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人可能对他人或某些事物形成敌对的态度,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而大多数人则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友好态度,表现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行为,后一种行为便是通常所说的亲社会行为。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忽视。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道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真正关注同情、分享、助人一类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一、创建一个亲社会的环境
创建一个良好的亲社会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温暖、友好的空间中发展和成长,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那么,如何创建这样的环境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家庭和校园环境。
一般来说,幼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因而校园和家庭的环境对幼儿十分重要。优美的外在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的行为,而幼儿在情绪良好时也更乐于做出较多友好的举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使幼儿健康地成长,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进程,家庭和学校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舒适和愉悦,从而增加亲社会性。
除了美化外在环境外,家庭和学校的内在环境也要得到净化。内在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并且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的。内在环境主要指道德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与教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教师和家长的言行是否具有亲社会性将直接影响幼儿。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老师的镜子。”因此,成人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提高个人的素质,在幼儿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而幼儿从小生活在谦让、合作的环境中,也有利于亲社会价值观的获取和亲社会行为的习得。
2.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
幼儿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了其生活和学习的人际环境,这种人际环境持久和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对幼儿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同伴。在幼儿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三种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关键是要从这两种关系层面着手。
(1)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首先要爱孩子,对幼儿表示关怀,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父母如果以温暖、爱护和支持扶助的方式对待幼儿,将更容易使幼儿形成和发展利他和助人的倾向;其次要加强亲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体贴、宽容和理解,接纳、信任幼儿,给予幼儿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改进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去除不合理的要求。对父母来说,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有效方式是运用微笑、赞扬和拥抱等手段来奖赏这类行为。多用引导的方式,通过说理、表扬,阐明儿童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不仅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提供解释,让孩子明白行为合理的地方及被期望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帮助他人是值得的,而自己之所以去帮助别人,并非是为了奖赏,而是因为自己是善良的人,也就是让孩子把自己看作是真正的利他者。这些信息一旦被幼儿内化后,不论在任何环境中,即使没有成人在场监督,孩子们也会表现出被期望的良好行为。
(2)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同伴群体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场。幼儿在最初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亲社会的举动,这种亲社会的行为尝试是否得到同伴的积极响应,是影响幼儿以后能否作出相似行为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同伴的反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巩固和发展非常重要。首先,要强化交往意识,鼓励幼儿主动与人交往,加强互动,同时向幼儿传授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人际交往的技能对幼儿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人际吸引,赢得同伴的喜爱和团体的认同,是构建良好人际氛围的要素之一。我认为一个好的同伴关系一是刺激幼儿为获取来自同伴的接受、认可和良好评价,会更积极地模仿和表现出利他行为。二是好的同伴关系本身就反映和体现了一种亲社会倾向,在幼儿遇到求助情境时势必会有良好的行为反应。其次,同伴关系良好的幼儿要比同伴关系恶化或不良的幼儿体验到更多的关爱,积累更多的社交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运用积极的干预,防治幼儿不适当的行为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他们可能无法正确处理,从而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我们在注重正面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同时,引导的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同样重要。对于幼儿来说,让他们学会合理宣泄,也是预防不良行为特别是攻击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适当合理的途径将心中压抑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以免因为不良的感受郁结过多,无法疏通,造成心灵阻塞,甚至在超过一定的心理负荷后突然迸发,不可收拾。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1.设立“健康角”、“出气角”、“悄悄话园地”。
幼儿在这些场合可以毫无压力,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心里话,可以和自己喜爱的绒毛玩具说说心里话。如果还不过瘾,可以拳击塑料圈、软靠垫等。
2.哭泣是一味特效药。
很多时候,大人们总是鼓励孩子在受了委屈后要勇敢、要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乖孩子是不哭的”。可是孩子没有那么好的克制力,在他们眼中“哭”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要忍住呢?要给孩子哭的权利,当低声饮泣不能减轻心中的不平时,干脆大声哭出声来。
3.参加其他活动,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参加跑步、拍球、踢球等体育运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听音乐、读幽默故事等也是宣泄的好办法。
虽然我们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中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和规律,但幼儿亲社会行为涉及领域很广,如何进一步研究诱发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因素和行为动机、自我认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保持亲社会行为的一贯性和稳定性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世界每天都在发展与进步,孩子也是发展中的人,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持续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一、创建一个亲社会的环境
创建一个良好的亲社会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温暖、友好的空间中发展和成长,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那么,如何创建这样的环境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家庭和校园环境。
一般来说,幼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因而校园和家庭的环境对幼儿十分重要。优美的外在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的行为,而幼儿在情绪良好时也更乐于做出较多友好的举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使幼儿健康地成长,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进程,家庭和学校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舒适和愉悦,从而增加亲社会性。
除了美化外在环境外,家庭和学校的内在环境也要得到净化。内在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并且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的。内在环境主要指道德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与教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教师和家长的言行是否具有亲社会性将直接影响幼儿。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老师的镜子。”因此,成人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提高个人的素质,在幼儿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而幼儿从小生活在谦让、合作的环境中,也有利于亲社会价值观的获取和亲社会行为的习得。
2.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
幼儿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了其生活和学习的人际环境,这种人际环境持久和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对幼儿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同伴。在幼儿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三种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关键是要从这两种关系层面着手。
(1)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首先要爱孩子,对幼儿表示关怀,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父母如果以温暖、爱护和支持扶助的方式对待幼儿,将更容易使幼儿形成和发展利他和助人的倾向;其次要加强亲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体贴、宽容和理解,接纳、信任幼儿,给予幼儿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改进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去除不合理的要求。对父母来说,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有效方式是运用微笑、赞扬和拥抱等手段来奖赏这类行为。多用引导的方式,通过说理、表扬,阐明儿童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不仅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提供解释,让孩子明白行为合理的地方及被期望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帮助他人是值得的,而自己之所以去帮助别人,并非是为了奖赏,而是因为自己是善良的人,也就是让孩子把自己看作是真正的利他者。这些信息一旦被幼儿内化后,不论在任何环境中,即使没有成人在场监督,孩子们也会表现出被期望的良好行为。
(2)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同伴群体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场。幼儿在最初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亲社会的举动,这种亲社会的行为尝试是否得到同伴的积极响应,是影响幼儿以后能否作出相似行为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同伴的反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巩固和发展非常重要。首先,要强化交往意识,鼓励幼儿主动与人交往,加强互动,同时向幼儿传授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人际交往的技能对幼儿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人际吸引,赢得同伴的喜爱和团体的认同,是构建良好人际氛围的要素之一。我认为一个好的同伴关系一是刺激幼儿为获取来自同伴的接受、认可和良好评价,会更积极地模仿和表现出利他行为。二是好的同伴关系本身就反映和体现了一种亲社会倾向,在幼儿遇到求助情境时势必会有良好的行为反应。其次,同伴关系良好的幼儿要比同伴关系恶化或不良的幼儿体验到更多的关爱,积累更多的社交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运用积极的干预,防治幼儿不适当的行为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他们可能无法正确处理,从而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我们在注重正面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同时,引导的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同样重要。对于幼儿来说,让他们学会合理宣泄,也是预防不良行为特别是攻击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适当合理的途径将心中压抑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以免因为不良的感受郁结过多,无法疏通,造成心灵阻塞,甚至在超过一定的心理负荷后突然迸发,不可收拾。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1.设立“健康角”、“出气角”、“悄悄话园地”。
幼儿在这些场合可以毫无压力,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心里话,可以和自己喜爱的绒毛玩具说说心里话。如果还不过瘾,可以拳击塑料圈、软靠垫等。
2.哭泣是一味特效药。
很多时候,大人们总是鼓励孩子在受了委屈后要勇敢、要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乖孩子是不哭的”。可是孩子没有那么好的克制力,在他们眼中“哭”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要忍住呢?要给孩子哭的权利,当低声饮泣不能减轻心中的不平时,干脆大声哭出声来。
3.参加其他活动,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参加跑步、拍球、踢球等体育运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听音乐、读幽默故事等也是宣泄的好办法。
虽然我们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中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和规律,但幼儿亲社会行为涉及领域很广,如何进一步研究诱发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因素和行为动机、自我认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保持亲社会行为的一贯性和稳定性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世界每天都在发展与进步,孩子也是发展中的人,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