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学习的必要手段,不论是哪一个学科都不例外。语文阅读中,只有教会学生去深层次发掘文中蕴含的深意,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会读书。若说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前面挡着一扇大门,那么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它让我们一览生动、灵动以及饱含激情的语文课堂新貌。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合理的设疑载体?以下笔者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
有效提问旨在提高教学有效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有赖于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和教学双丰收的成果。如果预期教学目标无法达成,那么提问有效性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时它要求教师把握好提问对象、时间以及方法等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切忌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随意设问提问。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下来,自己也不清楚这节课的目的在哪里,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语文阅读区别于其他学科阅读的地方就在于它更加侧重于对同一文本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解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选择侧重点。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社戏》一课时,对于主题的解读应有浅有深,一节课的讲解深度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最开始提问时,可以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如哪些是你觉得最有趣的情节、最精彩的段落或是句子等。因为是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有很多地方充满了童趣,因此学生在说自己的感想时,会和作者有很多共鸣。
二.提问的难简要有适中性
因为有课时限制,教师又想从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以很多时候会一题多问,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文章构架的机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对文章内容的再一次把握,促进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知识。比如,在讲授《春》这一课时,针对一句话——“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述这一句话带来的感觉。每个学生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只要回答符合这句话的情理,就可以给予肯定,如“温暖”、“饱含深情”、“亲和”都算正确。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提高一些难度,像“除了文中描述的春风像母亲的手,你觉得春风像什么?”这就让学生开始联想,等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本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文的句子造句吗?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方式,完成了句子的分析,也让学生的思考更有层次。
三.提问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有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直接说问题,学生也是在回答问题。这样你问我答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没有什么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停下来,而不想去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绕个弯”提问,使学生保持在思考的状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馈,寻找到适当的时机,将问题变得富有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春》时,文章中对春的描写有很多处,而中国的古人在古诗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描写。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或是让学生寻找各种关于春的古诗词,与文章进行对比。
四.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
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提问并不是简单地问问题,而是要讲究提问的新意。特别是小说这一类,故事冲突性强,学生很容易有代入感。例如在学习《故乡》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阅读和课文导读,很容易就能找到中心字——“变”。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字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如,“文中作者故乡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看出什么?”等。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中的“变”。其次是对细节的把握,像杨二嫂被人叫做豆腐西施。学生通过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讽刺意味。
对于初中生来说,每一次的语文阅读训练都是一个整体。因此,每讲授完一次课程,教师都要针对班级的情况,对教学重新进行修改,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语言,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体。另一方面,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提问上,还有整个课程的贯穿。
叶寿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一.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
有效提问旨在提高教学有效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有赖于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和教学双丰收的成果。如果预期教学目标无法达成,那么提问有效性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时它要求教师把握好提问对象、时间以及方法等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切忌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随意设问提问。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下来,自己也不清楚这节课的目的在哪里,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语文阅读区别于其他学科阅读的地方就在于它更加侧重于对同一文本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解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选择侧重点。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社戏》一课时,对于主题的解读应有浅有深,一节课的讲解深度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最开始提问时,可以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如哪些是你觉得最有趣的情节、最精彩的段落或是句子等。因为是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有很多地方充满了童趣,因此学生在说自己的感想时,会和作者有很多共鸣。
二.提问的难简要有适中性
因为有课时限制,教师又想从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以很多时候会一题多问,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文章构架的机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对文章内容的再一次把握,促进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知识。比如,在讲授《春》这一课时,针对一句话——“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述这一句话带来的感觉。每个学生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只要回答符合这句话的情理,就可以给予肯定,如“温暖”、“饱含深情”、“亲和”都算正确。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提高一些难度,像“除了文中描述的春风像母亲的手,你觉得春风像什么?”这就让学生开始联想,等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本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文的句子造句吗?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方式,完成了句子的分析,也让学生的思考更有层次。
三.提问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有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直接说问题,学生也是在回答问题。这样你问我答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没有什么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停下来,而不想去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绕个弯”提问,使学生保持在思考的状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馈,寻找到适当的时机,将问题变得富有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春》时,文章中对春的描写有很多处,而中国的古人在古诗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描写。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或是让学生寻找各种关于春的古诗词,与文章进行对比。
四.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
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提问并不是简单地问问题,而是要讲究提问的新意。特别是小说这一类,故事冲突性强,学生很容易有代入感。例如在学习《故乡》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阅读和课文导读,很容易就能找到中心字——“变”。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字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如,“文中作者故乡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看出什么?”等。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中的“变”。其次是对细节的把握,像杨二嫂被人叫做豆腐西施。学生通过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讽刺意味。
对于初中生来说,每一次的语文阅读训练都是一个整体。因此,每讲授完一次课程,教师都要针对班级的情况,对教学重新进行修改,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语言,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体。另一方面,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提问上,还有整个课程的贯穿。
叶寿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