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出版行业的兴衰一直与国民的图书阅读量息息相关。后者兴则前者兴,后者低迷则前者也不景气。2009年,出版行业的销售收入不足2万亿日元,跌破了出版界的心理底线。为此,出版界热切期盼2010年的“国民读书年”能带来新的希望,给出版行业打一剂“强心针”。
不能扔掉书本
二战之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默契配合,上呼下应,年复一年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推进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据有关方面粗略统计,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均购买图书10册左右;60年代为20册左右;70年代为30册左右;80年代为40册左右;90年代为50册左右。1996年这一年,当日本人均购买图书达到创纪录的55册的时候,日本出版行业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销售总收入为2.69万日元(约合1890亿元人民币)。
有关专家指出,从1997年起,日本国民步入漫长的“阅读疲劳期”, 人均购书量不断下降。到了2008年, 日本人均购买图书不足30册。而出版行业也几乎与“阅读疲劳期”升降曲线同步,销售总额不断减少,2008年的销售总额勉强维持在2万日元(约合1400亿人民币)上下。
不过,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并没有放弃,各种传统的现代国民阅读推进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由福原义春任会长的日本财团法人文字、铅字文化推进机构在2007年诞生。在启动之初, 该机构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议:确定2010年为“国民读书年”。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把此建议变成了正式决定——做出了《关于国民读书年的决议》,把2010年确认为日本的“国民读书年”,同时成立了“2010年国民读书年推进会议”。
按照内阁会议决定精神,2008年11月, “2010年国民读书年推进会议”在千代田区新闻中心召开了会议,中心内容是“2010年国民读书年推进会议启动——振兴读书、铅字文化”。在这次会议上,文部大臣盐谷立文科、铅字文化议员联盟会长中川秀直先后致辞。“2010年国民读书推进会议”主席安藤忠雄做了题为“不能扔掉书本”的演讲。“2010年国民读书推进会议”发表了“国民读书年行动计划”。
“力”不从心
日本大众传媒认为,举办“国民读书年”,有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日本人的“日本语力”下降。二战以来,日本官方一直奉行“脱亚入欧”“脱欧入美”的国策,反映在小学、初中、高中这些基础教育上,就是过分强调国语(日本语)和外语(英语)的“双语教学”。
与英语不同的是,依靠“五十音图”支撑的“杂交式”的日本语, “字母”既有平假名、片假名,又有从中国引进的汉字和日本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和字(在日本人看来,和字也是汉字的组成部分),还有英文及其他外文字母。对日本人来说,与英文字母一看就能读出音来一样, 平假名、片假名也是一看就能读出音来。但是,可以一看就读出音来的假名所表达的汉字(词组),却多得令人咋舌:比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的“幸之助”的假名读音是“晓乐实开”,但是同样属于这一读音的汉字人名从“幸之助”到“章之辅”竟接近50个。所以,从学习知识角度看,即使可以读出音,也必须牢记并能够区分这些读音所表示的n多汉字。此外,日本语的汉字来自中国的繁体字,对日本人来说,比起假名来,汉字笔划复杂,书写相对困难。从读音来说,日本语的汉字分(模仿中国读音的) “音读”和(源自日本本土读音的) “训读”,也就是说,多数日本语的汉字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还有就是日本语汉字的多义,也让日本人望而生畏。
在近十几、二十年里,说“日本人逐渐远离汉字”,其实首先“远离”的是日本语中的汉字。在日本的“80后”“90后”中,畏“汉字”如虎的很多,外语比母语好的人很多,母语和外语都不行的更多。
二是日本人的“科技力”减弱。日本人酷爱漫画,全球闻名。从鹿儿岛到北海道,从没长牙的幼儿到掉了牙的老者,从帅哥什么“君”到靓女什么“子”,从平民百姓到大臣首相,无不嗜漫画如生命。日本外务省把“机器猫”作为国家的形象大使。波兰领导人访问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向其炫耀的,首先是日本的动漫基地。
日本大众传媒指出,漫画的最大特点是画多字少,通俗易懂,娱乐性休闲性强,知识和学术含量则比较低。所以,日本漫画在创造日本出版几十年繁荣的同时,也造就了日本人智商越来越低的“漫画脑”——丰田汽车公司在全球成为众矢之的;近两年日本经济总量首次低于中国经济总量,把“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拱手相让,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是日本人的“文化力”单薄。古代,日本有被誉为“日本的《诗经》”的《万叶集》,有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近现代有什么?仅仅一本介绍日本、闻名世界的《菊与刀》,还是外国人写的。当今,拼什么“引领全球时尚”的“流”,拼不过以韩国电视剧为首的“韩流”;拼什么“走出去”的“学院”,拼不过以中国大陆孔子学院为首的文化输出。日本十几年前就搞电子书出版,还没有来得及骄傲,就被谷歌的搜索引擎超越了。
最近二十多年来,围绕提高“文化力”,日本政府和民间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在日本全国的中小学开展“早晨读书活动”,以培养青少年的读书习惯。又如,日本每年举行书写和解读汉字的比赛、检验掌握汉字程度的级别考试,吸引日本人回归并热爱传统文化。还有,电视和互联网总在掀起“日本语繁荣”的热潮,不断加强日本人关于“日本语是世界第几大语言”的意识。然而,实际效果并不好。2008年11月,新潮社出版的《日本语灭亡之际——在英语的世纪中》,可以说把日本人在“文化力”上的悲观推到了顶点。
希望在行动中
2010年,日本全国投身于“国民读书年”活动之中。“国民读书年”的行动计划涉及7个方面:
——谋求学校、家庭、职场的国民读书总量的提高,努力降低国民不读书的比率。
——以企业、地域为单位,以社会人为对象,举办提高语言能力的论坛。
——作为学校具体的语言教育政策,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促进灵活运用报纸的教育,展开“语言力测试”。
——调查全国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现状,为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图书资料的充实、图书馆设施的完善建言献策,努力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
——展开读书活动在教育方面、社会方面有效性的综合调查研究,在2010年内提交报告。
——向联合国提出确定“国际儿童读书年”的建议。在2010年10月29日至31日的3天时间里,举行有广大国民参与的“国民读书年”纪念活动。
不能扔掉书本
二战之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默契配合,上呼下应,年复一年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推进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据有关方面粗略统计,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均购买图书10册左右;60年代为20册左右;70年代为30册左右;80年代为40册左右;90年代为50册左右。1996年这一年,当日本人均购买图书达到创纪录的55册的时候,日本出版行业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销售总收入为2.69万日元(约合1890亿元人民币)。
有关专家指出,从1997年起,日本国民步入漫长的“阅读疲劳期”, 人均购书量不断下降。到了2008年, 日本人均购买图书不足30册。而出版行业也几乎与“阅读疲劳期”升降曲线同步,销售总额不断减少,2008年的销售总额勉强维持在2万日元(约合1400亿人民币)上下。
不过,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并没有放弃,各种传统的现代国民阅读推进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由福原义春任会长的日本财团法人文字、铅字文化推进机构在2007年诞生。在启动之初, 该机构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议:确定2010年为“国民读书年”。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把此建议变成了正式决定——做出了《关于国民读书年的决议》,把2010年确认为日本的“国民读书年”,同时成立了“2010年国民读书年推进会议”。
按照内阁会议决定精神,2008年11月, “2010年国民读书年推进会议”在千代田区新闻中心召开了会议,中心内容是“2010年国民读书年推进会议启动——振兴读书、铅字文化”。在这次会议上,文部大臣盐谷立文科、铅字文化议员联盟会长中川秀直先后致辞。“2010年国民读书推进会议”主席安藤忠雄做了题为“不能扔掉书本”的演讲。“2010年国民读书推进会议”发表了“国民读书年行动计划”。
“力”不从心
日本大众传媒认为,举办“国民读书年”,有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日本人的“日本语力”下降。二战以来,日本官方一直奉行“脱亚入欧”“脱欧入美”的国策,反映在小学、初中、高中这些基础教育上,就是过分强调国语(日本语)和外语(英语)的“双语教学”。
与英语不同的是,依靠“五十音图”支撑的“杂交式”的日本语, “字母”既有平假名、片假名,又有从中国引进的汉字和日本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和字(在日本人看来,和字也是汉字的组成部分),还有英文及其他外文字母。对日本人来说,与英文字母一看就能读出音来一样, 平假名、片假名也是一看就能读出音来。但是,可以一看就读出音来的假名所表达的汉字(词组),却多得令人咋舌:比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的“幸之助”的假名读音是“晓乐实开”,但是同样属于这一读音的汉字人名从“幸之助”到“章之辅”竟接近50个。所以,从学习知识角度看,即使可以读出音,也必须牢记并能够区分这些读音所表示的n多汉字。此外,日本语的汉字来自中国的繁体字,对日本人来说,比起假名来,汉字笔划复杂,书写相对困难。从读音来说,日本语的汉字分(模仿中国读音的) “音读”和(源自日本本土读音的) “训读”,也就是说,多数日本语的汉字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还有就是日本语汉字的多义,也让日本人望而生畏。
在近十几、二十年里,说“日本人逐渐远离汉字”,其实首先“远离”的是日本语中的汉字。在日本的“80后”“90后”中,畏“汉字”如虎的很多,外语比母语好的人很多,母语和外语都不行的更多。
二是日本人的“科技力”减弱。日本人酷爱漫画,全球闻名。从鹿儿岛到北海道,从没长牙的幼儿到掉了牙的老者,从帅哥什么“君”到靓女什么“子”,从平民百姓到大臣首相,无不嗜漫画如生命。日本外务省把“机器猫”作为国家的形象大使。波兰领导人访问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向其炫耀的,首先是日本的动漫基地。
日本大众传媒指出,漫画的最大特点是画多字少,通俗易懂,娱乐性休闲性强,知识和学术含量则比较低。所以,日本漫画在创造日本出版几十年繁荣的同时,也造就了日本人智商越来越低的“漫画脑”——丰田汽车公司在全球成为众矢之的;近两年日本经济总量首次低于中国经济总量,把“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拱手相让,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是日本人的“文化力”单薄。古代,日本有被誉为“日本的《诗经》”的《万叶集》,有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近现代有什么?仅仅一本介绍日本、闻名世界的《菊与刀》,还是外国人写的。当今,拼什么“引领全球时尚”的“流”,拼不过以韩国电视剧为首的“韩流”;拼什么“走出去”的“学院”,拼不过以中国大陆孔子学院为首的文化输出。日本十几年前就搞电子书出版,还没有来得及骄傲,就被谷歌的搜索引擎超越了。
最近二十多年来,围绕提高“文化力”,日本政府和民间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在日本全国的中小学开展“早晨读书活动”,以培养青少年的读书习惯。又如,日本每年举行书写和解读汉字的比赛、检验掌握汉字程度的级别考试,吸引日本人回归并热爱传统文化。还有,电视和互联网总在掀起“日本语繁荣”的热潮,不断加强日本人关于“日本语是世界第几大语言”的意识。然而,实际效果并不好。2008年11月,新潮社出版的《日本语灭亡之际——在英语的世纪中》,可以说把日本人在“文化力”上的悲观推到了顶点。
希望在行动中
2010年,日本全国投身于“国民读书年”活动之中。“国民读书年”的行动计划涉及7个方面:
——谋求学校、家庭、职场的国民读书总量的提高,努力降低国民不读书的比率。
——以企业、地域为单位,以社会人为对象,举办提高语言能力的论坛。
——作为学校具体的语言教育政策,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促进灵活运用报纸的教育,展开“语言力测试”。
——调查全国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现状,为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图书资料的充实、图书馆设施的完善建言献策,努力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
——展开读书活动在教育方面、社会方面有效性的综合调查研究,在2010年内提交报告。
——向联合国提出确定“国际儿童读书年”的建议。在2010年10月29日至31日的3天时间里,举行有广大国民参与的“国民读书年”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