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形成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文艺事业发展的出路和动力在于创新。文艺事业的创新,既包括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和评论,又包括文艺队伍的培养,等等。
关键词: 文艺 创新 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已跨入辉煌的新时代。伴随新时代的步伐,中国和世界都正发生空前巨大的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并成为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所在。大力创新,并将创新提高到与和谐盛世的要求相适应的程度,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光彩夺目地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不创新,或者创新的步子不大、质量不高,文化艺术事业就难以再造辉煌。因此,文化艺术创新的确是一个关系到文艺事业兴衰存亡的问题。每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文艺或艺术教育工作者,都须责无旁贷地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竭尽全力为之付出汗水和智慧。
一、文艺创作的灵魂和根本保证
在文化艺术创新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为指导[2],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样,我们才能心明眼亮,提高创新成绩,达到新境界,以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更好地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过来说,如果不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文化艺术创新就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积累了好的经验,也曾有过深刻的教训,千万不能忘记,这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二、火热的生活是文艺创新的源泉
人民生活,是文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是经过古今中外的文艺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都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人民需要文化艺术,文化艺术需要人民。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在创新中大显身手,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深入生活,特别是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日新月异的伟大实践,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吸收营养,吸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以获得创新的源泉,激发创新的灵感和热情,增强创新的信心和力量。这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现在的情况是有些文艺工作者对深入生活的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或者没有深入生活,或者人在生活中,却浮在面上,没去很好地观察、分析、研究和体验生活,真正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走马观花,下马观花,都会使人们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增加深社会生活的了解,是有益和必要的;但是,这不能代替深入生活。经验证明,不深入群众,缺乏生活,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一知半解,是难以创造出有深度、有感染力、有时代感的文艺精品的。
三、文艺创新要继续解决好与继承、借鉴的关系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艺术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继承下来。继承是文化艺术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文艺创新就成为无本之木,就难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要继承,就必须创新;不创新,文化艺术就难以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之向前发展;而不发展,也就会使文化艺术逐渐失去生命力,难以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难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当地文化品牌。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解决好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文化艺术才能春光永远。
文化艺术创新,还要很好地借鉴外国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采取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拿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成果,经过消化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肌体,开我视野,富我心智,强我体魄,并以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立的文化姿态加入新时代文化进程,前面必是成功之路。
四、文艺创新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激活创作灵感
文艺创作,在确立和谐价值取向之后,最根本的是将其和谐价值理念内化为创作动力,激活创作灵感,发掘创作题材,深化作品思想内涵,创作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厚重的社会价值、艺术隽永、传之后世的作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激活创作灵感,贵在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尺度。文艺创作是人的审美意识物化的生产,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提升人的审美品位,激励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丰富创造主体。在文艺创作中,美的创造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文艺创作离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作品就孤立、抽象、空洞,没有生命。文艺创作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历史与现实统一的视角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完善创作意象,揭示和表现社会价值思想观念,使生活、艺术和思想融于一体,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流淌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艺术形象逻辑中演绎出深邃思想理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和思想感染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强化文艺创作和谐价值取向,提升文艺创作社会化、生活化指数,使和谐文艺融入时代脉搏、社会潜流和民族血液,成为体现和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生活艺术”。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激活创作灵感,重在发挥和谐价值导向功能和鼓舞作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和谐文艺创作,应当以自身独特的审美思维和审美方式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塑造艺术美的形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壮志,把社会和谐魅力浓缩为艺术魅力,用艺术魅力展现社会主义和谐风采。这也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文艺创作发挥和谐价值导向与激励作用的根本内容。
五、文艺创新需要加大文艺研究和评论
文化艺术创新和文化艺术评论,如鸟之两翼,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文化艺术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关注和研究文化艺术创新的情况、经验和问题,不断开拓文化艺术评论的新境界,积极引导和支持文化艺术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4]。对文化艺术创新的优秀成果和“德艺双馨”人才,要热情地进行评论和宣传,当然,不搞庸俗的“包装”;对文化艺术创新工作的缺点和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研究和评论的引导、鼓舞、激励、推动作用,为文化艺术创新增添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
六、建立一支有很强创新能力的文艺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艺术队伍涌现了一大批孜孜以求、出类拔萃的文艺创作者和组织者,长期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曲艺、摄影、书法、民间文学、文艺理论,乃至艺术教育等领域辛勤耕耘,施展才华,各领风骚[5]。他们创造的业绩奏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谱写了新篇章。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正迅速向前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其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随之迅速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文化艺术工作者如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断培养新的优秀文艺人才,将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但只要我们始终坚定地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一定会新人辈出,不断繁荣,无愧于和谐兴盛的伟大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宋景军,张建华.高唱文艺创新的凯歌[J].思想工作,2006,(08).
[2]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J].发展论坛,2002,(11).
[3]宋晓蓝.全球化语境中的文艺创新[J].思想战线,2001,(06).
[4]郑祥安.开展科学的文艺评论[J].鄂州大学学报,2000,(03).
[5]丁关根.在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会员德艺双馨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戏剧,1998,(01).
关键词: 文艺 创新 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已跨入辉煌的新时代。伴随新时代的步伐,中国和世界都正发生空前巨大的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并成为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所在。大力创新,并将创新提高到与和谐盛世的要求相适应的程度,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光彩夺目地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不创新,或者创新的步子不大、质量不高,文化艺术事业就难以再造辉煌。因此,文化艺术创新的确是一个关系到文艺事业兴衰存亡的问题。每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文艺或艺术教育工作者,都须责无旁贷地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竭尽全力为之付出汗水和智慧。
一、文艺创作的灵魂和根本保证
在文化艺术创新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为指导[2],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样,我们才能心明眼亮,提高创新成绩,达到新境界,以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更好地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过来说,如果不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文化艺术创新就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积累了好的经验,也曾有过深刻的教训,千万不能忘记,这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二、火热的生活是文艺创新的源泉
人民生活,是文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是经过古今中外的文艺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都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人民需要文化艺术,文化艺术需要人民。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在创新中大显身手,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深入生活,特别是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日新月异的伟大实践,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吸收营养,吸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以获得创新的源泉,激发创新的灵感和热情,增强创新的信心和力量。这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现在的情况是有些文艺工作者对深入生活的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或者没有深入生活,或者人在生活中,却浮在面上,没去很好地观察、分析、研究和体验生活,真正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走马观花,下马观花,都会使人们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增加深社会生活的了解,是有益和必要的;但是,这不能代替深入生活。经验证明,不深入群众,缺乏生活,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一知半解,是难以创造出有深度、有感染力、有时代感的文艺精品的。
三、文艺创新要继续解决好与继承、借鉴的关系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艺术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继承下来。继承是文化艺术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文艺创新就成为无本之木,就难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要继承,就必须创新;不创新,文化艺术就难以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之向前发展;而不发展,也就会使文化艺术逐渐失去生命力,难以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难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当地文化品牌。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解决好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文化艺术才能春光永远。
文化艺术创新,还要很好地借鉴外国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采取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拿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成果,经过消化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肌体,开我视野,富我心智,强我体魄,并以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立的文化姿态加入新时代文化进程,前面必是成功之路。
四、文艺创新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激活创作灵感
文艺创作,在确立和谐价值取向之后,最根本的是将其和谐价值理念内化为创作动力,激活创作灵感,发掘创作题材,深化作品思想内涵,创作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厚重的社会价值、艺术隽永、传之后世的作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激活创作灵感,贵在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尺度。文艺创作是人的审美意识物化的生产,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提升人的审美品位,激励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丰富创造主体。在文艺创作中,美的创造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文艺创作离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作品就孤立、抽象、空洞,没有生命。文艺创作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历史与现实统一的视角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完善创作意象,揭示和表现社会价值思想观念,使生活、艺术和思想融于一体,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流淌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艺术形象逻辑中演绎出深邃思想理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和思想感染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强化文艺创作和谐价值取向,提升文艺创作社会化、生活化指数,使和谐文艺融入时代脉搏、社会潜流和民族血液,成为体现和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生活艺术”。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激活创作灵感,重在发挥和谐价值导向功能和鼓舞作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和谐文艺创作,应当以自身独特的审美思维和审美方式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塑造艺术美的形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壮志,把社会和谐魅力浓缩为艺术魅力,用艺术魅力展现社会主义和谐风采。这也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文艺创作发挥和谐价值导向与激励作用的根本内容。
五、文艺创新需要加大文艺研究和评论
文化艺术创新和文化艺术评论,如鸟之两翼,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文化艺术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关注和研究文化艺术创新的情况、经验和问题,不断开拓文化艺术评论的新境界,积极引导和支持文化艺术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4]。对文化艺术创新的优秀成果和“德艺双馨”人才,要热情地进行评论和宣传,当然,不搞庸俗的“包装”;对文化艺术创新工作的缺点和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研究和评论的引导、鼓舞、激励、推动作用,为文化艺术创新增添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
六、建立一支有很强创新能力的文艺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艺术队伍涌现了一大批孜孜以求、出类拔萃的文艺创作者和组织者,长期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曲艺、摄影、书法、民间文学、文艺理论,乃至艺术教育等领域辛勤耕耘,施展才华,各领风骚[5]。他们创造的业绩奏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谱写了新篇章。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正迅速向前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其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随之迅速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文化艺术工作者如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断培养新的优秀文艺人才,将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但只要我们始终坚定地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一定会新人辈出,不断繁荣,无愧于和谐兴盛的伟大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宋景军,张建华.高唱文艺创新的凯歌[J].思想工作,2006,(08).
[2]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J].发展论坛,2002,(11).
[3]宋晓蓝.全球化语境中的文艺创新[J].思想战线,2001,(06).
[4]郑祥安.开展科学的文艺评论[J].鄂州大学学报,2000,(03).
[5]丁关根.在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会员德艺双馨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戏剧,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