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关学段、相关学科的教育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五大方面:(1)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2)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3)历史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5)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提炼出来的价值取向。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在重建历史的过程中通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构建历史情景,推动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实现,最终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形成的历史价值观。下面就历史教师如何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过去发生的事情遥远而陌生,课本上的表述凝固而抽象,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又极其有限,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的难度。学生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够进入与现实生活世界有巨大差距的历史世界。从而,历史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再现历史,而是重新构建历史,教师构建历史的工作不是出于单纯的实现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的需要,而是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历史时空的定位、历史证据的呈现和历史想象力的连接,再结合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融于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情景,推动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实现。
然而历史知识浩瀚复杂,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讲:“我们所有的历史知识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用以表达其观念、感觉、情绪、愿望、思想和信念的符号在短时间以后就变得难以理解……历史就是要复活这些符号,使它们恢复为一种新生命,使它们再次变成易读的和可理解的。”教师在占有大量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深化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进行消化和融解,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们更容易接受,成为服务于教学的历史素材。
当面对教师建构的历史世界时,学生并不是全盘吸收教师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历史信息,而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现有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来选择性的吸收和理解历史信息,并进行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主观建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由历史理解上升为历史解释的过程,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形成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层层深入,又要帮助学生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对该问题的分析和评判,推动历史解释的实现。下面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讲解。
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时,学生对该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特点有些不理解。抽象地讲解教材知识,不利于学生理解该概念。我就向学生展示一幅地图,很能直观地揭示出美国宪法建立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促进学生的历史理解。美国人认识到要加强中央权力,这自然会涉及到代表权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看下面美国独立之初的地图,从此图中,我们可看出,州有大小之分,如大州弗吉利亚,小州新罕布什尔,领土面积差别很大;也存在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北方的州主要经营工商业,人口基数大,而南方主要生产方式是种植园经济,所以南方黑人较多。通过分析地图,学生自然就好理解美国独立之初存在的种种矛盾: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黑人与白人等等。
另外我又补充了两则材料,如下:
材料一:一是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在当时既有弗吉利亚、宾西法尼亚这些人口众多,面积广大的大州,又有特拉華、佐治亚这种人口稀少,面积较小的小州。最终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大州和小州之间通过妥协达成了共识,即用各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来满足小州利益,用各州在众议院的人口比例代表权来满足大州的利益,一项政策必须通过参众两院的批准才能实施。这样,通过妥协,大州、小州的利益得到了协调、整合。
材料二:二是自由州和蓄奴州的矛盾。南方的蓄奴州奴隶数量在人口中占较大比例,因此,蓄奴州对于北方自由州只将自由人算入州人口基数的举动极为不满,而北方则否定了南方提出的将奴隶也算入州人口基数提案。最终“五分之三条款”在双方的妥协中诞生了。即奴隶按照五分之三的比例加入州人口基数,同时联邦按比例向各州征税。在妥协中,奴隶制也保存了下来。——材料一、二来自赵九州:《政治是关于妥协的艺术——以美国宪法的制定为例》
通过历史地图和补充材料,再加上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历史相关知识,美国1787宪法对学生来讲已不再是遥远而陌生的过去,而是经过他们主观思维活动而生成的现实。美国是通过政治妥协最终实现了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利益的平衡,为联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生也充分感受到美国的联邦体制符合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样,教师就潜移默化的推动着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实现和深化。
可见,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的分析、论证,进而运用史料中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论点的过程,体现了史证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史料研习的过程,学生基于历史问题的解决,历史素养也随之慢慢提升。
过去发生的事情遥远而陌生,课本上的表述凝固而抽象,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又极其有限,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的难度。学生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够进入与现实生活世界有巨大差距的历史世界。从而,历史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再现历史,而是重新构建历史,教师构建历史的工作不是出于单纯的实现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的需要,而是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历史时空的定位、历史证据的呈现和历史想象力的连接,再结合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融于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情景,推动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实现。
然而历史知识浩瀚复杂,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讲:“我们所有的历史知识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用以表达其观念、感觉、情绪、愿望、思想和信念的符号在短时间以后就变得难以理解……历史就是要复活这些符号,使它们恢复为一种新生命,使它们再次变成易读的和可理解的。”教师在占有大量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深化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进行消化和融解,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们更容易接受,成为服务于教学的历史素材。
当面对教师建构的历史世界时,学生并不是全盘吸收教师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历史信息,而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现有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来选择性的吸收和理解历史信息,并进行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主观建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由历史理解上升为历史解释的过程,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形成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层层深入,又要帮助学生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对该问题的分析和评判,推动历史解释的实现。下面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讲解。
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时,学生对该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特点有些不理解。抽象地讲解教材知识,不利于学生理解该概念。我就向学生展示一幅地图,很能直观地揭示出美国宪法建立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促进学生的历史理解。美国人认识到要加强中央权力,这自然会涉及到代表权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看下面美国独立之初的地图,从此图中,我们可看出,州有大小之分,如大州弗吉利亚,小州新罕布什尔,领土面积差别很大;也存在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北方的州主要经营工商业,人口基数大,而南方主要生产方式是种植园经济,所以南方黑人较多。通过分析地图,学生自然就好理解美国独立之初存在的种种矛盾: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黑人与白人等等。
另外我又补充了两则材料,如下:
材料一:一是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在当时既有弗吉利亚、宾西法尼亚这些人口众多,面积广大的大州,又有特拉華、佐治亚这种人口稀少,面积较小的小州。最终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大州和小州之间通过妥协达成了共识,即用各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来满足小州利益,用各州在众议院的人口比例代表权来满足大州的利益,一项政策必须通过参众两院的批准才能实施。这样,通过妥协,大州、小州的利益得到了协调、整合。
材料二:二是自由州和蓄奴州的矛盾。南方的蓄奴州奴隶数量在人口中占较大比例,因此,蓄奴州对于北方自由州只将自由人算入州人口基数的举动极为不满,而北方则否定了南方提出的将奴隶也算入州人口基数提案。最终“五分之三条款”在双方的妥协中诞生了。即奴隶按照五分之三的比例加入州人口基数,同时联邦按比例向各州征税。在妥协中,奴隶制也保存了下来。——材料一、二来自赵九州:《政治是关于妥协的艺术——以美国宪法的制定为例》
通过历史地图和补充材料,再加上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历史相关知识,美国1787宪法对学生来讲已不再是遥远而陌生的过去,而是经过他们主观思维活动而生成的现实。美国是通过政治妥协最终实现了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利益的平衡,为联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生也充分感受到美国的联邦体制符合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样,教师就潜移默化的推动着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实现和深化。
可见,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的分析、论证,进而运用史料中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论点的过程,体现了史证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史料研习的过程,学生基于历史问题的解决,历史素养也随之慢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