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时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经过人们长期研究探索后发现,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进行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一、激发思维的引导式提问
引导式提问,是教师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提出问题,并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纵向延伸,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因此,引导式提问应注重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以便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怎样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要学的新知很好地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转化,从而完善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提问时要控制难度,要保护学生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如在教学小数比大小时,在学生掌握了整数比大小的能力后,笔者让学生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立刻猜出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整数比较大小的影响,还是认为小数位数越多,这个小数就越大,虽然猜想有错误,但是笔者并没有批评,而是表扬学生能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想结果对不对,笔者借此机会说:“这两个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学生开始了新知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深层次问题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启发思维的铺垫性提问
铺垫性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提问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为讲授新知铺平道路。然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上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并且提前设想出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在前后知识的链接处巧妙地设计“铺垫性提问”。
如在“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在讲完“长方形的认识”要进入“平行四边形”时,要使前后知识建立关系,衔接自然,教师可以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和梯形的挂图,提问:(1)长方形有哪些特征?(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3)挂图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3)时,可能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把长方形归属平行四边形,另一种是把长方形排除在平行四边形之外。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把认识统一到第一种答案上来,进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这样,在学习一开始学生就有了鲜明的印象: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有利于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化思维的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也是有效课堂提问方式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它是从对立的角度提出问题,以此来营造矛盾,从而引发思维交锋,这样也就达到了让学生更深刻准确地掌握新知的目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以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呈现出内容相近的知识,如定义、性质和规律等,容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混淆,以至于出现错误的联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除了讲解正面的知识外,还要列举反面的例子,尤其是出现在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让学生在对错的比较中判断正误,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要点、熟练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恰当地借用一些不正确的例子来激发学生重新思考其概念的兴趣。在课堂活动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经过直观感受、对比反思后概括定义,有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具体透彻,需要对照课本研读定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运用概念。
四、活化思维的联想式提问
联想式提问,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提出问题。联想式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养成自由联想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由联想,把新旧知识有条不紊地衔接起来,融会贯通,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若想实施好课堂提问,就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方式,因为课堂提问方式的设计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提问不仅要求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联想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思考、会思考。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和锻炼。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一、激发思维的引导式提问
引导式提问,是教师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提出问题,并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纵向延伸,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因此,引导式提问应注重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以便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怎样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要学的新知很好地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转化,从而完善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提问时要控制难度,要保护学生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如在教学小数比大小时,在学生掌握了整数比大小的能力后,笔者让学生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立刻猜出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整数比较大小的影响,还是认为小数位数越多,这个小数就越大,虽然猜想有错误,但是笔者并没有批评,而是表扬学生能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想结果对不对,笔者借此机会说:“这两个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学生开始了新知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深层次问题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启发思维的铺垫性提问
铺垫性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提问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为讲授新知铺平道路。然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上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并且提前设想出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在前后知识的链接处巧妙地设计“铺垫性提问”。
如在“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在讲完“长方形的认识”要进入“平行四边形”时,要使前后知识建立关系,衔接自然,教师可以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和梯形的挂图,提问:(1)长方形有哪些特征?(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3)挂图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3)时,可能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把长方形归属平行四边形,另一种是把长方形排除在平行四边形之外。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把认识统一到第一种答案上来,进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这样,在学习一开始学生就有了鲜明的印象: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有利于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化思维的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也是有效课堂提问方式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它是从对立的角度提出问题,以此来营造矛盾,从而引发思维交锋,这样也就达到了让学生更深刻准确地掌握新知的目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以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呈现出内容相近的知识,如定义、性质和规律等,容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混淆,以至于出现错误的联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除了讲解正面的知识外,还要列举反面的例子,尤其是出现在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让学生在对错的比较中判断正误,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要点、熟练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恰当地借用一些不正确的例子来激发学生重新思考其概念的兴趣。在课堂活动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经过直观感受、对比反思后概括定义,有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具体透彻,需要对照课本研读定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运用概念。
四、活化思维的联想式提问
联想式提问,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提出问题。联想式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养成自由联想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由联想,把新旧知识有条不紊地衔接起来,融会贯通,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若想实施好课堂提问,就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方式,因为课堂提问方式的设计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提问不仅要求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联想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思考、会思考。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