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语文课堂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确切地讲,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而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当前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课堂的整体设计。
  一、关注“问”,更要关注“答”
  “问”和“答”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一)教师预设避免无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但无效的提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预设时竭力避免无效提问。具体来讲要避免以下几种形式的提问。
  1.是非式提问
  教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老师问学生答,教师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言,只追求课堂热闹,这些提问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浓,实际上缺乏思维含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密阶式提问
  为保证课堂结构的严谨性,教师对整个课堂的结构进行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为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教师不惜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层层铺垫,提出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结论。这样的提问看似无懈可击,但还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从长远来看势必会阻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钓鱼式提问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只是为了钓到自己需要的“鱼”,这种提问允许学生有多种回答,但教师的答案或思维是固定化的,问题抛出后,教师只按自己预设的答案或思维进行判断,学生有个性的回答都要被引导到老师的思维河流中去。如《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描述了哪些人,分别用什么方式救白鲸的?教师的意图很明显,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每人说一句或几句,最后教师再总结。但反思这一教学过程,训练了谁的思维,可以说是训练了教师的思维。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是单一的,教师的思维则是系统的,孩子的思维是混乱的,教师的思维则是有条理的。教师只是为让学生找到答案而教学,没有想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其实老师的问题可以这样设置:请同学们拿出铅笔,仔细阅读,找出救白鲸的人,看谁找的人多,如果找出这些人之间的联系会更好。这里面有学习习惯的指导,更是对学生思维系统性、条理性的训练。
  (二)学生回答重视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与其说是教师的“问”,不如说是学生的“答”,因为教师的“问”多是预设好的,而学生的“答”则是课堂随机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回答是不是自己所要的答案,答对了就继续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就努力引导到自己的答案上来。这样的课堂话语权还是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
  其实,学生的回答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善于捕捉资源的意识。笔者在讲解《指南录后序》的“22个死”那一段时,我想若是按传统地串讲,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一个总的问题:对照译文,我发现至少有两个句子翻译得不好,你看你能不能找出来,指出怎么翻译效果最好。然后我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给他们去学习,他们阅读得很认真,似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让他们发言时,学生并不是按老师的答案直达目的,他们发言的内容只是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句子,这就产生了新的资源,我让他们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和想象,他们的问题和发现让我对课文也有了新的思考。到最后一个同学发言时,她有些犹豫,因为我说的两处翻译不够好的地方已经讨论完了,她很怀疑自己的想法。我说:“这不一定,老师也只是暂时发现这两处,或许你找出的内容更有思考价值,你的发现更加精彩。”果然,她提出的问题是我不曾料到的,让我对这一段的内容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节课,不但我感觉收获颇多,学生也积极地动脑动手,参与,发现,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源于我对学生回答这种资源的及时捕捉和利用。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必要时利用好这种资源,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有位教师在学生问到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句话为什么是经典时,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因为他是鲁迅写的”,这样的回应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有两个表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也是女的。”老师的评语是“罗嗦至极”。再看另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案例,老师问第一小节有几句话,学生说有三句话,老师问有不同意见吗,一学生回答有四句话。这时候这位教师抓住这一错误资源说:“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很好,这样吧,你推荐三位同学每人读一句,你读第四句。”三个同学读完了,这位同学给老师说没他读的了。这时候老师又及时作出回应:“你听得很认真,知道为什么没有第四句话了吗?”学生自己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善于利用错误的资源,及时作出回应,从错误生成到有意生成,实现了成功的扭转。
  二、关注“果”,更要关注“因”
  所谓“果”是指结果、结论,所谓“因”则是得出结论的过程。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关注结论是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或体验而获得的。
  我们传统的课堂多是教师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而后通过做题训练来巩固。因为教师认为学生自行去探究牺牲了课堂的有效性,无法保证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但这种老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做法实际上是老师替代了学生进行抽象的过程,学生看似学得轻快,其实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只识记知识却不知道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
  所以,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慢”的过程,只有把结论和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一个多样化的思维过程,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或者说只有让他们自己体验了,经历了,所得到的结论才能走进他们内心深处。
其他文献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文中将北国的冬天、闽粤等地的冬天以及德国的寒郊散步与江南之冬作对比,选取“曝背谈天”“冬郊植被”“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及“旱冬闲步”等五幅典型画面,展现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写景类文章往往是某个时期作者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自古皆然,好的写景文并非纯粹写自然景观,聊资消遣而已,“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郁
问:看到《群山之巅》最后一句话“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你创作完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答:就是一种无言的苍凉感。也许是与笔下相处了两年的人物告别的那种心疼与不舍;也许是内心还涌动着一股热泉,可又无处倾泻的那种伤感。   问:《群山之巅》这本书书名的内涵?为什么钟情小人物?   答:我塑造的这个小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群山之巅,所以很自然地就用了这个标题。高高的山,普普通通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或表达了人间至情,或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优秀作品,却由于学生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有限,无法为他们所欣赏。笔者在教学《项脊轩志》的时候就碰到这样的问题。《项脊轩志》是一篇公认的感情细腻深沉的好文章,可谓“句句皆情”;可学生却认为写的都是小事,读起来很平淡。显然,学生与文章和作者有“违合感”,审美距离较远。因此,我教学时,在解决了语言文字层面的问题以后,就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
近读文章《在美国知道“不知道”》(载于《潇洒》杂志1997年1期。作者:年华)感受颇深。“……在美国,有许多事情让我瞠目结舌,其中之一就是教授说‘不知道’,多次碰上教授说‘不知道’和‘你怎么看’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填充自己的脑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我们多数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教授怎会不知道”,“教授怎么没主见”的现象,却恰恰让我们的教改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们综合《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找到1927-1939年间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出版的冠以“国文”或“国语”名的初中教科书39套,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见,30年代最大的教科书出版商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四家出版社共出了19套教科书,占当时同类出版物数量的一半左右。这39套教科书,都是文言白话混选,文言文数量按年递增,且按是否分单元,课后是否附语法修辞和文学知识的不同,这些教
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一)》中有诗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一壶酒一个人喝是孤独,但是与邻里朋友分享对饮,却是欢乐无穷。酒尚且如此,无穷无尽的知识资源更是这样,我们应该将脑中有限的知识分享,来收获他人有限的知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将每个人有限的知识罗列起来,就可以使我们本身原有的知识增值。这是一个抛砖引玉,开阔眼界,增强思辨,储备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利用自己有涯的知识,吸收异于自己
质疑是学习的必要手段,不论是哪一个学科都不例外。语文阅读中,只有教会学生去深层次发掘文中蕴含的深意,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会读书。若说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前面挡着一扇大门,那么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它让我们一览生动、灵动以及饱含激情的语文课堂新貌。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合理的设疑载体?以下笔者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   有效提问旨在提高教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作文要写得出新出彩,就必须要运用生动的、典型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无疑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如今不少中学生腹中积累的素材寥寥无几,写起作文来常常使用雷同的材料,令人生厌。  一、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写作素材储备量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从生活中提取和积累素材。写作活动本质是反映生
在当今数字化的信息社会里,“浅阅读”“伪阅读”虽也常受批评,但“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不能不令有识之士尤其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忧虑。因为这与我们课堂上倡导的深阅读南辕北辙。深度阅读文本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时,应教给深阅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在平常的文字符号中,在细微的片言只语中,感受一波又一波真情,欣赏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美,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一问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里的习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等于找到了解读《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密码。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本文可以有四种选择:第一,孔乙己。第二,酒客,掌柜。第三,作者。第四,小伙计。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有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