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台北故宫博物馆里一枚陈祖章所刻的橄榄核舟,成为了本文的由头。核雕名人王叔远的桃核舟、核雕艺术的社会地位、形成的时间特征以及空间特征都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关键词:核雕;陈祖章;王叔远
作者简介:刘玥琳(1993-),女,汉,重庆市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
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官方资料,陈祖章所刻的橄榄核舟“长1.4公分,橫3.4公分,高1.6公分”,“來自廣東,於雍正時期已進入造辦處的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欖核天然的外形,將一個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載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動態、表情各有不同。最特別的是,船底刻蘇軾的〈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
陳祖章吸取清代以前的经验,不仅提高了技艺,还发展了内涵。舟上有花窗四扇,精妙在于每扇还可以自由开关。除此之外,静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舱篷上雕有纹路,桅杆、帆、绳索一样不差,船舱的桌上杯盘狼藉。人物刻画神情各异。由此,技艺的精致细腻可见一斑,而难能可贵的是,陈祖章还力求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舟中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能恰当地体现其身份、性情和心境。至于该核舟的底部,则刻有《后赤壁赋》全篇,以及“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制”款。这三百余字以楷体而镌,端庄挺秀,细密井然,更是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品味。
而魏学洢《核舟记》里描写的桃核舟为王叔远于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所赠,此舟的巧妙构思是围绕苏东坡与友人月夜泛舟有赤壁展开的。根据《核舟记》所述,三个人的动作、姿态、神情都被王叔远细致而生动地呈现出来了。就连佛印手中的念珠都“历历可数”,足见其精细高超的技艺。
在1994年之前,人们只知道我国古代核雕实物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那枚陈祖章橄榄核舟。但1994年,宁波镇海的一位老人在家中清理祖传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枚桃核舟。经过鉴定后,这一桃核舟被确认为是王叔远在入清易名"叔明"后所刻的作品。因此,这枚核舟击败陈祖章的橄榄核舟,成功“上位”为《核舟记》的参考物。然而,现身宁波的这个桃核舟虽然在大小、雕刻人物、场景等都与魏学洢所持核舟基本吻合,不过却并非原物。因为在船篷一侧有一“明”字标记,这是王叔远晚年所改的字。而且,不同于赠与魏学洢的核舟在窗上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新发现的核舟上,王叔远以“佛印侍弄盛开的菊花”的意象直接形象地暗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时间设定,也更好地呼应了《赤壁赋》所蕴含的人淡如菊,恬淡隐忍之意。这一点题方式凸显出了他的匠心独运和作品所包含的艺术品位。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祛邪扶正,避凶趋吉的象征物。所以桃核舟的产量极其少,于是它便被列为宫廷艺术了。
古人对于核雕品的喜爱也有据可查,不仅上至九五之尊,苏州杜士元所做桃核舟,在清乾时期已扬名宫廷,“高宗(乾隆)闻其名,三召至启祥宫”。上海嘉定的封锡禄也因善刻桃核舟被召为养心殿刻工[1]。就连修缮核舟,达官显贵如江南巡抚宋公家也不惜重金聘请能人[2]。下至平民百姓,“虽以千金不能致(得到)也” [3]。2008年,这一手工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已有资料,最早记载在册的核雕工匠是夏白眼。我们基本认定核雕艺术始于明代。这和明代中晚期社会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的。彼时,商品经济发达,商人们“同欲而共趋之,如众流赴壑,来往相续,日夜不休,不至于横溢泛滥,宁有止息……穷日夜之力,以逐锱铢之利,而遂忘日夜之疲瘁也”[4],于是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对外开放、西学传入以及一批思想家出现,思想禁锢也有所松动。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引起人们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尘世利益和现世人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把注意力投入到了工艺美术领域,推崇高超的技巧,核雕艺术应运而生。
至于清代,宫廷里造办处的细化分工,对工艺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民间的流行,也直接影响到宫廷,因为造办处的工匠都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所以核雕工艺长盛不衰,逐渐成为宫廷秘藏。
除了在形成时间上的特殊性,核雕艺术在空间上也呈现了对应时间的特点。上文列举的明清两代著名核雕工匠几乎都是江南人,正如高士奇所言“吴人以橄榄核为船,诸物俱备,且极工巧”[5]。一方面,这必然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作坊里出现了雇佣关系,于是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系。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江南人形成了灵秀颖慧的气性,而这与核雕艺术要求的精雕细刻恰好契合。
虽然核雕的用材都是人们食用之物的废核,然而核雕工匠们秉持着“天地间无弃物”[6]的原则,使这些果核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在这方寸之物上雕出了诗情画意的文境,不仅需要观赏者用眼睛去捕捉,更要他们动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去体悟。
注释:
[1]郑建军.《核舟记》与明代核桃舟.浙江工艺美术. 2001年.
[2]纽琇.《觚剩桃核舫》.清.
[3]钱泳.《履园丛话.杜士元核雕》.清.
[4]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明.
[5]高士奇.《苑西集》卷四《榄核船》诗序.清.
[6]陆容.《阿留传》.明.
关键词:核雕;陈祖章;王叔远
作者简介:刘玥琳(1993-),女,汉,重庆市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
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官方资料,陈祖章所刻的橄榄核舟“长1.4公分,橫3.4公分,高1.6公分”,“來自廣東,於雍正時期已進入造辦處的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欖核天然的外形,將一個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載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動態、表情各有不同。最特別的是,船底刻蘇軾的〈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
陳祖章吸取清代以前的经验,不仅提高了技艺,还发展了内涵。舟上有花窗四扇,精妙在于每扇还可以自由开关。除此之外,静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舱篷上雕有纹路,桅杆、帆、绳索一样不差,船舱的桌上杯盘狼藉。人物刻画神情各异。由此,技艺的精致细腻可见一斑,而难能可贵的是,陈祖章还力求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舟中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能恰当地体现其身份、性情和心境。至于该核舟的底部,则刻有《后赤壁赋》全篇,以及“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制”款。这三百余字以楷体而镌,端庄挺秀,细密井然,更是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品味。
而魏学洢《核舟记》里描写的桃核舟为王叔远于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所赠,此舟的巧妙构思是围绕苏东坡与友人月夜泛舟有赤壁展开的。根据《核舟记》所述,三个人的动作、姿态、神情都被王叔远细致而生动地呈现出来了。就连佛印手中的念珠都“历历可数”,足见其精细高超的技艺。
在1994年之前,人们只知道我国古代核雕实物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那枚陈祖章橄榄核舟。但1994年,宁波镇海的一位老人在家中清理祖传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枚桃核舟。经过鉴定后,这一桃核舟被确认为是王叔远在入清易名"叔明"后所刻的作品。因此,这枚核舟击败陈祖章的橄榄核舟,成功“上位”为《核舟记》的参考物。然而,现身宁波的这个桃核舟虽然在大小、雕刻人物、场景等都与魏学洢所持核舟基本吻合,不过却并非原物。因为在船篷一侧有一“明”字标记,这是王叔远晚年所改的字。而且,不同于赠与魏学洢的核舟在窗上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新发现的核舟上,王叔远以“佛印侍弄盛开的菊花”的意象直接形象地暗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时间设定,也更好地呼应了《赤壁赋》所蕴含的人淡如菊,恬淡隐忍之意。这一点题方式凸显出了他的匠心独运和作品所包含的艺术品位。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祛邪扶正,避凶趋吉的象征物。所以桃核舟的产量极其少,于是它便被列为宫廷艺术了。
古人对于核雕品的喜爱也有据可查,不仅上至九五之尊,苏州杜士元所做桃核舟,在清乾时期已扬名宫廷,“高宗(乾隆)闻其名,三召至启祥宫”。上海嘉定的封锡禄也因善刻桃核舟被召为养心殿刻工[1]。就连修缮核舟,达官显贵如江南巡抚宋公家也不惜重金聘请能人[2]。下至平民百姓,“虽以千金不能致(得到)也” [3]。2008年,这一手工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已有资料,最早记载在册的核雕工匠是夏白眼。我们基本认定核雕艺术始于明代。这和明代中晚期社会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的。彼时,商品经济发达,商人们“同欲而共趋之,如众流赴壑,来往相续,日夜不休,不至于横溢泛滥,宁有止息……穷日夜之力,以逐锱铢之利,而遂忘日夜之疲瘁也”[4],于是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对外开放、西学传入以及一批思想家出现,思想禁锢也有所松动。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引起人们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尘世利益和现世人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把注意力投入到了工艺美术领域,推崇高超的技巧,核雕艺术应运而生。
至于清代,宫廷里造办处的细化分工,对工艺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民间的流行,也直接影响到宫廷,因为造办处的工匠都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所以核雕工艺长盛不衰,逐渐成为宫廷秘藏。
除了在形成时间上的特殊性,核雕艺术在空间上也呈现了对应时间的特点。上文列举的明清两代著名核雕工匠几乎都是江南人,正如高士奇所言“吴人以橄榄核为船,诸物俱备,且极工巧”[5]。一方面,这必然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作坊里出现了雇佣关系,于是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系。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江南人形成了灵秀颖慧的气性,而这与核雕艺术要求的精雕细刻恰好契合。
虽然核雕的用材都是人们食用之物的废核,然而核雕工匠们秉持着“天地间无弃物”[6]的原则,使这些果核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在这方寸之物上雕出了诗情画意的文境,不仅需要观赏者用眼睛去捕捉,更要他们动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去体悟。
注释:
[1]郑建军.《核舟记》与明代核桃舟.浙江工艺美术. 2001年.
[2]纽琇.《觚剩桃核舫》.清.
[3]钱泳.《履园丛话.杜士元核雕》.清.
[4]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明.
[5]高士奇.《苑西集》卷四《榄核船》诗序.清.
[6]陆容.《阿留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