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部分。中学历史时空观念指的是学生要建立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将历史事件与特定时空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客观地对历史进行考察和评述,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时间意识;时空观念
中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比较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加强,可以结合具体事物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中学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策略,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要引导他们透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差异运用联系、运动、发展的科学观点对历史进行解读和分析。具体要求表现为:掌握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知道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将历史置于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是正确学习历史、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脱离具体的历史时空,便背离了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正确轨道。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本文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阐释历史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实现及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历史时序性为核心的时间观念
历史即人类过往的活动内容及事件,时序性是贯穿历史内容再现的主线,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教学目标及策略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描述历史的时间术语及其适用对象。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体系中,关于时间顺序的表述方式有公元纪年、年号纪年和国号纪年(民国),这几种方式都可以准确记录历史事件,而公元纪年是最常用的时间表述方式。记录较长时期的还会用世纪初、世纪中期、世纪晚期和世纪末期,此外还使用“X+年代”,在表述相对模糊的时间概念时会用到。灵活运用时间术语描述历史,是历史学科综合素质的体现,准确运用时间术语,要根据具体表述的内容综合确定。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归纳总结历史分期。具体操作步骤是以历史时序性为依据,围绕某个主题梳理历史线索,归纳总结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从而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历史分期。近代中国史分期按照救亡图存和民主革命为主题线索(革命史观),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另一种是根据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来做历史分期,将1840-1894年划分为民族危亡的日益加深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时期,1895-1911年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近代化的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9年则是民族独立走向胜利和近代化曲折发展与新生时期。
二、以历史地理条件为核心的空间观念
历史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人物活动都要依托具体的历史地理条件。要建立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及示意图,比如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对地理方位描述、历史事件发生过程的路线方向描述能够理解其含义,比如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1947年解放军转入反攻挺近中原,学生要理解这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从而可以全面评判历史事件的影响。
其次,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具有空间观念的历史问题。比如以全球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教师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国家的扩张与争夺”、历次“侵华战争形势图”等历史地图素材的加工、解读,通过信息技术动态还原历史,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学生便能直观理解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即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自强不息、主动融入的历史。因此,历史地理信息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学生便能三维立体地了解历史,建立历史空间观念。
三、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历史考察与评述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却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差距,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判历史,看待具体的社会现象,才能客观评述历史。在考察和评述历史时,要将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特定的历史时空,增强学习、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比如分析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要指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只是洋务派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企图挽救大清的自救行为,而中国社会在当时并不具备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因此注定了失败,在评判时不能用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来衡量洋务派的保守行为。再如,分析两次国共合作与对峙,要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来看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两党关系的演变,才能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总之,时间与空间是历史的基本要素,在历史学习中,脱离具体的时空学生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迷失方向,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会似是而非。因此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由历史时空所构织的点、线、面,这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础能力和学科特质。
参考文献:
[1] 于建国.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6(41)
[2] 郭正龙,张雪芹.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J].现代交际.2019(01)
[3] 陈飞.考古社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2)
[4] 朱凤龙中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结合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
[5] 林楠.博物馆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02)
[6] 唐世農.中学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实践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14)
作者简介:
杜文丽(1976.8—),女,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宣化人,河北联邦国际学校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历史教育,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作者单位:河北联邦国际学校)
关键词:历史教学;时间意识;时空观念
中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比较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加强,可以结合具体事物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中学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策略,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要引导他们透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差异运用联系、运动、发展的科学观点对历史进行解读和分析。具体要求表现为:掌握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知道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将历史置于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是正确学习历史、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脱离具体的历史时空,便背离了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正确轨道。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本文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阐释历史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实现及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历史时序性为核心的时间观念
历史即人类过往的活动内容及事件,时序性是贯穿历史内容再现的主线,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教学目标及策略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描述历史的时间术语及其适用对象。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体系中,关于时间顺序的表述方式有公元纪年、年号纪年和国号纪年(民国),这几种方式都可以准确记录历史事件,而公元纪年是最常用的时间表述方式。记录较长时期的还会用世纪初、世纪中期、世纪晚期和世纪末期,此外还使用“X+年代”,在表述相对模糊的时间概念时会用到。灵活运用时间术语描述历史,是历史学科综合素质的体现,准确运用时间术语,要根据具体表述的内容综合确定。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归纳总结历史分期。具体操作步骤是以历史时序性为依据,围绕某个主题梳理历史线索,归纳总结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从而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历史分期。近代中国史分期按照救亡图存和民主革命为主题线索(革命史观),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另一种是根据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来做历史分期,将1840-1894年划分为民族危亡的日益加深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时期,1895-1911年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近代化的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9年则是民族独立走向胜利和近代化曲折发展与新生时期。
二、以历史地理条件为核心的空间观念
历史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人物活动都要依托具体的历史地理条件。要建立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及示意图,比如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对地理方位描述、历史事件发生过程的路线方向描述能够理解其含义,比如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1947年解放军转入反攻挺近中原,学生要理解这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从而可以全面评判历史事件的影响。
其次,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具有空间观念的历史问题。比如以全球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教师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国家的扩张与争夺”、历次“侵华战争形势图”等历史地图素材的加工、解读,通过信息技术动态还原历史,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学生便能直观理解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即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自强不息、主动融入的历史。因此,历史地理信息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学生便能三维立体地了解历史,建立历史空间观念。
三、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历史考察与评述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却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差距,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判历史,看待具体的社会现象,才能客观评述历史。在考察和评述历史时,要将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特定的历史时空,增强学习、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比如分析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要指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只是洋务派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企图挽救大清的自救行为,而中国社会在当时并不具备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因此注定了失败,在评判时不能用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来衡量洋务派的保守行为。再如,分析两次国共合作与对峙,要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来看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两党关系的演变,才能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总之,时间与空间是历史的基本要素,在历史学习中,脱离具体的时空学生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迷失方向,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会似是而非。因此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由历史时空所构织的点、线、面,这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础能力和学科特质。
参考文献:
[1] 于建国.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6(41)
[2] 郭正龙,张雪芹.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J].现代交际.2019(01)
[3] 陈飞.考古社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2)
[4] 朱凤龙中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结合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
[5] 林楠.博物馆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02)
[6] 唐世農.中学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实践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14)
作者简介:
杜文丽(1976.8—),女,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宣化人,河北联邦国际学校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历史教育,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作者单位:河北联邦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