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不夸张的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也是我国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当代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在小学语文基础教育中,应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加深与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价值
1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剖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承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语文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小学则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在小学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通过语文课程的熏陶,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在目标中指出,学生应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过于形式、片面,教育方式较固定,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枯燥乏味,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怎样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2.1能够进一步提高和培育学生的感受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隽永深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中,通过习文识字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独特的结构美和形体美;通过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汉语语言的优美;通过学习了解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践行孝、悌、礼,敬、勤、俭等传统文化精髓,养成孝亲悌友、礼貌待人等生活礼仪,养成勤奋好学、俭朴奉献、言行一致等行为规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高感受力,培养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2.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文化的培养,使学生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影响他们自身成材,事业顺利以及关系到我们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演变,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3.1将传统蒙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蒙学教育体系,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弟子规、童蒙须知、增广贤文等。这些蒙学传统经典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简单易懂、蕴含丰富哲理,非常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规律。将中华传统蒙学经典的精华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对青少年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讲授“孝”“悌”文化时,可将《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兄弟睦,孝在中”及《增广贤文》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穿插到小学语文课堂,还可以以“孝敬父母、尊敬兄弟”为主题开展命题作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孝悌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完善授课内容,又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3.2结合生活,融入经典
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也并非没有实质载体,更不是简单的只在经典作品里面表现,而是在我们实际的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之中展现出来。在开展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站在学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突破课堂的限制走到生活里面,让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体会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如端午节前,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人物故事等,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提出活动要求,以手抄报以及故事讲述等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及分享,或者借助诗词的朗诵以及传统的包粽子等方式进行。教师要结合实际,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妙趣,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比如猜灯谜或者对联等方式,就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节奏及韵律之美。结合清明節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清明的相关习俗,并且全面搜集和整理与清明有关的诗词内容,借助课间活动时间,以集体诵读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其中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3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包含着农事节气、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内容。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之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国农谚中就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等记载。在“节气歌”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外,可以结合农谚进一步解释“节气歌”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对农耕文化有比较直观地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立春日“迎春踏青”、春分日“植树”、秋分日“采摘”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以课外活动为媒介去亲身实践、体验、享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暑假开展“家乡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及乡风民俗”调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教师在教学中肩负的重任,通过课堂的学习与实践,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习丰富的知识,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为学生们开拓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永梅.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名师在线,2020(14):52-53.
[2]林美琼.浅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14):61-62.
[3]闫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J].江西教育,2020(15):41.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价值
1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剖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承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语文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小学则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在小学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通过语文课程的熏陶,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在目标中指出,学生应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还不够完善,教育内容过于形式、片面,教育方式较固定,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枯燥乏味,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怎样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2.1能够进一步提高和培育学生的感受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隽永深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中,通过习文识字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独特的结构美和形体美;通过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汉语语言的优美;通过学习了解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践行孝、悌、礼,敬、勤、俭等传统文化精髓,养成孝亲悌友、礼貌待人等生活礼仪,养成勤奋好学、俭朴奉献、言行一致等行为规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高感受力,培养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2.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文化的培养,使学生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影响他们自身成材,事业顺利以及关系到我们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演变,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3.1将传统蒙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蒙学教育体系,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弟子规、童蒙须知、增广贤文等。这些蒙学传统经典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简单易懂、蕴含丰富哲理,非常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规律。将中华传统蒙学经典的精华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对青少年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讲授“孝”“悌”文化时,可将《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兄弟睦,孝在中”及《增广贤文》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穿插到小学语文课堂,还可以以“孝敬父母、尊敬兄弟”为主题开展命题作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孝悌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完善授课内容,又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3.2结合生活,融入经典
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也并非没有实质载体,更不是简单的只在经典作品里面表现,而是在我们实际的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之中展现出来。在开展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站在学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突破课堂的限制走到生活里面,让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体会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如端午节前,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人物故事等,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提出活动要求,以手抄报以及故事讲述等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及分享,或者借助诗词的朗诵以及传统的包粽子等方式进行。教师要结合实际,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妙趣,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比如猜灯谜或者对联等方式,就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节奏及韵律之美。结合清明節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清明的相关习俗,并且全面搜集和整理与清明有关的诗词内容,借助课间活动时间,以集体诵读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其中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3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包含着农事节气、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内容。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之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国农谚中就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等记载。在“节气歌”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外,可以结合农谚进一步解释“节气歌”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对农耕文化有比较直观地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立春日“迎春踏青”、春分日“植树”、秋分日“采摘”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以课外活动为媒介去亲身实践、体验、享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暑假开展“家乡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及乡风民俗”调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教师在教学中肩负的重任,通过课堂的学习与实践,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习丰富的知识,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为学生们开拓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永梅.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名师在线,2020(14):52-53.
[2]林美琼.浅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14):61-62.
[3]闫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J].江西教育,20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