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把体育教师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成长的标志体现为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程中实现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然而,在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在体育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特殊作用。体育教师若能从教学习惯的转变入手,排除阻扰自身成长的习惯因素,提炼出有价值的教学习惯,将更有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教学习惯也是一个成熟和优秀的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条件下,应把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创新作为体育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1.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
习惯通常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受环境氛围和某种行为倾向、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养成,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而难以被觉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稳定行为的过程。习惯存在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它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文化人格和群体的教学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凝结与渗透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适应和教学感悟的结晶。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1体育教师个体的教学心理定势和稳态教学环境的影响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惯性,是个体心理的一种定向准备状态,这种准备可以使个体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它是人们快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同样存在一些教学心理定势,因为体育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教学期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走进教学生活的,这些教学期望与预设有助于体育教师预先明确哪些是必做的、应做的,哪些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可以把精力和智慧投向更有价值的教学行为中去。心理定势如果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转变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同样,如果体育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暂时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心中就会对它形成稳定的信任感,就会有一种不愿意去改变它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即使有一天这些教学行为不再合理,体育教师们也会表现出“敝帚自珍”的态度。
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定势相比,稳态的外部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与其他职业的工作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可以说是超稳态的。在这种稳定的、缺少变化的环境里,促进行为改变的压力就非常小,体育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得以长期延续并坚持,教学习惯和教学定势的形成也成为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1.2体育教师个体教学经验和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
当体育教师融入教学生活后,他会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和认识。由于这些认识是源于体育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期待和价值寄托,所以体育教师会从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因而也能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他们还要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群体的教学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学群体文化是存在于体育教师群体中,由多数体育教师拥有的、具有传统意味和传承色彩的教学认识和观念。例如:怎样了解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套可以模仿的程序与步骤。生活在体育教师群体中的体育教师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群体共同遵循的教学文化,并在教学生活中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既有个体经历认同又有群体文化支持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3外显的教学认识与内隐的教学知识的协同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受到外显的教学认识(可以理解为人所共知的认同率较高的教学观念,但它相对于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而言是外来的、异己的)的影响,形成教学习惯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把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准则。但在把同一教学认识或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使之习惯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个体之间因内隐教学知识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内隐教学知识又称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和情景性特点,它与体育教师个人特殊的教学经历和所遇到的特殊的教学场景有关;这种知识可能无法被推广,或许也很难为他人所认同,但潜在地为体育教师自己所认可。当外来的教学认识进入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领域时,常常会受到这种内隐教学知识的“稽查”和修改。如果它们之间一致程度高,就接受外来的认识;否则就拒绝;处于中等程度相似时,他们可能接受其中一部分,但对其余部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这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和个体差异性,而教学习惯的迁移和改变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习惯的形成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因为它得到某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支持,即它既受到内部的心理定势、个人经验和内隐知识的影响,也受到外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群体和显性的教学认识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相结合,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习惯得以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习惯就在这其中孕育和发展。
1.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
习惯通常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受环境氛围和某种行为倾向、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养成,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而难以被觉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稳定行为的过程。习惯存在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它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文化人格和群体的教学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凝结与渗透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适应和教学感悟的结晶。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1体育教师个体的教学心理定势和稳态教学环境的影响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惯性,是个体心理的一种定向准备状态,这种准备可以使个体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它是人们快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同样存在一些教学心理定势,因为体育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教学期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走进教学生活的,这些教学期望与预设有助于体育教师预先明确哪些是必做的、应做的,哪些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可以把精力和智慧投向更有价值的教学行为中去。心理定势如果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转变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同样,如果体育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暂时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心中就会对它形成稳定的信任感,就会有一种不愿意去改变它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即使有一天这些教学行为不再合理,体育教师们也会表现出“敝帚自珍”的态度。
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定势相比,稳态的外部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与其他职业的工作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可以说是超稳态的。在这种稳定的、缺少变化的环境里,促进行为改变的压力就非常小,体育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得以长期延续并坚持,教学习惯和教学定势的形成也成为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1.2体育教师个体教学经验和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
当体育教师融入教学生活后,他会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和认识。由于这些认识是源于体育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期待和价值寄托,所以体育教师会从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因而也能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他们还要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群体的教学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学群体文化是存在于体育教师群体中,由多数体育教师拥有的、具有传统意味和传承色彩的教学认识和观念。例如:怎样了解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套可以模仿的程序与步骤。生活在体育教师群体中的体育教师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群体共同遵循的教学文化,并在教学生活中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既有个体经历认同又有群体文化支持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3外显的教学认识与内隐的教学知识的协同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受到外显的教学认识(可以理解为人所共知的认同率较高的教学观念,但它相对于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而言是外来的、异己的)的影响,形成教学习惯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把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准则。但在把同一教学认识或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使之习惯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个体之间因内隐教学知识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内隐教学知识又称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和情景性特点,它与体育教师个人特殊的教学经历和所遇到的特殊的教学场景有关;这种知识可能无法被推广,或许也很难为他人所认同,但潜在地为体育教师自己所认可。当外来的教学认识进入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领域时,常常会受到这种内隐教学知识的“稽查”和修改。如果它们之间一致程度高,就接受外来的认识;否则就拒绝;处于中等程度相似时,他们可能接受其中一部分,但对其余部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这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和个体差异性,而教学习惯的迁移和改变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习惯的形成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因为它得到某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支持,即它既受到内部的心理定势、个人经验和内隐知识的影响,也受到外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群体和显性的教学认识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相结合,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习惯得以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习惯就在这其中孕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