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的政治文化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诉求,社会和谐离不开和谐的政治文化,因此在当今我们整个社会求和谐,建和谐,促和谐的大背景下。建设一个以主流政治文化为导向,公民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治文化;传统文化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以来,和谐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从政治学的视域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而以参与型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则是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重要支撑,因而在当今中国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的政治文化。
一、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诉求——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我们知道“一定社会的文化(当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中国政治文化是影响中国国民对生活、人际信任、团结宽容、政治满足和社会秩序的认识和追求的价值观念取向,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通过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影响着社会宏观结构的内在和谐与协调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思想文化上作出相应的转变。尤其在中国这个受2000多年封建专制政治文化影响深重的国度,构建一个与之相促进,相互动的和谐的政治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文化和谐首先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政治意识的普遍确立、政治经济的现代化相适应地要求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主导政治文化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变。其次不同层面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谐。政治文化领域具有的包容精神和氛围,主导政治文化和亚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之间广泛的开展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只有在和谐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的政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然而,在现实政治文化中,还存在着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宜的现象,表现在:
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消灭,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今天的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皇权、宗法、人治等观念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等复杂的政治意识,致使民众对政治权力不同程度的依附性、顺从性,从而极大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模式。
西方政治文化倡导政治多元化,主张实行多党制和分权制,虽其中确包含着法治、民主、自由等政治文明成果,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吸收。但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批判精神,往往容易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行为,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有损与我国主导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必定产生不良影响。
2 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广大的普通民众整日奔波于生活的劳碌,少有参与民主政治的精力、时间和热情,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政治参与方面宁愿被动接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而不是积极的去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受教育水平及文化素质相当较低,未形成自觉的公民意识,认为参与与否结果一样,久而久之,对政治生活失去信心。
3 政治关系紧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显,如就业矛盾、收入差距等,究其原因就是群众正当利益没有得到保护与满足,利益分配不公。再者由于民主政治发展不完善,一些民主制度不健全,政务不公开,“暗箱”操作,难以取信于民,部分领导干部搞官僚作风,以权谋私,恶化了干群关系,百姓由此积怨颇深,甚至以一些对抗性方式表达不满,这些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都是相悖的,不可轻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对中国政治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建设和谐现代化的政治文化,使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文化是一个首要的根本任务,只有构建和谐正确的政治文化,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方向,对文化建设的其它方面起引领作用。
1 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宴的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政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邓小平也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以问题的关键。当前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方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活前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政治文化的传播迫切需要在运用先进科技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社会文化场所和公众传播媒介等方面的物质设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使社会生产、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全面变化,使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关系和政治意识朝着有利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更新准备充分的综合性基础。
2 加强政治教育,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方向
政治教育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使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或改变某种政治心理、政治倾向、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意识,并规范和增强人们的政治行为能力的过程。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起着保证精神动力、规范和人才培养作用。加强政治教育要在全社会创新政治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政治教育的价值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创造一种发展性和可接受性的教育氛围,增强政治教育与时代前沿对话的意识和能力,与接受教育主体的实际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创建一种亲和力、感染力和教育力强的教育环境。
3 坚持培育主流政治文化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在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舒缓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这种主导政治价值就是特定时空下政治文化中的主流理念即主流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主流的政治文化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中国培育主流政治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协调发展。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应是一种法治型的政治文化,必须要体现与人文精神和人类终极关怀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蕴涵其中。
但由于和谐社会是一个承认差异和多元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文化必然上一个在主流政治意识基础上,以共和、平等、包容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化,在维护主流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影响支流,整合各种力量,发挥各自积极因素,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构建参与型的公民文化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培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势在必行。参与行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成员对整体的制度,对政治制度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均表现出明确的取向。同时个体在政治体制中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个人对这种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法治型的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公民自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现阶段仍制约着我国民主政治的运行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公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表达和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是和谐社会赖以成长的基础。而公民文化的培育、形成则是促进公民有效政治参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本文化基础,它是一种以参与型为主导的混合型文化。在我国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应该逐渐培养自己自主参与的意识,这就要求使平时一般不关心或不太关心政治的公民,成为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通过自身的政治参与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由此形成一种人人自主参与的文化氛围,从而保证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保证社会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不同群众利益,保证政治文化协调。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治文化;传统文化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以来,和谐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从政治学的视域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而以参与型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则是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重要支撑,因而在当今中国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的政治文化。
一、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诉求——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我们知道“一定社会的文化(当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中国政治文化是影响中国国民对生活、人际信任、团结宽容、政治满足和社会秩序的认识和追求的价值观念取向,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通过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影响着社会宏观结构的内在和谐与协调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思想文化上作出相应的转变。尤其在中国这个受2000多年封建专制政治文化影响深重的国度,构建一个与之相促进,相互动的和谐的政治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文化和谐首先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政治意识的普遍确立、政治经济的现代化相适应地要求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主导政治文化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变。其次不同层面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谐。政治文化领域具有的包容精神和氛围,主导政治文化和亚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之间广泛的开展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只有在和谐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的政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然而,在现实政治文化中,还存在着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宜的现象,表现在:
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消灭,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今天的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皇权、宗法、人治等观念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等复杂的政治意识,致使民众对政治权力不同程度的依附性、顺从性,从而极大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模式。
西方政治文化倡导政治多元化,主张实行多党制和分权制,虽其中确包含着法治、民主、自由等政治文明成果,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吸收。但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批判精神,往往容易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行为,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有损与我国主导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必定产生不良影响。
2 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广大的普通民众整日奔波于生活的劳碌,少有参与民主政治的精力、时间和热情,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政治参与方面宁愿被动接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而不是积极的去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受教育水平及文化素质相当较低,未形成自觉的公民意识,认为参与与否结果一样,久而久之,对政治生活失去信心。
3 政治关系紧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显,如就业矛盾、收入差距等,究其原因就是群众正当利益没有得到保护与满足,利益分配不公。再者由于民主政治发展不完善,一些民主制度不健全,政务不公开,“暗箱”操作,难以取信于民,部分领导干部搞官僚作风,以权谋私,恶化了干群关系,百姓由此积怨颇深,甚至以一些对抗性方式表达不满,这些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都是相悖的,不可轻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对中国政治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建设和谐现代化的政治文化,使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文化是一个首要的根本任务,只有构建和谐正确的政治文化,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方向,对文化建设的其它方面起引领作用。
1 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宴的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政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邓小平也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以问题的关键。当前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方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活前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政治文化的传播迫切需要在运用先进科技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社会文化场所和公众传播媒介等方面的物质设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使社会生产、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全面变化,使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关系和政治意识朝着有利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更新准备充分的综合性基础。
2 加强政治教育,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方向
政治教育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使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或改变某种政治心理、政治倾向、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意识,并规范和增强人们的政治行为能力的过程。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起着保证精神动力、规范和人才培养作用。加强政治教育要在全社会创新政治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政治教育的价值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创造一种发展性和可接受性的教育氛围,增强政治教育与时代前沿对话的意识和能力,与接受教育主体的实际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创建一种亲和力、感染力和教育力强的教育环境。
3 坚持培育主流政治文化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在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舒缓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这种主导政治价值就是特定时空下政治文化中的主流理念即主流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主流的政治文化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中国培育主流政治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协调发展。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应是一种法治型的政治文化,必须要体现与人文精神和人类终极关怀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要求,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蕴涵其中。
但由于和谐社会是一个承认差异和多元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文化必然上一个在主流政治意识基础上,以共和、平等、包容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化,在维护主流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影响支流,整合各种力量,发挥各自积极因素,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构建参与型的公民文化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培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势在必行。参与行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成员对整体的制度,对政治制度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均表现出明确的取向。同时个体在政治体制中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个人对这种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法治型的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公民自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现阶段仍制约着我国民主政治的运行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公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表达和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是和谐社会赖以成长的基础。而公民文化的培育、形成则是促进公民有效政治参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本文化基础,它是一种以参与型为主导的混合型文化。在我国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应该逐渐培养自己自主参与的意识,这就要求使平时一般不关心或不太关心政治的公民,成为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通过自身的政治参与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由此形成一种人人自主参与的文化氛围,从而保证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保证社会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不同群众利益,保证政治文化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