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体育的发展中起着具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就目前本地区的高校体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开设途径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诸子百家对民族体育就给予了充分的评说。北宋时期,民族体育项目已被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唐代的武举制度推动了民族体育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武术套路化、理论系统化,形成了富有中国特点的民族体育研究体系。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期间,取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从开始的“现象”探索到至今的“文化内涵”,从原始的挖掘整理到现在的产业化道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
武术是汉族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历经千年发展,武术终于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已普遍开设武术课程。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以及分类
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即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二是民族的,是指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三是传统的,就是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如表1:
2 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以及途径
2.1 必要性
学校引入适合自己的本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对本地区的陈旧的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单调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变,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在引入民族体育项目时,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民族特色等因素,选择在本地区流传较广,一些当地民族喜欢和熟悉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广西的花炮、珍珠球、陀螺、投绣球、毽球、高脚竞速、三人板鞋、顶竹杠等项目。这样既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区的民族体育,也使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有机会结合。
现代体育课大多以田径项目为主,在剧烈的运动后,适当加入一些民族的舞蹈,学生与教师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进行身心的放松,同时还感受民族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教师在授课前,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堂练习以及课外的训练,可以选拔出色的学生组队参加比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运动员,还可以同各个院校进行体育文化的交流。
2.2 途径
(1)政策扶持、更新观念。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发挥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将民族体育的发展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对于民族体育项目给予经济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发挥民族特色。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传承性,不仅是繁荣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党把民族工作列为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考虑。
(2)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首先要从各个项目的起源、特点、功能、文化特征、民族特性等方面对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分析。在保留其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对传统体育继承与变革,使其能更加适应于现代学校的教学环境,既保留了体育的民族特色,也符合现代人对体育的身心需求。使民族体育在现代社会更能坚持体育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观。
(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的现代体育有机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生理、心理、形态、神志的特殊标志而内化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之中,这些特殊的标志是由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因此,高校在选择民族体育项目时要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样可以保留和发展当地的民族体育项目,高校师生也对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同时它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我国较多的民族体育项目,只要提高其观赏性,健身性,加强竞技性,必然能够同学校的现代体育项目相互融合,满足高校大学生的身心需求,成为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运动项目。
(4)加强培养师资队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队伍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院校的体育工作者接触的大都是现代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与管理,首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广泛举办民族体育交流研讨会,加强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调节理论和实践课时,做到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学生。再次,在现有的条件下如果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可以适当聘请外校教师任教,既发展了本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带动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民族体育的挖掘与发展中。
(5)可持续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要具有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和环境。适当地将民族体育与各个俱乐部相互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使学生在娱乐与锻炼中体会到快乐和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已经是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与娱乐、健身融入在一起,定期举办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艺术节,将带有本地区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校体育文化节表演的范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养高水平的训练队,参加省或者全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扩大对外宣传、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1)二十一世纪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早已列入国家专业申报目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已逐渐引入中小学、大学体育教育课堂,这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推广和传播,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和发展。(2)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截至2011年,已分别在广西、云南、宁夏、新疆、贵州等地举办了9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它正在逐步与现代体育接轨,与奥运精神、全民健身等理念结合,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民族体育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了民族性,增强了竞技性,提高了观赏性,使得民族运动会更富有魅力,民族体育的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3)在少数民族中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可选项目的众多竞赛和表演项目无疑是各民族体育之精华,随着这些项目的展开,在促进各民族间体育交流的同时也激起本民族的自豪感,使他们对自身民族传统体育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4)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竞技价值、健身功效、项群分类、训练方法与竞赛规则、学科体系构建等综合性研究、并制定出各个时期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实施步骤,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与客观规律,探索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多元化途径与方式,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声震.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2] 刘德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倪东业,邓正源. 对民族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4] 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 李绍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体育科学,2002(4).
[6] 戴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1997(1).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诸子百家对民族体育就给予了充分的评说。北宋时期,民族体育项目已被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唐代的武举制度推动了民族体育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武术套路化、理论系统化,形成了富有中国特点的民族体育研究体系。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期间,取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从开始的“现象”探索到至今的“文化内涵”,从原始的挖掘整理到现在的产业化道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
武术是汉族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历经千年发展,武术终于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已普遍开设武术课程。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以及分类
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即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二是民族的,是指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三是传统的,就是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如表1:
2 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以及途径
2.1 必要性
学校引入适合自己的本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对本地区的陈旧的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单调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变,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在引入民族体育项目时,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民族特色等因素,选择在本地区流传较广,一些当地民族喜欢和熟悉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广西的花炮、珍珠球、陀螺、投绣球、毽球、高脚竞速、三人板鞋、顶竹杠等项目。这样既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区的民族体育,也使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有机会结合。
现代体育课大多以田径项目为主,在剧烈的运动后,适当加入一些民族的舞蹈,学生与教师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进行身心的放松,同时还感受民族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教师在授课前,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堂练习以及课外的训练,可以选拔出色的学生组队参加比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运动员,还可以同各个院校进行体育文化的交流。
2.2 途径
(1)政策扶持、更新观念。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发挥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将民族体育的发展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对于民族体育项目给予经济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发挥民族特色。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传承性,不仅是繁荣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党把民族工作列为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考虑。
(2)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首先要从各个项目的起源、特点、功能、文化特征、民族特性等方面对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分析。在保留其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对传统体育继承与变革,使其能更加适应于现代学校的教学环境,既保留了体育的民族特色,也符合现代人对体育的身心需求。使民族体育在现代社会更能坚持体育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观。
(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的现代体育有机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生理、心理、形态、神志的特殊标志而内化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之中,这些特殊的标志是由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因此,高校在选择民族体育项目时要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样可以保留和发展当地的民族体育项目,高校师生也对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同时它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我国较多的民族体育项目,只要提高其观赏性,健身性,加强竞技性,必然能够同学校的现代体育项目相互融合,满足高校大学生的身心需求,成为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运动项目。
(4)加强培养师资队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队伍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院校的体育工作者接触的大都是现代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与管理,首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广泛举办民族体育交流研讨会,加强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调节理论和实践课时,做到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学生。再次,在现有的条件下如果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可以适当聘请外校教师任教,既发展了本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带动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民族体育的挖掘与发展中。
(5)可持续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要具有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和环境。适当地将民族体育与各个俱乐部相互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使学生在娱乐与锻炼中体会到快乐和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已经是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与娱乐、健身融入在一起,定期举办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艺术节,将带有本地区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校体育文化节表演的范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养高水平的训练队,参加省或者全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扩大对外宣传、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1)二十一世纪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早已列入国家专业申报目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已逐渐引入中小学、大学体育教育课堂,这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推广和传播,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和发展。(2)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截至2011年,已分别在广西、云南、宁夏、新疆、贵州等地举办了9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它正在逐步与现代体育接轨,与奥运精神、全民健身等理念结合,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民族体育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了民族性,增强了竞技性,提高了观赏性,使得民族运动会更富有魅力,民族体育的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3)在少数民族中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可选项目的众多竞赛和表演项目无疑是各民族体育之精华,随着这些项目的展开,在促进各民族间体育交流的同时也激起本民族的自豪感,使他们对自身民族传统体育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4)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竞技价值、健身功效、项群分类、训练方法与竞赛规则、学科体系构建等综合性研究、并制定出各个时期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实施步骤,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与客观规律,探索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多元化途径与方式,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声震.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2] 刘德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倪东业,邓正源. 对民族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4] 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 李绍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体育科学,2002(4).
[6] 戴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