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以倾斜之姿 观看“单爸”生存姿态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36172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亲家庭”在学术上通常被定义为“父或母因离婚、丧偶、未婚生育或收养而且和十八岁以下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单位。2008年,台湾地区离婚及丧偶人数达到240万人次,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而所有单亲家庭中,有45%是单亲爸爸(简称“单爸”),可见单亲状况,已非女性独有。
  东吴大学社工系教授王行与中华单亲家庭互助协会合作,在感恩基金会的赞助下,于2008年初开展了“男性单亲家长生命叙说与社会实践之行动研究”。此研究分为两年两阶段,第一阶段由11位单爸轮流叙说他们的生命故事,第二阶段则进行生命故事的书写。由这些故事结集出版的《不单单是爸爸》,展现出单爸们各自独特的生命风姿。
  王行指出,单爸是人类家庭亲子教育文化里的先行者,单爸不是问题,而是凸显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人们是如何对待“异己”的,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一种“倾斜观看”的姿势,从而发现人类生存姿态的美感。
  
  家庭磨难促使男性意识觉醒
  
  大部分人的成长经验里主要照顾者都是以母职为主,父职参与相对比较少,父职的参与所产生的经验和论述目前都很少。参与生命书写的单爸都是面临经济困难而需要抚养照顾小孩的,“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偏见里,男性的劳动条件与成果就像是男性价值、男性尊严与男性责任的评量指标,也以此维系住婚姻的稳定性。所以一个男人失去工作又失去婚姻甚至是孩子对他的尊敬,这是非常可怜的。其实他们的命运不完全是因为自身不够努力,相反的,是整个社会都把男人的价值跟劳动条件紧紧绑在一块,这是对男人的压迫。”
  从2008年2月开始到2009年5月止,王行与11位单爸几乎每周相聚一次,共经历48次的团队历程。单爸们最初跟社会、跟人群隔绝,后来愿意走出来说自己的感受,也逐渐愿意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他们。“这个过程对他们而言,似乎具有一种成长性的改变,也许他们的自我价值就可以重新恢复。我认为一个男性找到自己的语言跟自己的声音,来说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生命,这个过程对男性意识的觉醒跟男性价值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命叙说和书写,单爸们反思了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和社会角色的问题,通过回顾历史经验来看现在的问题和困扰。“这样的过程,并不只是男人,也不只是哪一种人,我觉得每一个人其实都存在着‘昨是今非’,昨天可以这样做,但今天再这样做就不适合了。可是非常有意思的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这种觉醒,因为他没有这种困难。他爸爸以前这样对待他,他就顺着,他现在也这样对待他小孩,他的小孩也很顺;他爸妈以前的婚姻是这样子,他现在的婚姻照这样子过也可以过,所以他就不需要去改变,不需要去反省,也就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只有在生命中遇到重大变化的时候,才会有这种问题意识的出现,而人才会成长。”
  除了11位单爸以外,这个团队的研究助理孟杰作为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儿,后来也跟单爸们分享了她的成长心路。“我们想要有一个延伸的空间。我们看完单爸的故事以后,在想,另外一个人是怎么想的?我们还真想找一个单妈来写。任何一个单爸的故事背后都会有一个单妈。如果由她来写这个故事,那立场、角度、感觉会完全不一样,意义也就不一样。我们把女儿的故事放在最后,其实是说,这些单爸的故事所呈现的不见得就是社会事实,可是这是一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感触,对他而言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应该让社会大众知道。女儿的故事加进来以后,对单爸的冲击蛮大的,很多单爸就会去想:我的女儿到底怎么看我?孟杰这个角色的出现,带来一种镜子式的效果。”
  
  倾斜,才可看出美感
  
  从一般人习惯的角度来看,单爸会被认为是社会不适应者,或是社会边缘人,于是人们往往就会摆出一种高姿态的慈悲与同情。王行认为:我们何妨蹲低一点呢?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对待异己的态度史。我们怎么看待异己,就凸显我们的文明是怎么一回事。一般而言,越精英、越文明的社会,相反的,姿态就越高,离生活的现象就越远。我是一直在台北成长的人,我发现,台北街道可能越来越干净,房子越来越高级,但人与人之间对于异己的包容性相对就变低了。专业文化也一样,因为专业在追求卓越的时候,在对待跟自己背景或文化不同的人,也就常用一种‘问题’、‘疾病’或‘偏差’的观点,希望把他们矫正过来。在专业文化里面,其实慢慢缺少了一种精神:倾斜观看的精神。”
  心理分析家Slavoj Zizek认为,理解人性需要以“倾斜”之姿才能观看到“皱褶”的深处。当去了解一些现象的时候,所站的位置不同,弯下腰、蹲下来、甚至趴在地上看,事物的面貌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单爸阿善生命起源于一种非常浪漫但也非常感伤的爱。生母由于家族反对,在产下他后即返回日本,在他一岁生日前跳海身故。阿善在父亲后来成立的家庭里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唯一得到的是父亲的疼爱。长大后,对于那个从无归属感的家,他却替父亲克尽责任,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解决大小事务。阿善因为父亲的反对,与初恋女友无法结合,多年后才与父亲好友的女儿共组家庭,却因财务和公媳关系等问题而离婚、独力抚养患重度多重发展障碍的儿子。王行在看完阿善的故事后感触良多:“其实阿善爱的是他爸爸。爸爸过世以后,他才把这份爱放到小孩子身上,其实他没有爱过其他任何人。或者可以说,他的父亲就是他自己。”在研究案第二阶段结束三个月后,阿善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在中低社会的生活世态里面,就有这样的存在力,虽然好像活着很累,很辛苦,甚至没有自我,但却在这种生活里存在出一种意义感也好、使命感也好、情感也好。这对于比较中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意识价值的人来说是不太能理解的,甚至觉得不太妥当。可是如果我们倾斜观看的话,就会觉得,阿善的故事很美,对他而言他也完成了他的意义。”
  
  谁是“弱势”?
  
  作为台湾社工界重量级人物,王行自1997年投入到男性议题的研究,是有感于台湾社会福利制度中男性遭遇的“性别不利”状况。“社福制度跟我们怎么去定义‘弱势’有关。通常社福制度保障的‘弱势’,在家庭里面是以儿童、少年、女人、老人为对象。从来都没有一个社福制度认为男人是弱势,也就是说‘男人不应该是社福救助跟帮忙的对象’,除非他病了,或者是他老了。我认为这是整个社会制度里面的性别偏见。台湾很多的家庭福利服务,是放在妇女中心里面的,所以一个单爸如果要寻求这种服务的话,他很可能需要面对长期关怀妇女的社工,或是生命经验差距很大的年轻女性社工,在她们的眼光中摊开男性经验中的苦闷与不堪。”
  这种不利状况其实也凸显了社福机构中男性社工缺乏的现状。而王行说,社工界要留住男孩子是非常困难的。“那可能不仅是他个人意愿的困难,也不是专业生态上的困难,而是整个社会怎么看待男性社工的问题。人们总认为这是女人做的工作,男人做恐怕没有前途,或者是养不起家。很多男性社工员,在学校里学社工,有志当社工,可是进到工作领域三五年后离开的非常多;或者说没有真正的离开,但他努力想要爬到管理阶层,变成管理者。变成管理者好像比较符合男性认同,这就变成是一种父权社会的复制,就是以男管理者来管理女性的实务工作者,然后服务更弱势的女性。就如台湾的医疗一样,社会福利的服务也在快速被商品化中,既然被商品化了,对伦理的威胁就非常大。我并不觉得是学校没有教,因为教了也没用!一到市场就被异化了。”
  两相对照之下,似乎主流价值观中被视为“强者”的男性,却变成某一个角落里的“弱势”了。在此框架下,困境中的男性无法被以正确的男性意识来对待和拯救,承受着“强者”期待下的双重伤害。
  
  “我们从来没有放弃改变社会”
  
  2004年,王行进入辅仁大学心理系博士班,师从翁开诚教授。翁教授是在心理学领域里面倡导儒家思想的,所以总是不忘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责任,也努力透过各种方法唤起社会意识。
  王行认为,社会制度或者社会意识的改变并不只是去发表说法或者文章就可以改变得了,而需要在生活里把它实践出来。“在研究计划中,我们将单爸们视为参与生产知识的专家,与研究计划主持/共同主持人、研究助理等一起共同生产‘单亲爸爸的生命故事’,而不是被专家研究的对象,因此每次团队聚会都领取专家出席费。事实上我们不只是在写几篇文章、出版一本书,我们是在改变一种知识生产的规则,使得知识生产的权力不只是掌握在精英和学术领域里。因为每一个人在生活里面,其实都是一个知识生产者。生命经验就是知识。”
  这个关于单爸的研究案,其实尚未结束。单爸们要成立剧团,把他们的生命故事变成戏剧演出来。除了两场大型公开演出以外,他们也计划到社区、学校里,演给社区妈妈和学生看,也可能到社会工作的领域里演给社工看。演自己的故事后,他们还希望演其他人的故事——单亲妈妈的故事、社工员的故事……“自己的生命经验能够变成一种艺术创作,而使得别人产生一些同感,或者同理,我觉得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能够达到一种社会意识的教育和觉醒。我们从来没有放弃改变社会的意图,因为社会真的该改变了。但是我们也不觉得我们就能改变得了社会,我们的心态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他文献
走在零下17度的北京,是我一生难逢的体验:供暖的烟囱排出直挺挺的烟,经常性要靠松鞋缝里的积雪、三不五时要在内线车道拦出租车、吃猪头肉、萝卜皮,喝大杯白酒,艳阳下整个人扑通躺进积雪的田地……我是幸福的旅人,苦里作乐也无妨。  我是每年例行性由海外来采书的,所以看展会就从采购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教辅书属于项目(非例行性采购),少儿书与音像制品,前者碍于简体书在台识字率偏低以及后者法条尚未开放,版权冲突的
期刊
在众声喧华、假面惑人的文化语境下,能够镇守寂寞,从缥湘盈架的故纸堆中寻觅出一汪鲜活的精神清流,实属不易;能够始终对这些故纸烟云持着“只有每天看上一眼才心安”的初恋情怀,则非一句“实属不易”所能概括得了。期刊收藏家谢其章数十年来弦歌不辍地执着于古旧书和老期刊的搜寻与研读。兀坐斗室,骛于高远。渔猎既广,识见自融。于是有了《漫话老杂志》、《创刊号风景》、《创刊号剪影》、《旧书收藏》、《封面秀》、《梦影集
期刊
你相信爱情吗?  我相信爱情。  但是,相信爱情的哪个方面呢?我想每个年龄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是不相信爱情,有时候,我是不相信自己。爱情本身是没有问题,是美好的,但是爱情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问题?我觉得是人的问题,因为人是会不停改变的。十几岁的时候跟二十几岁的时候,或者三十岁的时候,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应该是不一样的。    你是个浪漫的人吗?  我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这
期刊
张小娴是香港皇冠出版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合作时间已超过十个年头,可说是跟出版社同步成长。  当年香港皇冠出版社的总经理麦成辉先生,在张小娴出道初期已看出这位文坛新星的文字别有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绝对是潜力无限,深信她将来必定会成为耀眼的重量级作家,于是诚意邀请她加盟。他为张小娴完整地分析如何经营她的写作,才能发展成长远的事业,这样长期的经营计划在当年是罕见的。这个量身打造的企划叫张小娴印象深刻
期刊
她是近代第一个新闻系毕业的女学生,也是第一个让报社派驻国外的女记者。这位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写起小说却是大气磅礡,英气逼人。她不是别人,正是早期台湾文坛知名度颇高、风头更健的女作家徐锺佩。上世纪60年代,一部《多少英伦旧事》,让她海内外扬名。  她出生于1917年。在那风气保守的年代,女孩能出外读大学的不多,谁知她进大学不算,还大胆直闯不收女生的新闻系。当时的中央政治大学规定女生只能选读教育、统计
期刊
进入版权代理这行,至今是第六个年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把外文书的中文版权卖给本地出版社(包括台湾和大陆),由他们翻译成中文发行,简单说就是“版权输入”。不过做我们这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反攻国外”的念头,希望有朝一日能反其道而行,把中文作者的书卖到海外去。  那是个很美好的梦想,可是实践的难度很高。  首先,要打进国际市场,最好能有英译稿供人审读。中翻英的价格高昂、人才难寻,文学作品的翻译更不是找
期刊
Text_(大陆) Photo_中信出版社 Design_Phil Mattson亲爱的鲸鲸:  我还深深地记得,那个晚上,一口气看完你的《失恋33天》——豆瓣上第一部日记体小说。我在你的书里,认出了自己在某时某刻的某个身影。  你用一支会笑会刻薄的笔,写失恋的眼泪和苦痛;你写失恋的“失”,更写失恋的“得”——《失恋33天》像一束温暖真诚的灯光照进读它的人的心里。你说,就算是漫天乌云,乌云背后仍然
期刊
2000年,他被称为“新人”——短篇小说《绑架》获得“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人生因此打开一条通向崭新世界的道路。  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他很不情愿,但媒体仍然叫他“悬疑天王”——他以惊人的速度和激情写作,接二连三地发表长篇小说,至今已经出版十六部;他的小说,总销量已经突破600万册,连续六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畅销记录”;目前的悬疑作品已经有三部被改编成电影,最新的《荒村公寓》即将于8月份上映
期刊
马赛是法国第一大港,在法国都市中排行第二,历史极为悠久。旅行马赛首先使人想到雄壮的《马赛进行曲》:  “万声都欢呼亲爱的自由,我对你高歌可消愁,你能够打破弱者的囚牢,再回到幸福和快乐优游……”  据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一片紊乱,革命成败未卜,马赛派出五百名年轻的志愿军前往声援,雄壮的军歌表现出推翻帝制、争取自由正义的决心,一时士气大振,革命宣告成功,《马赛进行曲》也成了法国的国歌。  驰名远近的
期刊
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民生领域造成的巨大变化,相信没有人不晓得。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学说,或资本主义社会所相信的中产阶级理论,似乎都告诉了我们:大陆的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亦应已随之变化。  在许多地方看,确实如此。现在若再把当年讲的那一套拿出来,主张大炼钢、打麻雀、批孔扬秦、又红又专等,大家可能都要觉得那是发神经了。  但思想的事,也并不那么容易说的。像翻书般,立刻幡然改途,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