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探索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中,人才一直处在重要的位置,既包括管理型的人才,也包括技术研发等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毋庸置疑,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和培养能够极大地增加区域人才资源的储备,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从深层次的联动关系来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胡丽霞的《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区域经济要想找到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在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改革创新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联动,让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输送更多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且拥有产业创新力的优秀人才,有力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一,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必然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来推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发展,让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形成更紧密的对接关系,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在,什么样的职业人才是最热门的,最抢手的,这样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对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要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是与时俱进地与市场相对接,让职业教育的培养与市场的人才需求保持同步,为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二是在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上作出一定的科学预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应变能力,帮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的创新变革当中。
  第二,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角度来说,与职业教育的联动有助于建立区域建设人才储备的可持续资源库,为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储存人才力量。具体到实施上,区域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高度重视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既能够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应用的平台,也能够为引进和培养人才打下较好的品牌基础;其次,要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在引进职业教育人才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公正公平、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模式;最后,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联动还体现在产业的创新发展上,职业人才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性的产业思维和技术成果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除此以外,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的联动应当在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则下进行。
  第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反馈的动态过程。职业教育的改革需要从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来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平台创新等方面做到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能够保证职业教育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这些人才在输送到区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又用他们的创新力量来带动整体产业的革新。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职业教育同样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在两者的联动中,职业教育需要更主动地与区域产业建设和创新形成合作,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展示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JYE6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一书的研读,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动发展,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形成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沟通与合作。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增强社会实践研究,提高课程体系设置的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真正做到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对接,让每一个职业教育人才都能夠在走入社会时尽快承担起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职责;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力量和职业教育的力量,既要主动、积极地与职业院校形成交流和合作,让更多的储备人才向自身靠拢,又要重视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向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政策。总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是联动发展的,它们相互依靠,也相互促进。从现实境况来看,高职院校更应该主动一些,在教育教学上作出更大的变革和创新,让人才的培养能够真正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职业人才的价值。
  (赵毓婷,哈尔滨学院讲师,博士。)
其他文献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也是人类情感传递的有效形式。在艺术长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表达形式和个人风格。在现代高校教学中,研究个体的表达形式以及个体个性与艺术共性的对比,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由郑兴三主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一书,以对比研究的理论视角,将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整合、对比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摘选出个性鲜明的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以求能分析出个体
期刊
二语习得领域曾一度重视对个体认知差异的研究而忽略了影响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部分研究者只关注学习者与语法的关系,认为环境因素是可以被忽略的“背景”或“噪音”。近三十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经历社会转向,研究者们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不再人为地把个体和环境割裂。201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并出版了经典著作《第二语言教育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导论:叙事视角》一书,该书将个体学习者放置在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重大价值已然受到各国政府的战略性重视。人工智能在贡献世界、发挥影响、促成改变的同时,也易于诱发系列风险危机,例如劳动的脱嵌与消匿、人与人的疏远与隔离、人类的被超越与被控制等。对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将带来冲击与颠覆,譬如人工智能的超级泛在是否会导致人与教育的分离脱节?人工智能的科技依赖是否会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让位?人工智能的全能覆盖是否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沦陷取代?总体而言,我们
期刊
摘要:对于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问题,不能仅重视事中干预和事后处理,预防校园暴力犯罪也十分重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预防制度是大体,德育是根本。借鉴日本创价学园的育人思维,学校德育在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作用要重视三个维度:追求“生命的尊严为根本”的育人境界,践行“师弟不二”的育人之道,构建“为教育的社会”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预防;德育  所謂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主要是
期刊
在日益繁荣的文化艺术市场中,声乐艺术的教学和实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普通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正逐渐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玫的《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是以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主体内容的专业化教材,在满足当前声樂教学理论与实践需求的基础上,还创新性地涵盖了当前声乐教学研究中许多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童声训练、中老年人嗓音训练、嗓音保健与声带病理治疗等内容。该书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且通
期刊
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中,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国内不同视觉传达设计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能力,進而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管理中能与新时代主题、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一本理解和研究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改革方法与策略
期刊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语言学分支,集中地探讨了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中的生态学特征,探索语言学发展对生态环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语言学研究在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由范俊军编著的《生态语言学文选》汇总了当前国内外生态语言学论述的最新成果,包括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发展演变、生态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以及评估与记录方法等等。生态语言学是新兴的语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关系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意识形态、人格成长和價值观塑造,并在认知形势政策、团结力量、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成长成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吴潜涛和徐柏才等人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系统化地集合了当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最新成果,并围绕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
期刊
在自然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速的社会发展背景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前提。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在经典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生态理论,关切人类命运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规律性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期刊
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信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将海量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了最大化的截取、管理、分析和处理,从而增强人们对各类信息和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力,提高生产生活中的预测和决策效率,增强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刘芳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一书在广泛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之后,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探索了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理论架构和模式创新。从整体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