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起,翻转课堂开始在我国中小学校传播,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最具活力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让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主要是数字化资料,如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作业。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简而言之即学习的人性化。语文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的、立体的、多元化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目标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进行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很明显这些单靠语言是无法企及的。而翻转课堂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的融合,却能促使这些目标更好实现。这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学科特质与价值取向高度契合,注定翻转课堂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一次美丽的邂逅。笔者进行了基于语文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以期从秋毫之末中探寻翻转课堂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之道。
一、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语文资源的丰瞻性的融合
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和网络数字资源,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同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可以快进跳过,没懂的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这种新型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学习的一场革命,而语文学科特质给予这场革命更广阔的空间,赋予学习的个性化承载的平台,成为个性化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借助配音、图解文字点拨引发思维,这是语文学科的所长;且教材文本内容涉及面广,选择辅助理解性的背景资料来源渠道多,制作微视频或其他形式的“先学”资料的素材很丰富。如微视频之类的影视资料、拓展参考性的媒体的信息、课文相关知识的链接网页、感悟体验的情境素材、课文涉及的相关风土人情的文献资料、互文性阅读文本等。作为语文课程的具体形态的文化,为生命所创造,是生命个体智慧的结晶,融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于一体。例如入选的课文(文本),文质俱佳,囊括万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奔腾着生命的激越潜流,昭示着人类文化的经典、广博。它们以一种浩博、开放、多元的姿态存在,隐匿于文字符号下的意向、情趣、精神等期待生命主体的再度激活、挖掘。学科资源的多样性与丰赡性让学生可以于“弱水三千”中“只取一瓢”成为可能。
如我在执教《武陵春》这首词的鉴赏课中,我就搜集了这首词的背景视频解读片段(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名家朗读(如:重庆卫视《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网页链接、类似情绪的互文性的诗词作品、对李清照诗词的文学鉴赏的文献、一些名师大家的公开课实录等。资源的多样性让选择和学习更个性化,最终翻转式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超前学完范本教材,获取更多的文学知识,开拓文学视野;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和不断利用资源达到“学懂”的目的。
翻转课堂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一方面尊重学习的个性化选择,满足了学习的差异化的需求,丰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厚的学习信息和弹性的学习时空,拓展其语文乃至人文学科的视野,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携手。
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融合
翻转课堂依托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情境的构造和学习活动的互动。所以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互动式学习方式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维度。而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而人文性则侧重强调语文学科对人的道德素养、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等的培养。而这培养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属性,更应该溶于课堂学生、教师、文本的动态交往活动。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新变革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所倡导的要构建“师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互动对话式课堂的目标高度契合。且互动性在人文性色彩极强的语文课堂中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互动演绎情思共鸣,另一方面,“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尊重、交流、成长的幸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讨论、比较,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教师相机而动,顺势而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观点在交流中完善,思维在碰撞中升华,思想在分享中沉淀,精神在相遇中喚醒。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互动不仅仅是知识的的传递与内化,更多的是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凸現、个性充分彰显、潜能不断激发、创造力持续发挥。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而是一种分享和理解、一种启发和提升,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这种融合让课堂中成为师生、生生共同对话的过程、学生认知和情感升华的过程、课程内容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师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如文言文教学中开放性探究题就是融合的最好载体。《游褒禅山记》一课的探究题:结合王安石的政治生涯谈谈你对志、力、物于人生意义的认识。小说《杨修之死》中人物曹操和《观沧海》中的诗人曹操的认识比较。《报任安书》探究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总要面对各种选择,司马迁“忍辱著书”的抉择使其“文采表于后世”。站在今天的高度,你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有自己的认识,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这些开放性人文性极强的话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空间,而翻转课堂的“云平台”能最大限度为表达、交流、碰撞等互动提供支撑,二者融合又让思考的深度、表达的广度、生成的厚度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每一次课堂呈现出意义的创生、生命的润泽、文化建构的诗意之境。 三、学习对象的差异性与语文学习体验的个体性的融合
翻转课堂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的,正视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能力倾向和个性风格的差异性,以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起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了个体发展差异,以学定教,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语文学科特质——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人生体验,需要读者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去触摸文本的内涵。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所以语文学习的体验由于文本内容的丰富,文本语言的隐晦,文本主旨的多元等学科特质使之与生俱来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正如特级老师王崧舟所言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单就经典阅读来说,语文的经典作品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事实上,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二者在教学的终极目标上不谋而合。且语文教学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翻转和语文的融合可以最大化、最大效度利用好这一优势,因材施教,实行层次化教学。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我会提供层次性更多、个体性更强的学习方式供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朗读能力强的同学们可以选择动情的朗读学习来感受语言的魅力;理性思维强逻辑严谨的同学可以选择从文章结构入手解读文章;情感细腻的同学可以从文章的情感上寻求感情的共鸣点;语文文字敏感的同学可以通过赏析语言体悟文本的内涵;文学功底深厚、爱好文学的同学可以选择对朱自清先生的创作风格为突破口开展深层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一种生命独特体验的分享,才是一场心灵间美妙私语的倾诉,才是一种个性灵动的凸显。
总之,“翻转课堂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必然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基于 “以人为本”的理念,假信息技術之长,人文色彩浓厚的语文课堂将呈现有生命感知的温度和有思想生长厚度的本真之态。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版
[2]重庆市聚奎中学: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版
[3]曹明海: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版
一、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语文资源的丰瞻性的融合
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和网络数字资源,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同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可以快进跳过,没懂的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这种新型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学习的一场革命,而语文学科特质给予这场革命更广阔的空间,赋予学习的个性化承载的平台,成为个性化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借助配音、图解文字点拨引发思维,这是语文学科的所长;且教材文本内容涉及面广,选择辅助理解性的背景资料来源渠道多,制作微视频或其他形式的“先学”资料的素材很丰富。如微视频之类的影视资料、拓展参考性的媒体的信息、课文相关知识的链接网页、感悟体验的情境素材、课文涉及的相关风土人情的文献资料、互文性阅读文本等。作为语文课程的具体形态的文化,为生命所创造,是生命个体智慧的结晶,融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于一体。例如入选的课文(文本),文质俱佳,囊括万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奔腾着生命的激越潜流,昭示着人类文化的经典、广博。它们以一种浩博、开放、多元的姿态存在,隐匿于文字符号下的意向、情趣、精神等期待生命主体的再度激活、挖掘。学科资源的多样性与丰赡性让学生可以于“弱水三千”中“只取一瓢”成为可能。
如我在执教《武陵春》这首词的鉴赏课中,我就搜集了这首词的背景视频解读片段(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名家朗读(如:重庆卫视《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网页链接、类似情绪的互文性的诗词作品、对李清照诗词的文学鉴赏的文献、一些名师大家的公开课实录等。资源的多样性让选择和学习更个性化,最终翻转式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超前学完范本教材,获取更多的文学知识,开拓文学视野;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和不断利用资源达到“学懂”的目的。
翻转课堂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一方面尊重学习的个性化选择,满足了学习的差异化的需求,丰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厚的学习信息和弹性的学习时空,拓展其语文乃至人文学科的视野,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携手。
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融合
翻转课堂依托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情境的构造和学习活动的互动。所以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互动式学习方式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维度。而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而人文性则侧重强调语文学科对人的道德素养、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等的培养。而这培养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属性,更应该溶于课堂学生、教师、文本的动态交往活动。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新变革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所倡导的要构建“师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互动对话式课堂的目标高度契合。且互动性在人文性色彩极强的语文课堂中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互动演绎情思共鸣,另一方面,“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尊重、交流、成长的幸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讨论、比较,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教师相机而动,顺势而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观点在交流中完善,思维在碰撞中升华,思想在分享中沉淀,精神在相遇中喚醒。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互动不仅仅是知识的的传递与内化,更多的是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凸現、个性充分彰显、潜能不断激发、创造力持续发挥。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而是一种分享和理解、一种启发和提升,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这种融合让课堂中成为师生、生生共同对话的过程、学生认知和情感升华的过程、课程内容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师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如文言文教学中开放性探究题就是融合的最好载体。《游褒禅山记》一课的探究题:结合王安石的政治生涯谈谈你对志、力、物于人生意义的认识。小说《杨修之死》中人物曹操和《观沧海》中的诗人曹操的认识比较。《报任安书》探究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总要面对各种选择,司马迁“忍辱著书”的抉择使其“文采表于后世”。站在今天的高度,你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有自己的认识,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这些开放性人文性极强的话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空间,而翻转课堂的“云平台”能最大限度为表达、交流、碰撞等互动提供支撑,二者融合又让思考的深度、表达的广度、生成的厚度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每一次课堂呈现出意义的创生、生命的润泽、文化建构的诗意之境。 三、学习对象的差异性与语文学习体验的个体性的融合
翻转课堂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的,正视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能力倾向和个性风格的差异性,以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起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了个体发展差异,以学定教,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语文学科特质——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人生体验,需要读者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去触摸文本的内涵。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所以语文学习的体验由于文本内容的丰富,文本语言的隐晦,文本主旨的多元等学科特质使之与生俱来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正如特级老师王崧舟所言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单就经典阅读来说,语文的经典作品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事实上,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二者在教学的终极目标上不谋而合。且语文教学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翻转和语文的融合可以最大化、最大效度利用好这一优势,因材施教,实行层次化教学。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我会提供层次性更多、个体性更强的学习方式供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朗读能力强的同学们可以选择动情的朗读学习来感受语言的魅力;理性思维强逻辑严谨的同学可以选择从文章结构入手解读文章;情感细腻的同学可以从文章的情感上寻求感情的共鸣点;语文文字敏感的同学可以通过赏析语言体悟文本的内涵;文学功底深厚、爱好文学的同学可以选择对朱自清先生的创作风格为突破口开展深层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一种生命独特体验的分享,才是一场心灵间美妙私语的倾诉,才是一种个性灵动的凸显。
总之,“翻转课堂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必然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基于 “以人为本”的理念,假信息技術之长,人文色彩浓厚的语文课堂将呈现有生命感知的温度和有思想生长厚度的本真之态。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版
[2]重庆市聚奎中学: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版
[3]曹明海: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