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定位为说明文,在教学中仅从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等应用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那就有点可惜了。这不能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有着经典的理趣与文趣,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苏州园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用关键词与关键句作为文章的眼与线,有着整体结构的美,通篇透着一份理趣。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为全国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有着这样的共同特征:“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句提纲挈领的话,又成为文章的线。整幅苏州园林的图画,有着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还有角落、门窗、色彩。不是把这些东西简单堆砌在一起,就能成为一幅完美的图画。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是有讲究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讲究和下文第3、4、5、6自然段又有着紧密的关系,而第7、8、9自然段也是写苏州园林的。角落的图画美,用植物来装点园林角落;门窗的图案美,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简朴而别具匠心;颜色的和谐美,梁、柱子、墙壁的颜色不刺眼,淡雅,且与草木相配:这些都是细节之处。文章让我们从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苏州园林如标本那般,“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且这三个“美”的段落和写四个“讲究”的段落还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四个“讲究”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局部,而三“美”是体现苏州园林的细节,是由主到次的。原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来写的,又有着由总到分的顺序。
可见从结构上看,叶圣陶先生摒弃了一般说明文按照游踪顺序或是方位顺序来写,而是像一个鉴赏家般,有层次地细品苏州园林如“标本”般的艺术美。这样的行文思路,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成为美的感受,这充满理趣的文章就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可称得上是语言艺术的“标本”。文章在介绍景物的时候通过语言的组织,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有着多角度的内涵,如文中写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安排是一种自然。假山的堆叠用了“或者……或者……”一组词,或是石头与石头的配合,形成重峦叠嶂高耸山峰之感,或是竹子花木配合小山,形成秀美山林之感,表达出了假山堆叠的不唯一。再写到作为全园中心的池沼,其他景物配合它。作为河道的水,桥梁、石岸、花草配合着它,表达出了水景营造的不呆板。不唯一、不呆板就是一种自然。语言上还特别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假山的堆叠,它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一般可以大量复制。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既包含技术更是艺术。还有,文章用生动的语言如“重峦叠嶂”造成假山高耸之态,“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表现了石岸的姿态美,“玲珑的石头”写出了石头的造型美。“‘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生动地把鱼和莲这两样景物融合在一起,写活了。诸如此类,文章处处可以感受到叶老语言的独特韵味和赞美之情。
苏州园林也是“退隐文化”的一种体现。园的主人或当官被贬,或告老还乡,追寻着归隐生活,通过造园把真山真水请进自家宅邸。隐于市要无车马之喧,有山川林木之野趣。而这些园的主人又大多为文人,所以苏州园林又有了文人的一些特性。苏州园林的角落“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这个“补”字,就像一幅画卷,上面空白的地方,感觉缺了点什么,补上一笔,这表现出了文人的善画。最能表現苏州园林门窗的词是“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不喜欢庸俗,就是文人善雅。苏州园林的色彩给你的最大感受是淡雅、不张扬,又体现了文人的内敛。可见《苏州园林》也能读出一种文化的美。
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条分缕析地进行了介绍,有着理趣,又以精练生动的语言,从欣赏者的角度,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和文化的底蕴,有着文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课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开启心灵的窗户,并调动智慧来寻找美的东西,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
一、《苏州园林》有着结构的美
《苏州园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用关键词与关键句作为文章的眼与线,有着整体结构的美,通篇透着一份理趣。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为全国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有着这样的共同特征:“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句提纲挈领的话,又成为文章的线。整幅苏州园林的图画,有着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还有角落、门窗、色彩。不是把这些东西简单堆砌在一起,就能成为一幅完美的图画。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是有讲究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讲究和下文第3、4、5、6自然段又有着紧密的关系,而第7、8、9自然段也是写苏州园林的。角落的图画美,用植物来装点园林角落;门窗的图案美,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简朴而别具匠心;颜色的和谐美,梁、柱子、墙壁的颜色不刺眼,淡雅,且与草木相配:这些都是细节之处。文章让我们从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苏州园林如标本那般,“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且这三个“美”的段落和写四个“讲究”的段落还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四个“讲究”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局部,而三“美”是体现苏州园林的细节,是由主到次的。原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来写的,又有着由总到分的顺序。
可见从结构上看,叶圣陶先生摒弃了一般说明文按照游踪顺序或是方位顺序来写,而是像一个鉴赏家般,有层次地细品苏州园林如“标本”般的艺术美。这样的行文思路,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成为美的感受,这充满理趣的文章就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
二、《苏州园林》有着语言的美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可称得上是语言艺术的“标本”。文章在介绍景物的时候通过语言的组织,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有着多角度的内涵,如文中写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安排是一种自然。假山的堆叠用了“或者……或者……”一组词,或是石头与石头的配合,形成重峦叠嶂高耸山峰之感,或是竹子花木配合小山,形成秀美山林之感,表达出了假山堆叠的不唯一。再写到作为全园中心的池沼,其他景物配合它。作为河道的水,桥梁、石岸、花草配合着它,表达出了水景营造的不呆板。不唯一、不呆板就是一种自然。语言上还特别强调了苏州园林讲究假山的堆叠,它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一般可以大量复制。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既包含技术更是艺术。还有,文章用生动的语言如“重峦叠嶂”造成假山高耸之态,“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表现了石岸的姿态美,“玲珑的石头”写出了石头的造型美。“‘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生动地把鱼和莲这两样景物融合在一起,写活了。诸如此类,文章处处可以感受到叶老语言的独特韵味和赞美之情。
三、《苏州园林》有着文化的美
苏州园林也是“退隐文化”的一种体现。园的主人或当官被贬,或告老还乡,追寻着归隐生活,通过造园把真山真水请进自家宅邸。隐于市要无车马之喧,有山川林木之野趣。而这些园的主人又大多为文人,所以苏州园林又有了文人的一些特性。苏州园林的角落“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这个“补”字,就像一幅画卷,上面空白的地方,感觉缺了点什么,补上一笔,这表现出了文人的善画。最能表現苏州园林门窗的词是“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不喜欢庸俗,就是文人善雅。苏州园林的色彩给你的最大感受是淡雅、不张扬,又体现了文人的内敛。可见《苏州园林》也能读出一种文化的美。
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条分缕析地进行了介绍,有着理趣,又以精练生动的语言,从欣赏者的角度,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和文化的底蕴,有着文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课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开启心灵的窗户,并调动智慧来寻找美的东西,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