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器乐演奏的技术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器乐课真正的“活”起来,而不再是一种包袱。
【关键词】:民族器乐教学;审美趣味;创造性思维
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器乐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到底什么是民族器乐教学,民族器乐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并不是人人都清楚,因此成为每个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师需用心探索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民族器乐课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半径,只是教学生学习一些生硬的技术,将技术与艺术割裂开来,把民族器乐教学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其成为学生今后谋生的一种手段,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想谈谈关于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民族器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技巧的层面,不能老是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趣味”才是教学的重点。那到底什么是音乐的审美趣味呢?我们说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1]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
通过多年的教学与艺术实践,笔者发现民族器乐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适合大学生演奏的内容健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结构规整的经典器乐作品。这些作品都为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好这项工作。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在如今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不少器乐教师忽视了音乐欣赏这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简单粗略地给学生讲述:“这首乐曲是优美的、抒情的,或是热情的、奔放的,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沉思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远非如此,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应该是美感,应从听觉入手。老师的粗略讲解使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或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完全不能亲身体验音乐的真实“美”。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的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既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2]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根源是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听觉教育,结果导致了学生审美教育的效果不佳。
因此,在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设置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合理運用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精湛的示范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强大优势,从听觉、视觉方面启发学生细细品位音乐,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扩展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则是后天培养的,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爱好,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认知结构的局限,很多东西都处在一种形成期,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太固定的,爱好的面也相对比较狭窄,有时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因此教师们应该通过民族器乐教学教学活动逐步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过去的民族器乐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当代的作品及中国的民族器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而对于那些传统的、古典的和国外的民族器乐作品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有些排斥。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我们的前辈在历史的长河下孕育出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器乐作品,这些经典的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民族乐器、民族乐曲及著名演奏家,进而了解民族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领域。音乐是最没有国界的,而且也是最容易流通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懂得本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喜欢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逐渐走出国门喜爱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以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既能准确、深刻、细腻地的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又能给人以精神力量,受其鼓舞,使人为之振奋。民族器乐曲除了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砥砺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演奏经典民族器乐曲,启发学生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这种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布局,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的思想内涵。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4]。在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启发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二度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质。
(一)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音乐进行沟通。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更多的时间走到学生中,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主动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寻求艺术诠释的多样性。通过老师提问,学生思考解答这个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的领会、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体验到了友好氛围的美。通过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以及对每个学生的充分肯定,逐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民族器乐的快乐。这种轻松的氛围既抓住了学生的情绪,又培养了学生创造精神。
(二)培养一种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一些大的乐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齐奏、重奏、合奏、组合等多种演奏形式。在这些不同的演奏形式当中,让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感受合作演奏中密切配合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非常高,配合也会非常密切。虽然他们的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学生在排练实践中学会了创造,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一个自由想像的音乐空间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样一首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给演绎音乐作品留有余地,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在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来刺激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像,自由翱翔。教师在一开始欣赏音乐时不要对他们提出具体的问题,不对他们的想像加以限制,让他们通过聆听去感受,去想像,这样学生的想像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创造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在加强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既要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既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放之,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张前,王次召.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关键词】:民族器乐教学;审美趣味;创造性思维
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器乐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到底什么是民族器乐教学,民族器乐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并不是人人都清楚,因此成为每个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师需用心探索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民族器乐课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半径,只是教学生学习一些生硬的技术,将技术与艺术割裂开来,把民族器乐教学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其成为学生今后谋生的一种手段,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想谈谈关于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民族器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技巧的层面,不能老是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趣味”才是教学的重点。那到底什么是音乐的审美趣味呢?我们说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1]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
通过多年的教学与艺术实践,笔者发现民族器乐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适合大学生演奏的内容健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结构规整的经典器乐作品。这些作品都为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好这项工作。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在如今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不少器乐教师忽视了音乐欣赏这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简单粗略地给学生讲述:“这首乐曲是优美的、抒情的,或是热情的、奔放的,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沉思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远非如此,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应该是美感,应从听觉入手。老师的粗略讲解使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或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完全不能亲身体验音乐的真实“美”。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的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既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2]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根源是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听觉教育,结果导致了学生审美教育的效果不佳。
因此,在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设置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合理運用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精湛的示范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强大优势,从听觉、视觉方面启发学生细细品位音乐,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扩展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则是后天培养的,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爱好,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认知结构的局限,很多东西都处在一种形成期,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太固定的,爱好的面也相对比较狭窄,有时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因此教师们应该通过民族器乐教学教学活动逐步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过去的民族器乐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当代的作品及中国的民族器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而对于那些传统的、古典的和国外的民族器乐作品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有些排斥。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我们的前辈在历史的长河下孕育出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器乐作品,这些经典的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民族乐器、民族乐曲及著名演奏家,进而了解民族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领域。音乐是最没有国界的,而且也是最容易流通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懂得本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喜欢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逐渐走出国门喜爱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以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既能准确、深刻、细腻地的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又能给人以精神力量,受其鼓舞,使人为之振奋。民族器乐曲除了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砥砺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演奏经典民族器乐曲,启发学生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这种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布局,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的思想内涵。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4]。在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启发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二度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质。
(一)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音乐进行沟通。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更多的时间走到学生中,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主动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寻求艺术诠释的多样性。通过老师提问,学生思考解答这个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的领会、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体验到了友好氛围的美。通过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以及对每个学生的充分肯定,逐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民族器乐的快乐。这种轻松的氛围既抓住了学生的情绪,又培养了学生创造精神。
(二)培养一种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一些大的乐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齐奏、重奏、合奏、组合等多种演奏形式。在这些不同的演奏形式当中,让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感受合作演奏中密切配合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非常高,配合也会非常密切。虽然他们的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学生在排练实践中学会了创造,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一个自由想像的音乐空间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样一首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给演绎音乐作品留有余地,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在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来刺激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像,自由翱翔。教师在一开始欣赏音乐时不要对他们提出具体的问题,不对他们的想像加以限制,让他们通过聆听去感受,去想像,这样学生的想像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创造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在加强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既要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既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放之,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张前,王次召.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