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的巴斯情结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ongn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家生活的地域对其写作和个人阅历有深远的影响,在认同巴斯对奥斯丁创作有巨大影响的同时,试图通过其在巴斯的实际生活经历,结合其相关作品,分析巴斯对其个人生活阅历、社会认识、家庭生活、情感世界及写作领域等方面的影响,希望通过对奥斯丁个人世界的分析和探讨,深入解读奥斯丁作品的巴斯情结以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进一步走近奥斯丁。
  关键词:巴斯;奥斯丁;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7)05-0021-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04
  巴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是英国著名的旅游小镇,距离伦敦约100英里的路程,是英国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是乔治王朝时期(1714—1837年)英国最富有、最时髦、最迷人的温泉城市和社交场所。根据巴斯奥斯丁中心整理的资料,奥斯丁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曾前后四次到巴斯游玩居住过,其中停留最长的一次是1801年1月奥斯丁随退休的父亲举家搬到巴斯,后因父亲去世经济拮据,住所每况愈下,最终无力支撑于1806年离开了巴斯[1]。
  正如许多读者和研究奥斯丁的学者认同的一样,巴斯经历丰富了奥斯丁的写作素材,她的两本小说《诺桑觉寺》和《劝导》把主要场景设在巴斯,《曼斯菲尔德庄园》也是频繁“光顾”巴斯,仿佛有只无形的手不定期地要把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从舒适的庄园拖到时尚的巴斯。巴斯经历使奥斯丁感受到了18、19世纪之交英国社会新兴城市中产阶级对乡绅阶层在意识形态上的冲击[2]。虽然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作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地域文化,它们是相关却并不相等的两件事”[3],但就奥斯丁的作品而言,这的确是个例外,她的作品不仅充分体现了她所处的英国乡下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就连巴斯的社会风貌在她的作品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仔细研读奥斯丁的作品就会发现,我们在关注巴斯经历对奥斯丁作品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忽视了巴斯作为一个地域在作家本人身上留下的印记。奥斯丁虽然不是出生在巴斯,但是她却把自己的灵魂永远安置在了巴斯,巴斯是她内心永远的风景。
  一、有关巴斯的作品是奥斯丁个人成长阅历的写照
  基于前两次在巴斯的短暂停留和探究,奥斯丁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作品《诺桑觉寺》。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在朋友艾伦夫妇的带领下初次从乡下来到巴斯,每天按部就班地像完成任务一样逐个去体验巴斯与乡下不同的生活方式,光顾上下厅,看戏,听音乐会,逛商店,去温泉房,“挤入”这里的舞厅,开始接触那些生活在乡下的她母亲不曾了解的勋爵、从男爵等有身份的人士,并最终有幸在这里结识了她的第一个舞伴——富家子弟亨利·蒂尔尼,迈出了缔结有保障婚姻的一大步。小说中的这些场景其实是奥斯丁借女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初到巴斯的各种新奇、兴奋[4],这一点可以通过她当时写给姐姐的私人信件中对巴斯的感受所印证[1]。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从弥尔逊大街跑向皇家新月楼的场景也难免要掺杂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因为皇家新月楼一直是前往巴斯的每个人都渴望参观的。如果这些只是奥斯丁初到巴斯的新奇感觉,那么小说中大段描述凯瑟琳与艾伦夫人初次去参加舞会的情景,则显示出初到巴斯的奥斯丁对舞会交往等的重视和不适应。她让最好的理发师给她做头发,小心仔细地穿好漂亮的衣服,两个人一起往舞厅里挤,凯瑟琳一边牢牢地挽着艾伦太太的胳膊,就怕摩肩接踵的人们把她和艾伦太太挤散,一边惊讶地发现越往里面挤人群越拥挤,好不容易挤到舞厅的最前面时却发现根本没有跳舞的人,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些女士兴致勃勃的样子。整个晚上唯一的社交就是一位邻座递茶点给她们,除此之外一个熟人都没有,要不是等到人群散开后听到两位男人说她是个美丽的姑娘稍微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之外,这一个晚上简直无任何乐趣可言[4]。这一段令读者深感不适的描写也是奥斯丁初到巴斯时不适应的写照。也是在车水马龙的巴斯街头,奥斯丁才观察到那个时代的主要交通工具——马车的不同规格,体会到不同规格和装饰的马车是彰显主人公身份地位的象征。至于她所有作品中有关女主人在巴斯橱窗前的驻足逗留也难免不书写个人情怀,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奥斯丁本人也是一个血拼族。可见,巴斯经历为她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增长了她的个人阅历,丰富了她创作的想象力,巴斯生活是她个人成长的写照。
  二、巴斯经历使奥斯丁对当时的男权社会有了彻骨的体会和认识
  奥斯丁早期的两部作品——《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从开篇就提出了财产由男性后代继承的社会现实。《理智与情感》中达什伍德先生的去世,使财产的继承权过早地落入到他和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手里,迫使现任妻子和三个女儿面临着无家可住的悲惨境遇;《傲慢与偏见》中虽然班纳特先生还健在,但是他去世之后财产要由一位远亲男性来继承的事实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在班纳特太太的心里,使得她一心急于要为五个闺中待嫁的女儿谋得良婿,以保在丈夫的房产落入他人之手之前能为几个可爱的女儿谋得生活上的保障,能嫁给有收入、有资产、有地位的体面人家。这些通过主人公的命运传递给讀者的焦虑不免让人对当时的社会深感愤慨,仿佛自己就是身临其境的目睹者、受害者!值得欣慰的是奥斯丁作品中的所有女主人公最终都通过婚姻得到了生活的保障。虽然作者一再以讥讽来抗争当时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但无一例外的“谋得良婿”的大结局体现了她对当时社会无奈的妥协。如果说这些作品中反应的只是她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那么举家搬迁到巴斯后,奥斯丁和母亲及姐姐因父亲的去世而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上不得不主要依靠几位哥哥的接济,以及母女三人在巴斯的几次每况愈下的搬迁,这些艰难境遇一定使奥斯丁对当时的男权社会有彻骨的感受,这一点也可以从她后期的几部作品中看出。不管是《诺桑觉寺》中靠朋友艾伦夫妇的喜欢才有机会走出乡村的牧师之女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刚满10岁就因生活所迫寄养在姨妈家的芬妮;还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遭父亲和姐姐轻视的女主人公安妮,最后的共同出路都是通过婚姻获得了生活的保障或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也许正是这种彻骨的感受才彻底唤醒了她给自己贴的写作只是出于“自娱自乐”的标签,承担起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才有了《劝导》中那位能参与社会生活,愿意同丈夫一起分担生活中欢乐和痛苦,并能镇静驾驭马车的新女性克罗夫特太太。很显然作者是希望借这一新角色来表达自己对女性在生活航船中应该扮演角色的期望,是对女性争取驾驭自己生活的召唤。这种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超越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是值得肯定的。   三、巴斯留给奥斯丁永远的遗憾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奥斯丁本人对巴斯的真实情感,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巴斯在奥斯丁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里是她父母结婚和父亲墓地的所在地。对于一个自己没有成家,又受父母影响至深,深爱父母的女性来说,住在一个有父母足迹的地方或是离亲人近一点儿的地方总是一种幸福,这基本也是交通工具限于马车的年代奥斯丁本人的观点,这一点在她早期的作品《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中为女主人结婚后安排的住所中得以体现。更何况奥斯丁的父亲也是退休后经过慎重选择才决定搬到当时的度假胜地和社交重镇巴斯居住,一是想在这里疗养,二是想为两个女儿打开社交局面,好找到理想的伴侣。可是好景不长,母女三人最终却因父亲病故,经济来源中断而被迫离开巴斯,这能不是一种遗憾吗?不仅如此,在巴斯生活期间奥斯丁还接受了她人生唯一的一次求婚,可惜只维持了一个晚上她就反悔了,理由是这位家族朋友哈里斯似乎并不是她的真爱。解除一桩爱意不深的婚约在今天看来应该是正确的抉择,并不是什么遗憾,但是在那个像夏绿蒂一样只看重丈夫柯林斯所提供的有保障的生活依然感到幸福是一种常态的时代下[5],奥斯丁终身未嫁,生活上只能靠兄长接济,甚至不得不迫于生计把写作当作唯一赚钱的途径,自己试图担当为母女三人提供经济来源的共同“丈夫”,就如此举步维艰的境遇来说,这次错过也许也是美丽的遗憾!虽然奥斯丁为她作品中的女主人个个披上了嫁衣,谱写了有保障的生活;虽然她的作品对青年女性而言如同婚姻指南[6],自己却终身未嫁。这也印证了BBC试图以电影《简·奥斯汀的遗憾》来抚慰广大简迷的说法:虽然她没能缔结一桩实用的婚姻,但她的愿望只是能够自由地写作,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一生已经无悔。遗憾中的遗憾是奥斯丁并没有实现自由写作的初衷!也是在1804年居住巴斯期间,奥斯丁还开始写过一部以牧师家庭为题材名为《华森一家》的小说,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最终并没有完成。那让我们设想一下,生活在一个十口之家牧师家庭的奥斯丁,必然有丰富的素材来写一部有关牧师家庭的小说,却因为遭遇父亲的去世等原因而中断,后来也不愿再提笔完成也合情合理。这对热爱奥斯丁的读者来说是遗憾是损失,对她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四、巴斯生活强化了奥斯丁身上的时代烙印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完全被动的。在没有被家人或朋友引领进入各种社交舞会之前,女性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是非常少有的。即使是遇到了自己喜欢或欣赏的异性,也不能冒昧出头露面。奥斯丁的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的这种价值观。《傲慢与偏见》中英俊潇洒的彬格莱和达西到班纳特府上来访,男性们驾着马车堂而皇之地进入班府,小姐们心里虽然做着嫁给他们的美梦,可也只能透过二层的窗户偷窥他们的马车和身影。小说中班府的两位小女儿因为和军官的疯狂交往,使家庭名誉蒙受损害。从读者的角度看,丽迪雅的一举一动的确是有伤风雅,但是,在那样一个女性完全被动的年代,却没有一个人从她大膽的举动中受到鼓舞,去追求自己心仪、家人也支持的爱情或婚姻。大女儿吉英在彬格莱先生不辞而别后,并没有采取书信等形式去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仅靠妹妹伊丽莎白的安慰来疗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与交往相比,女性基于出身追求物质保障的被动婚姻在奥斯丁的每部作品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家产的继承人柯林斯先生在求婚遭到伊丽莎白小姐的拒绝后,快速与伊丽莎白的朋友夏绿蒂结成姻缘。这在读者看来是草率的结合,但是夏绿蒂婚后整日忙于打理丈夫柯林斯的家事,并乐在其中!这样的结合已经让读者觉得爱情与婚姻完全没有关联,物质婚姻已麻痹了女性追求幸福爱情的神经。但是与巴斯相比,这里的物质婚姻还有一些人情味,还是出于为女性的生活保障考虑。社会名流,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初来巴斯,为了结交有一定身价地位的人,都是毫无保留地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这样的举动把物质的婚姻推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度。奥斯丁在巴斯生活期间也难免要受这种气氛的影响和感染,小说《诺桑觉寺》中上将蒂尔尼对凯瑟琳的态度完全因追求凯瑟琳未能成功的约翰对凯瑟琳身价的蓄意夸大和贬低而截然不同。当听说凯瑟琳是富有人家的女儿时,蒂尔尼便想极力促成凯瑟琳与他儿子的婚姻,并热情邀请凯瑟琳到诺桑觉寺做客,但当他听说凯瑟琳出身于贫困家庭,父亲还想借嫁女儿妄图过上富有的日子时,蒂尔尼上将便连夜从伦敦赶回诺桑觉寺,完全不顾儿子已经与凯瑟琳相爱的事实,驱赶凯瑟琳离开他的住所[4]。《劝导》中女主人公安妮被认为是奥斯丁作品中完美的女性,分手八年后还能因为相互欣赏缔结幸福的婚姻,也是读者颇感安慰的结局,但是温特沃斯上校财产的增多使安妮的完美女性形象大打折扣。虽然小说中奥斯丁把安妮和温特沃斯八年前分手的理由归结为安妮的朋友拉塞尔夫人的劝导所致,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是当初温特沃斯上校的身份和经济能力配不上安妮的出身。虽然《劝导》体现了奥斯丁对社会变革一定程度的接受:即地产已不再是财富的唯一来源,高度流动性的货币也可以是财富,只是财富依然是婚姻的保障和角逐,这一点还是恒古不变。在巴斯人们财产的聚集,赤裸裸的物质婚姻观都在奥斯丁的小说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五、巴斯推动了读者对奥斯丁的迷恋和好奇
  奥斯丁的作品固然是读者喜欢她的主要原因,但是像巴斯这样有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必然会因为它对奥斯丁生活见证的史实而引起人们对奥斯丁的好奇,更何况在巴斯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骄傲地宣布,奥斯丁属于巴斯。在巴斯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尺寸、各种版本的奥斯丁小说,有精美的礼盒包装,有质朴的迷你小样,有印着奥斯丁语录的精美卡片,以及奥斯丁时期人们常玩的游戏和玩具。这些汇集奥斯丁生活点点滴滴的小物件即使在英国的其他城市也是难得一见的,更不要说在英国以外的地方。巴斯就是这样细致入微地挖掘每一个与奥斯丁有关的细节,通过其络绎不绝的游客把奥斯丁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唤起人们对她的迷恋,使英年早逝的奥斯丁更迷人,以至于即使在她离世200年之后,人们对她的研究依然保持着事无巨细、与日俱增的态势。就拿人们对她死因的探究为例,1817年年仅41岁的奥斯丁因病去世,这本来也不是什么离奇大案,有推测说她死于癌症或肺结核,另一种推测是她死于阿狄森病。但是多少年来,人们对奥斯丁死因的研究却从未中断,早在2011年作家Lindsay Ashford根据奥斯丁去世前脸部的色素沉淀,提出奥斯丁可能死于砒霜中毒,因为色素沉淀是砒霜中毒的常见症状。近日,英国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奥斯丁可能死于砒霜中毒,该结论源于研究者对奥斯丁生前所佩戴的三副眼镜的检测。虽然这一结论还没有最终得到证实,但是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奥斯丁生前的确得了白内障,可能就是因为砒霜中毒所致,因为在19世纪的英国,药品中含有砒霜是很常见的,就连一些供水系统里也含有砒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接受这一观点,研究奥斯丁的专家Janine Barchas认为,英国图书馆的这一推测是鲁莽的[7]。由此看来,人们对奥斯丁的研究还将继续。   六、巴斯是奥斯丁走向世界的起点
  出生在英格兰东南部汉普郡的奥斯丁,最初的写作缘由只是供全家人娱乐,但是读者却能从她对“乡间村庄的三四户人家”家务事的精雕细琢中,深刻体会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经济关系。虽然这种阶级状况和经济关系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是从地域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相对于乡村生活,奥斯丁笔下的巴斯主要还是以经济关系为敲门砖的,毕竟初到巴斯大家看到的首先是代表经济地位的马车、服饰等外在的物质符号,即使没有显赫的出身,但只要能积累一定的经济能力,依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地位的卑微。《劝导》中,当温特沃斯上校的经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后,沃尔特爵士在与他的交往中觉得他“仪表堂堂,漂亮的相貌确实还可以抵得上自己女儿安妮高贵的家世”[8]。虽然小说中讲的是因为见面次数的增多使得沃尔特爵士发现了上校可以配得上自己女儿的方面。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上校没有积累一定的财富,不要说沃尔特爵士会不会同意上校与安妮的婚姻,恐怕上校与爵士见面的机会也未必会增多。总之,巴斯让奥斯丁的小说走出了“乡间村庄的三四户人家”圈子,使她的小说超越了英国同时代女性作家完全田园式的风格,表现了闲适的田园却又多了几分市井的气息,这些来自巴斯生活中的市井气息使她的作品走近更广泛的读者。
  2013年4月,英格兰银行宣布将于2017年年底推出新版的10元纸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奥斯丁将取代从2000年开始出现在10镑钞上的查尔斯·达尔文。银行作出这一决定的起因是受到女权主义的攻击,但位于巴斯的奥斯丁中心和其官网却对这一决定作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英格兰银行真能兑现诺言推出印有奥斯丁头像的10元纸币,奥斯丁将进一步走进世界读者的视野。不仅如此,从奥斯丁小说的一些细节比如说茶文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巴斯把奥斯丁小说中的茶文化通过英国下午茶的形式推广开来,并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来给茶命名,这都是巴斯推广心爱作家的良苦用心。
  七、巴斯为奥斯丁的小说提供了超越时代特点的创作舞台
  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已经兴起,各行各业出现了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的浪潮,远在美洲的13个殖民地也宣布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大英帝国通过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对印度的控制。时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奥斯丁小说中却依然是女帽、长裙、马车,还有佣人这些摄政王时代的风貌,依然是英国乡绅淑女的悠闲生活以及她们的婚恋状况。奥斯丁所有作品中除了一些有关英国海军的情节可以被看成是不经意间与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产生关联之外,鲜少看到体现时代变革的元素。读者完全感受不到当时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也看不到有任何触及这些社会大变革的冲突穿插其中,似乎让整个英国乃至世界都为之改变的时代,于她却依然是自己熟知的日常生活,是生活在其中的凡人琐事,是他们的真情实感。《诺桑觉寺》中,凯瑟琳被赶了回来,母亲莫兰夫人在蒂尔尼先生光顾时还表现出了超乎他期待的热情接待,当得知女儿要和先生结婚时,莫兰夫妇要坚持的原则也只是希望上将“表示一下像样的同意还是需要的,一旦他同意了,他们立刻就会表示赞同”。工业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突性的变化,但生活在奥斯丁小说中的人们还是对自己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持接受和认同的态度。表面看来似乎作家并没有完成针砭时弊的使命,事实的情况也许是巴斯的车水马龙完全冲击了奥斯丁熟知的乡村生活,使她从一个小天地进入了另一个小天地,并忙于书写人们之间基于物质自然的分开或结合,变革带来的骚动完全淹没在巴斯的街头,她才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生活的小天地饶有兴致地讲述身边的人和事。
  也许正是基于奥斯丁在巴斯期间的人生阅历,遗憾于奥斯丁对巴斯的万千情结,遗憾于这样一位以女性生活和婚姻为写作主题的伟大女性终究是孑然一身……巴斯这座拥有奥斯丁灵魂的城市才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简·奥斯丁艺术节,让热爱奥斯丁的读者把对她的幻想和迷恋释放在巴斯的街头巷尾,让读者通过感受奥斯丁的巴斯情结进一步走近奥斯丁。
  [參考文献]
  [1]Jane Austen’s Bath –A Souvenir Guide [Z]. Bath: The Jane Austen Centre.
  [2]黄如敏.奥斯丁的巴斯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4):75-78.
  [3]刘保亮. 论地域作家的文化身份[J].甘肃社会科学,2013,(1):126-129.
  [4]AUSTEN J.傲慢诺桑觉寺[M].金绍禹,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5]AUSTEN J.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6]简评奥斯丁的小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24(4):80-82.
  [7]HALLEMANN C. New Evidence Suggests Jane Austen Was Poisoned to Death [N].Town and Country, Mar 10, 2017.
  [8]AUSTEN J.劝导[M].裘因,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卢春艳】
  Abstract: The place where a writer lives has a farreaching effect on their writing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 essay starts from accepting the view that Bath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Austen’s writing. Based on the life the writer spent in Bath as well as her works, the essay explores how Bath influences the writer’s life experience,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ety she lived, her family life, her emotional world and her writing style, etc.. It is hoped to help readers learn more about Jane Austen’s emotional bond to Bath and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her works.
  Key words: Bath; Austen; emotional bond
其他文献
【正】 我校美术学院摄影专修班师生在上学期大运河两岸考察的基础上,最近将与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欧爱快速印刷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编辑出版《中国大运河》大型摄影画册
随着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设备成为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力。然而,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工作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情况极为严重,若不及时处理,势必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
【正】 中日关系史在古代有过文化交往的珍贵记载,在近代却发生侵略与反侵略的事实。在研讨中日关系史时,记取近代这段历史篇章是很有意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以来中
日本科技管理厅准备了一份关于私营公司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地区观点的述评。介绍了该文件的简要结论:研究人员人数和科研机构按省的分布,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具体地区分布的
摘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优秀学生解题能力很强,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弱。基于“生问”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它是一个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产生新问题终的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活观、互动观、学科观、时空观。  关键词: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60-03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