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因为幼儿自制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正确的教育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使其受到影响,若不及时培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怎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他人品质优劣的标准。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便用不着借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先从幼儿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 培养幼儿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每天做到三声问候(早晨起床一声问候、中午回家一声问候、下午回家一声问候)、两个微笑(早晨出门一个微笑、中午出门一个微笑)。每周周末提醒学生回家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周一返校后,要求同学们汇报,说说自己在这两天内都做了些什么。同学们的反响特别激烈,纷纷说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的同学说,回家后帮父母扫地;还有的说帮妈妈洗菜。特别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竞争如此激烈,大浪淘沙,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庇护下度过一生,我们必须教会幼儿最基本的生活本领,锻炼自己,以使自己能够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从生活小事入手 ,提高学生的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幼儿上下楼梯的礼让习惯,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的习惯,科学用眼的习惯,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三 加强引导,强化行为习惯
幼儿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復。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 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四、为人师表, 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幼儿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比如,培养幼儿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
五、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来创编成儿歌,并做成幼儿喜爱的读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为了培养幼儿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包子,肉末,清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我们还一起学习《好孩子好习惯》,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在肯定、赞赏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成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与积极评价,如“你帮班级整理图书,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手洗的真干净,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等,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会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之一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七、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从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进行幼儿行为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在“道德活动月”中开展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做环境保护小卫士”、“做文明礼貌的好儿童”等主题活动,有效的锻炼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精神,陶冶了幼儿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我利用节日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如有“三·八”妇女节感谢妈妈的教育;“六一”儿童节感谢集体、爱小伙伴的教育;“七一”感谢党、热爱党的教育;“九月十日”教师节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十一”国庆节热爱祖国、感谢祖国的教育;这样,调动了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师要耐心说教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一、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他人品质优劣的标准。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便用不着借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先从幼儿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 培养幼儿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每天做到三声问候(早晨起床一声问候、中午回家一声问候、下午回家一声问候)、两个微笑(早晨出门一个微笑、中午出门一个微笑)。每周周末提醒学生回家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周一返校后,要求同学们汇报,说说自己在这两天内都做了些什么。同学们的反响特别激烈,纷纷说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的同学说,回家后帮父母扫地;还有的说帮妈妈洗菜。特别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竞争如此激烈,大浪淘沙,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庇护下度过一生,我们必须教会幼儿最基本的生活本领,锻炼自己,以使自己能够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从生活小事入手 ,提高学生的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幼儿上下楼梯的礼让习惯,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的习惯,科学用眼的习惯,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三 加强引导,强化行为习惯
幼儿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復。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 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四、为人师表, 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幼儿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比如,培养幼儿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
五、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来创编成儿歌,并做成幼儿喜爱的读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为了培养幼儿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包子,肉末,清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我们还一起学习《好孩子好习惯》,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在肯定、赞赏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成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与积极评价,如“你帮班级整理图书,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手洗的真干净,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等,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会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之一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七、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从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进行幼儿行为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在“道德活动月”中开展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做环境保护小卫士”、“做文明礼貌的好儿童”等主题活动,有效的锻炼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精神,陶冶了幼儿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我利用节日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如有“三·八”妇女节感谢妈妈的教育;“六一”儿童节感谢集体、爱小伙伴的教育;“七一”感谢党、热爱党的教育;“九月十日”教师节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十一”国庆节热爱祖国、感谢祖国的教育;这样,调动了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师要耐心说教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