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带班级状况经历了由混乱到有序的过程, 班主任工作也经历了由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的过程。在与班级一起成长的过程中, 心理效应的运用让我受益匪浅, 我也深刻感受到了用“心” 管理班级的重要性。
一、用“共生效应” 帮助学生建立“共生圈”
植物单独生长时, 会枯萎死亡, 但与其他植物共同生长则会长得很旺盛, 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
在充分了解班级每名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情况等之后,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 重新安排座位建立“小共生圈”, 重新安排寝室建立“大共生圈”, 并且明确“共生圈” 的权利与义务。为了充分发挥“共生圈” 的作用, 对于“小共生圈”, 期末考核不是以学生个人情况为依据, 而是将同桌绑定在一起进行考核; 对于“大共生圈”,平时将不定期的对学生寝室卫生、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比, 这有利于“共生圈” 之间互相竞争, 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最终形成“班级共生圈”。
二、用“登门槛效应” 实现班级目标与后进生转化
当让别人做某事时, 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被拒绝, 如果先提出较低的要求, 得到别人同意时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就是“登门槛效应”。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风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前提, 而寝室与教室卫生是否干净是班风好坏的最直接的体现。于是我决定先从寝室卫生着手, 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当寝室卫生走上正轨之后, 我给与了表扬与鼓励, 然后在教室卫生提出了目标与要求, 待实现目标后, 按计划在其他各方面不断提出目标与要求, 最终实现了我预期的班级目标。
登门槛效应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后进生我不会一开始就提出较高要求, 因为这不大可能取得好的转化效果, 甚至可能会打击其信心。我先将后进生转化的目标分解, 提出一个较低的要求, 待其成功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后循序渐进的提出较高要求, 最终起到转换效果。
三、用“自己人效应” 缩短师生心灵距离
“自己人” 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 则是指对“自己人” 所说的话更容易接受与信赖。
我们的学生, 逆反心理很强, 起初对我也经常会有抵触情绪, 班级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 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想办法成为学生的“自己人” 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有效方法, 当学生把我看做“自己人” 后, 就会很信赖我, 也更容易接受我说的话。
在班主任工作中, 为了能成为学生的“自己人”, 我平时注重以下几点: 1.树立平等观, 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 这是缩短与学生心灵距离的前提; 2.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感兴趣, 以寻求共同话题, 这是缩短学生心灵距离成为学生“自己人” 的关键;3.给学生可信度, 这是学生把我当“自己人” 的保障。
四、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挖掘学生与班级潜力
“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 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形象描述。班主任对学生与班级提出积极的期望有利于学生与班级往好的方向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与班级树立信心。
与学生谈话时, 我除了引导学生确定近期目标, 还会给学生描绘一幅未来的蓝图,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用长远目标看待自己, 我也会给学生做一些积极的暗示, 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在开班会时我经常夸奖我班是最好的班级, 班主任的期望会使学生更加努力, 学生与班级的潜力得到了巨大的挖掘。
五、用“破窗效应”, 将错误扼杀在萌芽阶段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扇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 这就是“破窗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 如果一些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 而犯错的学生又未得到应有的处罚, 那么这些现象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最终可能会难以控制。因此, 我在决定改变班级状况的那个学期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另外一旦有学生“破窗”, 我都要及时处理, 从不草草了事, 并且要让全班学生知道我的立场与态度, 将再次发生类似情况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六、避免“定势效应”,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定势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不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轻易改变看法。
班级中的后进生一般被认为思想差、学习差, 如果他们有变化, 而班主任不改变对他们的看法, 会削弱他们继续努力与取得进步的积极性, 甚至会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我看待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会尽量发现他们的进步, 并恰当的鼓励, 引导其走上成功之路, 不会对其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当班级中的优秀生表现变差时,我也会及时教育。
七、避免“马太效应”, 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多余; 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
在班主任工作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就是“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 这不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级管理中, 我在关心好生的同时, 绝不忽视其他学生, 对待全班学生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班主任工作中还有许多心理效应可以运用, 如鲶鱼效应、奖罚效应等。班主任了解心理效应并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 发挥其积极作用, 避免其消极影响, 班主任工作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共生效应” 帮助学生建立“共生圈”
植物单独生长时, 会枯萎死亡, 但与其他植物共同生长则会长得很旺盛, 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
在充分了解班级每名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情况等之后,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 重新安排座位建立“小共生圈”, 重新安排寝室建立“大共生圈”, 并且明确“共生圈” 的权利与义务。为了充分发挥“共生圈” 的作用, 对于“小共生圈”, 期末考核不是以学生个人情况为依据, 而是将同桌绑定在一起进行考核; 对于“大共生圈”,平时将不定期的对学生寝室卫生、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比, 这有利于“共生圈” 之间互相竞争, 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最终形成“班级共生圈”。
二、用“登门槛效应” 实现班级目标与后进生转化
当让别人做某事时, 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被拒绝, 如果先提出较低的要求, 得到别人同意时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就是“登门槛效应”。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风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前提, 而寝室与教室卫生是否干净是班风好坏的最直接的体现。于是我决定先从寝室卫生着手, 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当寝室卫生走上正轨之后, 我给与了表扬与鼓励, 然后在教室卫生提出了目标与要求, 待实现目标后, 按计划在其他各方面不断提出目标与要求, 最终实现了我预期的班级目标。
登门槛效应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后进生我不会一开始就提出较高要求, 因为这不大可能取得好的转化效果, 甚至可能会打击其信心。我先将后进生转化的目标分解, 提出一个较低的要求, 待其成功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后循序渐进的提出较高要求, 最终起到转换效果。
三、用“自己人效应” 缩短师生心灵距离
“自己人” 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 则是指对“自己人” 所说的话更容易接受与信赖。
我们的学生, 逆反心理很强, 起初对我也经常会有抵触情绪, 班级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 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想办法成为学生的“自己人” 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有效方法, 当学生把我看做“自己人” 后, 就会很信赖我, 也更容易接受我说的话。
在班主任工作中, 为了能成为学生的“自己人”, 我平时注重以下几点: 1.树立平等观, 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 这是缩短与学生心灵距离的前提; 2.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感兴趣, 以寻求共同话题, 这是缩短学生心灵距离成为学生“自己人” 的关键;3.给学生可信度, 这是学生把我当“自己人” 的保障。
四、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挖掘学生与班级潜力
“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 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形象描述。班主任对学生与班级提出积极的期望有利于学生与班级往好的方向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与班级树立信心。
与学生谈话时, 我除了引导学生确定近期目标, 还会给学生描绘一幅未来的蓝图,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用长远目标看待自己, 我也会给学生做一些积极的暗示, 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在开班会时我经常夸奖我班是最好的班级, 班主任的期望会使学生更加努力, 学生与班级的潜力得到了巨大的挖掘。
五、用“破窗效应”, 将错误扼杀在萌芽阶段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扇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 这就是“破窗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 如果一些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 而犯错的学生又未得到应有的处罚, 那么这些现象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最终可能会难以控制。因此, 我在决定改变班级状况的那个学期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另外一旦有学生“破窗”, 我都要及时处理, 从不草草了事, 并且要让全班学生知道我的立场与态度, 将再次发生类似情况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六、避免“定势效应”,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定势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不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轻易改变看法。
班级中的后进生一般被认为思想差、学习差, 如果他们有变化, 而班主任不改变对他们的看法, 会削弱他们继续努力与取得进步的积极性, 甚至会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我看待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会尽量发现他们的进步, 并恰当的鼓励, 引导其走上成功之路, 不会对其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当班级中的优秀生表现变差时,我也会及时教育。
七、避免“马太效应”, 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多余; 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
在班主任工作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就是“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 这不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级管理中, 我在关心好生的同时, 绝不忽视其他学生, 对待全班学生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班主任工作中还有许多心理效应可以运用, 如鲶鱼效应、奖罚效应等。班主任了解心理效应并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 发挥其积极作用, 避免其消极影响, 班主任工作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