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多数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都是过度保护式的。特别是农村孩子,留守儿童较多,爷爷奶奶的溺爱已经剥夺了孩子们动手的机会,“包办、代替”成了孩子们的“护身符”。导致现在的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久而久之,孩子们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笔者认为在小学的劳动教育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学生自觉的劳动意识,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一)家庭教育不能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失去家长的配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鼓励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
要引导家长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为了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轮流做讲座,让家长们逐步转变观念。家长观念转变以后,家校的配合也就更趋一致。
2、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多让孩子在家里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且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父母还可以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学校管理引领学生自主管理
1、路队管理显文明
学校管理人员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把几个村的学生分成四个路队。每个路队从高年级里挑选出3至4个负责任的路队长,分布在队伍的前面、后面、中间,大同学和小同学交叉搭配,可以照顾走得慢的小同学。在路队长的带领下,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在马路的右边,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路队里,经常能看到手里拿着袋子的孩子们,一路走回家,路边变干净了,袋子也装满了,成为了创文整建工作中“大手牵小手”的一个亮点。
2、就餐管理有责任
自从国家实行营养餐制度后,农村的孩子也能在学校吃上可口的中餐。学校非常重视就餐管理,既让学生吃饱吃好,也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先给学生分好组,选出有责任心的组长,在走廊上排好队,等小组的人员都到齐了,方可进餐厅就餐。就餐时,组长督促小组成员遵循“无声就餐,光盘行动”的原则,就餐后,餐桌卫生也是组长首当其冲,负责分工,收碗筷、抹桌子、扫地等,重活放自己肩上。
3、开展活动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1)“大手牵小手”促整建
学校成立了“大手牵小手”的劳动小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为大组长,高年级学生为小组长,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组合成一个劳动小组,每组15人左右,包干学校分配的环境卫生責任区,每天一次小评,每周一大评,这样大大调动了孩子的劳动兴趣,环境卫生面貌也大为改观。
(2)劳动实践出真知
劳动获财富,实践出真知。学校有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同学的劳动实践基地。在李嫦姣老师的精心策划、细心组织下,在劳动技能老师李小舟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劳动基地硕果累累。
2017年上期,四年级劳动基地主要种植黄瓜、辣椒、豆角等蔬菜,一开始,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李老师耐心指导,示范动作。经过几次的培训,同学们不再畏手畏脚,个个争先恐后,分头行动。聂鑫瑞带领的耕地小组,像有经验的农民伯伯一样,先将地深翻,再植株。中期管理包株到户,每个同学管理几株蔬菜,捉虫、除草、施肥,个个能干,株株蔬菜生长茂盛。
如今,学校劳动基地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种植、自主收获,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整套的种植方法,成了名副其实的劳动小能手。
(3)野炊活动中明白自食其力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开展野炊、春游等野外活动。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美味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比赛哪个组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五年级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厨师小组长杨丽娟同学作具体安排:先由大力士杨俊同学搬出大石头砌灶,一个饭锅灶,一个菜锅灶,其余同学拾柴,然后安排同学淘米、洗菜、切菜,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杨丽娟同学像老厨师一样,炒菜有三响,她先做了一盘青椒炒蛋,辣椒切得均匀,鸡蛋搅拌匀称,油盐适中,香气四溢,诱得不少同学口水直流。
(三)家校联手,效果显著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孩子成长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就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和家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家访,已成为康铭希望学校的必修课程。从家访中,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动态,发现典型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采取有效的措施。慢慢地,优秀典型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家里不仅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能主动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活,洗碗、扫地、收碗筷、做饭菜等等。家长的反馈越来越好,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从无到有,从被动变主动,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惊喜的变化。
总之,小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可以放低要求。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才能实现,达到“生活育德,生活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定谱.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000(004):54-55.
本文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研究》(课题批准号:SJY-1613010)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笔者认为在小学的劳动教育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学生自觉的劳动意识,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一)家庭教育不能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失去家长的配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鼓励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
要引导家长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为了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轮流做讲座,让家长们逐步转变观念。家长观念转变以后,家校的配合也就更趋一致。
2、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多让孩子在家里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且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父母还可以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学校管理引领学生自主管理
1、路队管理显文明
学校管理人员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把几个村的学生分成四个路队。每个路队从高年级里挑选出3至4个负责任的路队长,分布在队伍的前面、后面、中间,大同学和小同学交叉搭配,可以照顾走得慢的小同学。在路队长的带领下,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在马路的右边,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路队里,经常能看到手里拿着袋子的孩子们,一路走回家,路边变干净了,袋子也装满了,成为了创文整建工作中“大手牵小手”的一个亮点。
2、就餐管理有责任
自从国家实行营养餐制度后,农村的孩子也能在学校吃上可口的中餐。学校非常重视就餐管理,既让学生吃饱吃好,也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先给学生分好组,选出有责任心的组长,在走廊上排好队,等小组的人员都到齐了,方可进餐厅就餐。就餐时,组长督促小组成员遵循“无声就餐,光盘行动”的原则,就餐后,餐桌卫生也是组长首当其冲,负责分工,收碗筷、抹桌子、扫地等,重活放自己肩上。
3、开展活动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1)“大手牵小手”促整建
学校成立了“大手牵小手”的劳动小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为大组长,高年级学生为小组长,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组合成一个劳动小组,每组15人左右,包干学校分配的环境卫生責任区,每天一次小评,每周一大评,这样大大调动了孩子的劳动兴趣,环境卫生面貌也大为改观。
(2)劳动实践出真知
劳动获财富,实践出真知。学校有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同学的劳动实践基地。在李嫦姣老师的精心策划、细心组织下,在劳动技能老师李小舟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劳动基地硕果累累。
2017年上期,四年级劳动基地主要种植黄瓜、辣椒、豆角等蔬菜,一开始,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李老师耐心指导,示范动作。经过几次的培训,同学们不再畏手畏脚,个个争先恐后,分头行动。聂鑫瑞带领的耕地小组,像有经验的农民伯伯一样,先将地深翻,再植株。中期管理包株到户,每个同学管理几株蔬菜,捉虫、除草、施肥,个个能干,株株蔬菜生长茂盛。
如今,学校劳动基地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种植、自主收获,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整套的种植方法,成了名副其实的劳动小能手。
(3)野炊活动中明白自食其力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开展野炊、春游等野外活动。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美味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比赛哪个组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五年级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厨师小组长杨丽娟同学作具体安排:先由大力士杨俊同学搬出大石头砌灶,一个饭锅灶,一个菜锅灶,其余同学拾柴,然后安排同学淘米、洗菜、切菜,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杨丽娟同学像老厨师一样,炒菜有三响,她先做了一盘青椒炒蛋,辣椒切得均匀,鸡蛋搅拌匀称,油盐适中,香气四溢,诱得不少同学口水直流。
(三)家校联手,效果显著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孩子成长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就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和家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家访,已成为康铭希望学校的必修课程。从家访中,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动态,发现典型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采取有效的措施。慢慢地,优秀典型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家里不仅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能主动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活,洗碗、扫地、收碗筷、做饭菜等等。家长的反馈越来越好,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从无到有,从被动变主动,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惊喜的变化。
总之,小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可以放低要求。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才能实现,达到“生活育德,生活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定谱.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000(004):54-55.
本文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研究》(课题批准号:SJY-16130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