学新生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医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主要教育对策。
[关键词]医学新生 心理适应 医学
[作者简介]万艳玲(1977- ),女,陕西大荔人,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LSZ030)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76-03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储备人才,他们的身心素质直接关系着成才的规格和质量。医学科学是解除人们肉体和心灵痛苦的,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的身心素质直接影响对人的服务质量。大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期,因此,培育医学生健康的身心需要从入校开始。
一、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医学是一门长期而繁重的学科,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身心问题,大一阶段是医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学习适应力差。研究资料表明,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相比,更容易因与学业相关的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一是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资料显示,大一、大三阶段医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其他年级差。大学的知识体系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缺乏锻炼,而自学能力恰恰是医学新生必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从中学教师手把手的知识讲授到大学阶段大量信息的自主学习与分析掌握,对还处在新环境的新鲜中的医学新生而言,无疑会晕头转向,不知从何下手。二是学习管理的不适应。与中学而言,大学的学习管理较为宽松,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少,很多学生在此前没有有意识地学习自我管理,进入大学在“没人管”彻底放松的环境中,不知道在大学为何而学?学什么?如何学?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三是学业压力大,学习效率低。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感受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医学生中以学业压力最为突出。在课程设置中高年级课程、周学时数高于低年级,作为刚入校的医学生,如果不能适应大学几年学习中学时最少的大一阶段,将很难适应以后的学习。低年级阶段,医学生接触到的是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程往往记忆量大而难学,学生普遍反映第二学期对第一学期所学知识已记忆不多。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尤其是第一年,学习很盲目,虽感觉时间充裕,但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不高。
2.人际交往的焦虑。医学是“人学”,通过医务工作人员与有健康需求的人进行交流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决定着他们与具有健康需求的人群的交流是否有效。大学新生活泼好动、情感需求强烈,远离家乡、父母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了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和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急于通过人际沟通展示自己的魅力,获得情感的慰藉。然而,现实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存在差距,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又比较差,情绪波动较大,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消沉低落。研究表明,在产生心理疾患的医学新生中,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情绪情感更为丰富,对外界的变化更为敏感,对自己的社会期望更高,社会的压力与传统观念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医学院校的男女比例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学生的比例增大,以桂林某医学院为例,2008年男女大学生的比例为1∶3,2009年招生人数比上年减少,但男女学生的比例仍为1∶2.6。同时,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前来咨询的女学生远多于男学生,人际关系危机已经成为困扰医学生的又一重要因素。况且,医学学习花费较大,高额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是个严峻的考验,贫困学生在医学院校不是少数,即使他们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乐于与他人交往,但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也是“需要花钱”的事情,产生交往焦虑在所难免。
3.理想与目标的丧失。几乎每个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都存有理想的成分,然而来到大学,用自己心中的大学标准衡量就读的学校,感觉处处不如意,校园的师资力量与自己的设想还相差很远,没有看见“大师”,也没有感觉到教师的“学者”风范,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所有高考前一定在大学大展宏图的力量支撑突然坍塌,理想建立的基础崩溃,导致对学校的认可度降低,对学校的一切往往是以挑剔的目光对待,无法产生情感的归属。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也就越少。医学新生无法认可新环境,必然难以在新的环境中确立新的目标。高中时期他们的理想高度一致即是考大学,然而走过激烈的高考,来到陌生的环境,生活处于一种异样的新鲜和迷茫之中,几乎所有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突然缺失。人与动物的一个区别是人具有精神生活,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使人的精神生活各方面统一起来,成为有序的系统,避免内心世界的混乱和冲突;没有理想信念,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失去核心和灵魂。
4.高考后遗症的集中迸发。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中学已经出现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由于有高考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撑,这些心理问题被掩盖了。然而进入大学,远离了熟悉的环境,明确的高考目标消失了,一切处于一种全新的状态,心理疾患掩盖的屏障消失了,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生活是当务之急,但是医学院校的学习、生活对每个新生的身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不可避免会在大一阶段出现高考后遗症的集中迸发,如作息时间紊乱、神经衰弱、情绪郁闷,甚至演变为抑郁症,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医学新生产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医学生人生的导师,家庭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围绕着高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医学新生步入大学校园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欠缺。在新的环境中学生必然出现心理适应问题,要么生活自理能力差,要么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2.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给学生什么样的氛围,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是不考大学,未来将更难就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进入大学的唯一通道就是高考。进入大学前学生学会的不是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调整自我身心,而是如何考取高分。
3.学生自我调适机制尚未形成。在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也是近年来的事情,桂林某医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亦是在2006年借教育部本科评估的机会正式建立起来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尚且如此滞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奢谈关注。因此,中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更多的是一次次的挫折之后的自我摸索,大多数新入校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比较弱。况且,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一,他们面临的挫折较少,增强自我身心调适能力的机会较少,而医学的学习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永远做不完的实验,无疑会使新入校的学生不知所措,在新环境中他们必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教育对策
1.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展团体心理咨询。面对陌生的环境,所有学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中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人生目标明确清晰,许多心理问题没有表现出来,进入大学,宽松的环境以及人生理想处于间歇期必然导致矛盾的迸发,此时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非常必要。资料显示,大学新生入校后,10%左右的学生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很快适应高校环境,10%左右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从而出现各类问题,大部分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因此,应结合新生心理档案在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医学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参与人数多,形式简单,内容丰富,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咨询覆盖面窄的劣势。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自愿参与进来,有效避免医学新生的逆反心理,在游戏中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暴露出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据此对学生的身心进行辅导。
2.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优势,释疑解惑。心理普查任务艰巨,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广的优势,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共同协作,完成心理普查工作。同时,医学新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育者不宜急于求成。虽然各医学院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它一般要等学生自己感觉问题难以解决时,才可能前来咨询,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对于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只能从个别信息中捕捉,较为被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主动出击,积极发现、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根据课程设置,通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要学习两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因而有两年的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情况,而专职学生辅导员往往要跟踪学生至大学毕业,对学生的思想了解更为长久。因此,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的心理适应情况跟踪。比如,在大一阶段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环境。同时鼓励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员,以一对一的面对面咨询和在线网络咨询,解除学生的困惑。通过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的紧密结合,把在咨询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适应问题,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宣传等形式进行解决,既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又从微观上解决实际问题。
3.营造和谐适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是医学新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扰、人际交往焦虑等的产生都与校园环境关系密切,环境的健康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各部门应齐心协力为新生营造适意的育人环境。首先,在迎新阶段,高校充分做好准备,让新生报到顺利、顺心。迎新不仅仅是悬挂标语,后勤保障、财务管理、教务处等部门要改变以往你上门我服务的“等服务”思想,主动上门找学生服务,小到网线的布置、宿舍灯具的检修、教材的领取等等,事无巨细一一为学生考虑到,尽可能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情感认可。其次,课堂教学中所有任课教师热心、用心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认识医学、认识医学院校的舞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校史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使馆,宣扬学校学习、教学中的卓越形象,使学生尽快认可所就读的医学院校。
4.占据网络阵地,拓宽教育渠道。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交往的场所更为宽泛,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把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网络中;把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渗透到校园网络中,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渗透入学适应教育;把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到校园网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络在线咨询,解除有些学生不愿当面咨询的顾虑。
5.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医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归根结底是医学新生自我调适的问题,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非常必要。在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宿舍选出心理委员,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短剧;定期出版由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心理健康协会学生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刊物,让学生写身边人、身边事,并免费发放给各个学生宿舍。通过学生同辈之间的心理互助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尽快适应医学院校的学习和生活。
医学工作是使人的身心恢复到健康状态的工作,医生的身心素质影响着他们工作的质量。良好的身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医学生入校开始即应关注他们的心理适应情况,并予以指导。只有医学生身心健康,走入工作岗位的医生的身心才会健康。
[参考文献]
[1]马迎教,许建国,林健燕,等.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关系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8(6).
[2]李文晓,邹枫.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3]谢杏利,邹兵.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4]陈思,董宗旺,郝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3).
[5]赵颖,刘彦明,单新华.医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18).
[6]张燕贞,刘西瑞,杨棉华.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
[7]戴秀英,李秋丽,王颖丽,等.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5).
[8]徐震虹,夏林童.关于大学新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的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9]安桂玲,张晖,张毅明.试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8(24).
[10]申小蓉,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11]万艳玲.试析适应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关键词]医学新生 心理适应 医学
[作者简介]万艳玲(1977- ),女,陕西大荔人,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LSZ030)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76-03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储备人才,他们的身心素质直接关系着成才的规格和质量。医学科学是解除人们肉体和心灵痛苦的,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的身心素质直接影响对人的服务质量。大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期,因此,培育医学生健康的身心需要从入校开始。
一、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医学是一门长期而繁重的学科,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身心问题,大一阶段是医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学习适应力差。研究资料表明,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相比,更容易因与学业相关的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一是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资料显示,大一、大三阶段医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其他年级差。大学的知识体系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缺乏锻炼,而自学能力恰恰是医学新生必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从中学教师手把手的知识讲授到大学阶段大量信息的自主学习与分析掌握,对还处在新环境的新鲜中的医学新生而言,无疑会晕头转向,不知从何下手。二是学习管理的不适应。与中学而言,大学的学习管理较为宽松,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少,很多学生在此前没有有意识地学习自我管理,进入大学在“没人管”彻底放松的环境中,不知道在大学为何而学?学什么?如何学?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三是学业压力大,学习效率低。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感受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医学生中以学业压力最为突出。在课程设置中高年级课程、周学时数高于低年级,作为刚入校的医学生,如果不能适应大学几年学习中学时最少的大一阶段,将很难适应以后的学习。低年级阶段,医学生接触到的是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程往往记忆量大而难学,学生普遍反映第二学期对第一学期所学知识已记忆不多。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尤其是第一年,学习很盲目,虽感觉时间充裕,但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不高。
2.人际交往的焦虑。医学是“人学”,通过医务工作人员与有健康需求的人进行交流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决定着他们与具有健康需求的人群的交流是否有效。大学新生活泼好动、情感需求强烈,远离家乡、父母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了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和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急于通过人际沟通展示自己的魅力,获得情感的慰藉。然而,现实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存在差距,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又比较差,情绪波动较大,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消沉低落。研究表明,在产生心理疾患的医学新生中,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情绪情感更为丰富,对外界的变化更为敏感,对自己的社会期望更高,社会的压力与传统观念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医学院校的男女比例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学生的比例增大,以桂林某医学院为例,2008年男女大学生的比例为1∶3,2009年招生人数比上年减少,但男女学生的比例仍为1∶2.6。同时,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前来咨询的女学生远多于男学生,人际关系危机已经成为困扰医学生的又一重要因素。况且,医学学习花费较大,高额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是个严峻的考验,贫困学生在医学院校不是少数,即使他们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乐于与他人交往,但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也是“需要花钱”的事情,产生交往焦虑在所难免。
3.理想与目标的丧失。几乎每个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都存有理想的成分,然而来到大学,用自己心中的大学标准衡量就读的学校,感觉处处不如意,校园的师资力量与自己的设想还相差很远,没有看见“大师”,也没有感觉到教师的“学者”风范,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所有高考前一定在大学大展宏图的力量支撑突然坍塌,理想建立的基础崩溃,导致对学校的认可度降低,对学校的一切往往是以挑剔的目光对待,无法产生情感的归属。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也就越少。医学新生无法认可新环境,必然难以在新的环境中确立新的目标。高中时期他们的理想高度一致即是考大学,然而走过激烈的高考,来到陌生的环境,生活处于一种异样的新鲜和迷茫之中,几乎所有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突然缺失。人与动物的一个区别是人具有精神生活,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使人的精神生活各方面统一起来,成为有序的系统,避免内心世界的混乱和冲突;没有理想信念,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失去核心和灵魂。
4.高考后遗症的集中迸发。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中学已经出现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由于有高考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撑,这些心理问题被掩盖了。然而进入大学,远离了熟悉的环境,明确的高考目标消失了,一切处于一种全新的状态,心理疾患掩盖的屏障消失了,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生活是当务之急,但是医学院校的学习、生活对每个新生的身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不可避免会在大一阶段出现高考后遗症的集中迸发,如作息时间紊乱、神经衰弱、情绪郁闷,甚至演变为抑郁症,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医学新生产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医学生人生的导师,家庭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围绕着高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医学新生步入大学校园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欠缺。在新的环境中学生必然出现心理适应问题,要么生活自理能力差,要么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2.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给学生什么样的氛围,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是不考大学,未来将更难就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进入大学的唯一通道就是高考。进入大学前学生学会的不是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调整自我身心,而是如何考取高分。
3.学生自我调适机制尚未形成。在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也是近年来的事情,桂林某医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亦是在2006年借教育部本科评估的机会正式建立起来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尚且如此滞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奢谈关注。因此,中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更多的是一次次的挫折之后的自我摸索,大多数新入校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比较弱。况且,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一,他们面临的挫折较少,增强自我身心调适能力的机会较少,而医学的学习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永远做不完的实验,无疑会使新入校的学生不知所措,在新环境中他们必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教育对策
1.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展团体心理咨询。面对陌生的环境,所有学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中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人生目标明确清晰,许多心理问题没有表现出来,进入大学,宽松的环境以及人生理想处于间歇期必然导致矛盾的迸发,此时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非常必要。资料显示,大学新生入校后,10%左右的学生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很快适应高校环境,10%左右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从而出现各类问题,大部分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因此,应结合新生心理档案在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医学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参与人数多,形式简单,内容丰富,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咨询覆盖面窄的劣势。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自愿参与进来,有效避免医学新生的逆反心理,在游戏中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暴露出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据此对学生的身心进行辅导。
2.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优势,释疑解惑。心理普查任务艰巨,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广的优势,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共同协作,完成心理普查工作。同时,医学新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育者不宜急于求成。虽然各医学院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它一般要等学生自己感觉问题难以解决时,才可能前来咨询,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对于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只能从个别信息中捕捉,较为被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主动出击,积极发现、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根据课程设置,通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要学习两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因而有两年的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情况,而专职学生辅导员往往要跟踪学生至大学毕业,对学生的思想了解更为长久。因此,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的心理适应情况跟踪。比如,在大一阶段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环境。同时鼓励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员,以一对一的面对面咨询和在线网络咨询,解除学生的困惑。通过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的紧密结合,把在咨询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适应问题,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宣传等形式进行解决,既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又从微观上解决实际问题。
3.营造和谐适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是医学新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扰、人际交往焦虑等的产生都与校园环境关系密切,环境的健康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各部门应齐心协力为新生营造适意的育人环境。首先,在迎新阶段,高校充分做好准备,让新生报到顺利、顺心。迎新不仅仅是悬挂标语,后勤保障、财务管理、教务处等部门要改变以往你上门我服务的“等服务”思想,主动上门找学生服务,小到网线的布置、宿舍灯具的检修、教材的领取等等,事无巨细一一为学生考虑到,尽可能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情感认可。其次,课堂教学中所有任课教师热心、用心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认识医学、认识医学院校的舞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校史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使馆,宣扬学校学习、教学中的卓越形象,使学生尽快认可所就读的医学院校。
4.占据网络阵地,拓宽教育渠道。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交往的场所更为宽泛,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把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网络中;把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渗透到校园网络中,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渗透入学适应教育;把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到校园网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络在线咨询,解除有些学生不愿当面咨询的顾虑。
5.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医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归根结底是医学新生自我调适的问题,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非常必要。在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宿舍选出心理委员,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短剧;定期出版由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心理健康协会学生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刊物,让学生写身边人、身边事,并免费发放给各个学生宿舍。通过学生同辈之间的心理互助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尽快适应医学院校的学习和生活。
医学工作是使人的身心恢复到健康状态的工作,医生的身心素质影响着他们工作的质量。良好的身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医学生入校开始即应关注他们的心理适应情况,并予以指导。只有医学生身心健康,走入工作岗位的医生的身心才会健康。
[参考文献]
[1]马迎教,许建国,林健燕,等.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关系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8(6).
[2]李文晓,邹枫.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3]谢杏利,邹兵.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4]陈思,董宗旺,郝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3).
[5]赵颖,刘彦明,单新华.医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18).
[6]张燕贞,刘西瑞,杨棉华.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
[7]戴秀英,李秋丽,王颖丽,等.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5).
[8]徐震虹,夏林童.关于大学新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的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9]安桂玲,张晖,张毅明.试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8(24).
[10]申小蓉,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11]万艳玲.试析适应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