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人的绰号比其真名更有知名度时,至少说明一点:绰号起得深入人心。杨百万,本名杨怀定,2021年6月13日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享年71岁。
杨怀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买卖国库券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又以职业股民身份进入股市,赶上了A股诞生初期的那轮大牛市,他又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第三个100万……
作为中国证券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个体股民,其故事还被国外媒体报道。1998年,杨怀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有著“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职业投资人杨怀定的离世,在股市不开的日子里鲜有动静的微信股票群里,引起了一阵讨论。其中,叹息他早逝的留言不少。的确,71岁,在这个年代,是早了一点。对比不同时期杨百万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可以明确感受到,这几年,廉颇老矣。更多的人,是怀念。
“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和他的资本传奇
凡是有些资历的股民一定会听说过“杨百万”这个名字。虽然这些年,他的曝光度已经赶不上那些年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明星基金经理、明星投资大佬,但在那个机构投资者还不占主流的“草莽时代”,杨百万,凭借着其对政策、市场的敏锐嗅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人物。
杨百万,原名杨怀定,上海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1988年,杨怀定从工厂主动辞职下岗,而在辞职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仓库管理员,虽然薪水不高,但还算有一个铁饭碗。在辞职之后,他随即开始以散户身份涉足异地国债交易,很快便从中赚取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第一个100万。在那个“万元户”都比较稀缺年代,100万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于是,杨怀定化身为“杨百万”在当时成为成功人士的一种代表。
而杨百万所赚的这第一桶金和我国资本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蹒跚起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他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虽然杨百万被誉为“中国第一股民”,但他所赚的第一桶金却和股市没有直接联系。在上世纪80年代国债还有一个名字叫“国库券”。公开信息显示,我国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在国库券诞生初期,投资者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低,而这样的认知上的盲点,虽然使普通大众难以辨别其中蕴含的价值,却给杨百万这样拥有敏锐嗅觉的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库券的交易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市场上不乏国库券的地下交易,导致当时的市场较为混乱。到1988年,财政部发布方案,允许国库券的持有人自由出售国库券,这也赋予了国库券交易的合法性。
不过由于当时互联网还远远没有普及,导致各地银行之间没有联网,因此各地国库券的价格往往有较大的差别。
有一次,杨百万从报纸上了解到国家开放国库券交易的消息,他很快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机会。在1988年4月的某一天,他以108元的价格一下子买入2万元国库券,等到当天下午,很多人明白过来开始纷纷买入时,价格一下涨到112元,杨百万在此时选择抛售。仅仅半天时间,他赚到了以前数个月的工资——800元。
据报道,在进一步确定国库券存在异地交易差价的机会后(在异地银行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国库券,然后再带回上海,以较高的价格卖给银行,赚取差价),他一下子就东拼西凑了10万元直奔安徽合肥,在合肥某银行买进了价值10万元的国库券,随后便返回上海进行卖出,前后几天内就挣了2000多块钱,而当时上海一些工厂一名技术工人的月薪仅有200~300元,也就是说杨百万凭借异地买卖国库券在短短几天内就能赚到一名技术工人将近10个月的工资。
在尝到甜头之后,在随后几个月里,他又跑到国内其他几个城市购买国库券,赚到了从工厂辞职之前难以想象的“快钱”,杨百万也成为国内第一名从事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根据杨百万以前接受采访时的回忆,当年他携几十万的“巨款”赴洛阳购买国库券时,还一度在当地被有关部门误认为他是要去收购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一度曾叱咤中国资本市场的管金生旗下的万国证券也瞄准了国库券的机会。早期万国证券只有十几名员工,管金生率领这些员工跑遍全国的各个大中小城市,到处收购国库券,从中谋取差价。有报道称,一次管金生在福州一出手就买进了价值200万元的国库券。而万国证券也凭借买卖国库券这一业务成为当时国内券商业界的翘楚。不过在几年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爆发,让管金生和他的万国证券就此跌落了神坛。
也许是同样看准了国库券机会带来的机缘,让杨百万曾与管金生“结缘”, 他们曾合作通过大肆收购1988年国库券在市场上大赚一笔。
在通过买卖国库券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杨百万又以职业股民身份进入股市,赶上了A股诞生初期的那轮大牛市,他又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第三个100万……
据报道,杨百万的第一只股票是“老八股”之一的真空电子。他用购买国债所赚取的资金以每股90元的价格买入真空电子2000股。半年后,真空电子股价大涨,杨百万在800元以上价位抛出,净赚150多万元。从此,“杨百万”的外号,就不胫而走。
而在股市行情低迷时,杨百万的“绝招”就是选择空仓,远离熊市,“2001年开始的国有股减持的四年大熊,我一直远离股市,直到2005年1月份,虽然四年的时间我每天还要去股市上班。”他曾这样表示。
据了解,杨百万本人一直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心存感恩之心。在2009年出版的个人著作《杨百万20年炒股心经》中,他发自肺腑地表达了感恩股市的心声,他希望广大散户要在股市磨练自己,摆正心态,与自己一同享受投资的快乐。
在这本书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投资这项改变他命运的事业的热爱,称“散户同样可以成为投资英雄”“投资就像养宠物,有趣又有益”,又坦言“市场门槛虽不高,却不适合所有人”,书中运用很大的篇幅教广大散户识别、防范风险的技巧。
杨怀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买卖国库券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又以职业股民身份进入股市,赶上了A股诞生初期的那轮大牛市,他又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第三个100万……
作为中国证券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个体股民,其故事还被国外媒体报道。1998年,杨怀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有著“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职业投资人杨怀定的离世,在股市不开的日子里鲜有动静的微信股票群里,引起了一阵讨论。其中,叹息他早逝的留言不少。的确,71岁,在这个年代,是早了一点。对比不同时期杨百万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可以明确感受到,这几年,廉颇老矣。更多的人,是怀念。
“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和他的资本传奇
凡是有些资历的股民一定会听说过“杨百万”这个名字。虽然这些年,他的曝光度已经赶不上那些年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明星基金经理、明星投资大佬,但在那个机构投资者还不占主流的“草莽时代”,杨百万,凭借着其对政策、市场的敏锐嗅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人物。
杨百万,原名杨怀定,上海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1988年,杨怀定从工厂主动辞职下岗,而在辞职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仓库管理员,虽然薪水不高,但还算有一个铁饭碗。在辞职之后,他随即开始以散户身份涉足异地国债交易,很快便从中赚取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第一个100万。在那个“万元户”都比较稀缺年代,100万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于是,杨怀定化身为“杨百万”在当时成为成功人士的一种代表。
而杨百万所赚的这第一桶金和我国资本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蹒跚起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他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虽然杨百万被誉为“中国第一股民”,但他所赚的第一桶金却和股市没有直接联系。在上世纪80年代国债还有一个名字叫“国库券”。公开信息显示,我国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在国库券诞生初期,投资者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低,而这样的认知上的盲点,虽然使普通大众难以辨别其中蕴含的价值,却给杨百万这样拥有敏锐嗅觉的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库券的交易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市场上不乏国库券的地下交易,导致当时的市场较为混乱。到1988年,财政部发布方案,允许国库券的持有人自由出售国库券,这也赋予了国库券交易的合法性。
不过由于当时互联网还远远没有普及,导致各地银行之间没有联网,因此各地国库券的价格往往有较大的差别。
有一次,杨百万从报纸上了解到国家开放国库券交易的消息,他很快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机会。在1988年4月的某一天,他以108元的价格一下子买入2万元国库券,等到当天下午,很多人明白过来开始纷纷买入时,价格一下涨到112元,杨百万在此时选择抛售。仅仅半天时间,他赚到了以前数个月的工资——800元。
据报道,在进一步确定国库券存在异地交易差价的机会后(在异地银行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国库券,然后再带回上海,以较高的价格卖给银行,赚取差价),他一下子就东拼西凑了10万元直奔安徽合肥,在合肥某银行买进了价值10万元的国库券,随后便返回上海进行卖出,前后几天内就挣了2000多块钱,而当时上海一些工厂一名技术工人的月薪仅有200~300元,也就是说杨百万凭借异地买卖国库券在短短几天内就能赚到一名技术工人将近10个月的工资。
在尝到甜头之后,在随后几个月里,他又跑到国内其他几个城市购买国库券,赚到了从工厂辞职之前难以想象的“快钱”,杨百万也成为国内第一名从事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根据杨百万以前接受采访时的回忆,当年他携几十万的“巨款”赴洛阳购买国库券时,还一度在当地被有关部门误认为他是要去收购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一度曾叱咤中国资本市场的管金生旗下的万国证券也瞄准了国库券的机会。早期万国证券只有十几名员工,管金生率领这些员工跑遍全国的各个大中小城市,到处收购国库券,从中谋取差价。有报道称,一次管金生在福州一出手就买进了价值200万元的国库券。而万国证券也凭借买卖国库券这一业务成为当时国内券商业界的翘楚。不过在几年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爆发,让管金生和他的万国证券就此跌落了神坛。
也许是同样看准了国库券机会带来的机缘,让杨百万曾与管金生“结缘”, 他们曾合作通过大肆收购1988年国库券在市场上大赚一笔。
在通过买卖国库券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杨百万又以职业股民身份进入股市,赶上了A股诞生初期的那轮大牛市,他又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第三个100万……
据报道,杨百万的第一只股票是“老八股”之一的真空电子。他用购买国债所赚取的资金以每股90元的价格买入真空电子2000股。半年后,真空电子股价大涨,杨百万在800元以上价位抛出,净赚150多万元。从此,“杨百万”的外号,就不胫而走。
而在股市行情低迷时,杨百万的“绝招”就是选择空仓,远离熊市,“2001年开始的国有股减持的四年大熊,我一直远离股市,直到2005年1月份,虽然四年的时间我每天还要去股市上班。”他曾这样表示。
据了解,杨百万本人一直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心存感恩之心。在2009年出版的个人著作《杨百万20年炒股心经》中,他发自肺腑地表达了感恩股市的心声,他希望广大散户要在股市磨练自己,摆正心态,与自己一同享受投资的快乐。
在这本书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投资这项改变他命运的事业的热爱,称“散户同样可以成为投资英雄”“投资就像养宠物,有趣又有益”,又坦言“市场门槛虽不高,却不适合所有人”,书中运用很大的篇幅教广大散户识别、防范风险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