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培智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实现培智学校培养目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可以得到明显的矫正和补偿。怎样才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呢?
关键词:培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培养
G764
培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的残而不废之人。法国特殊教育学家谢根指出:“好的习惯能拯救智力落后儿童,坏的习惯会毁灭他们。”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不仅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可以得到明显的矫正和补偿,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他们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实现培智学校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才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呢?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尝试与模式。
一、建章立制,让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
对培智生进行哪些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怎样培养培智生的良好习惯?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学校从培智生实际情况出发,自编自制专用教材——《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它包括了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安全教育五个方面,它从培智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图片、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在游乐中对培智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检查制度。使教师们教有可依,学有可循,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加全面、具体、规范,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二、教师先行,让习惯养成教育更形象化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先行。有了校本教材老师们不能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教师们不仅要读懂教材、理解教材,更要率先实施教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就要遵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偶像”。教师是具体行为的形象体现,注重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监督,而且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的一致性、长期性。所以我校的养成教育,先从老师习惯养成开始,纠正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见到地上的垃圾,老师要及时捡起来;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学生,老师都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看到了,听到了自然会模仿。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习惯。
三、通力合作,让习惯养成教育系统化
智障学生不仅智力低下,往往还伴有其他各种不同缺陷。因此需要实行“一生一案”制,系统地规划每个学生的培养内容和流程。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任课老师定期或不定期集中在一起通过讨论、交流为每个学生制定养成教育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每位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培养目标,也要了解近阶段其他科目训练情况,思考该如何和其他科目衔接,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
四、有效实施,让习惯养成教育有针对性
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求老师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训练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抹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不是让学生成为习惯的奴隶。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把握,特别是这样的特殊孩子,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我们更不能一刀切。我们不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对立起來,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生活的“机器人”。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培智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1.老师要深入了解每个类型的孩子的特点,找到突破口。
2.学校带领老师积极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3.要求老师从小事抓起,重在苗头,把握第一次。
4.实行包干制,责任到人。
五、“三位一体”,让习惯养成教育整合化
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孤立的、低效的,还随时会功亏一篑。所以我们要把家庭、学校、社会力量进行整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这是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保障,也是必由之路。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巩固和完善学校教育,避免了“5+2=0”的现象。弱智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要么溺爱,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要么对孩子失去信心,不管不问,使孩子也缺乏自信心,养成懒惰,不讲卫生的习惯。这样做都会使他们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因此学校要与父母互相配合,做到家校步调一致、共同协调配合、共同指导。同时社区生活是学校生活化教育学习和锻炼的场所。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
1.召开家长会,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老师把学校的养成教育训练计划同家庭的常规训练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和习惯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
2.教师定期家访,教师定期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家长能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也能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3.举办家长课堂,鉴于对培智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多数家长不真正了解的孩子心理特征,学校定期分批举办家长课堂,让家长学习先进的特教育人经验,不断总结自己,改善方法,为培智孩子成长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
4.学校与社区融合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培智生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以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也离不开社会。我们的养成教育与社区生活相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与社会的交流沟通的技能。
“三位一体”教育机制,把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养成教育的时效,加快了培智生的融入社会的步伐。
六、结束语:
总之,鉴于培智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培养智障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点滴,从细微之处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训练,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缺陷得以补偿,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人。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北京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孙晓云《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M] 新世纪出版社 2004年7月
[3]刘全礼《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天津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
关键词:培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培养
G764
培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的残而不废之人。法国特殊教育学家谢根指出:“好的习惯能拯救智力落后儿童,坏的习惯会毁灭他们。”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不仅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可以得到明显的矫正和补偿,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他们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实现培智学校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才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呢?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尝试与模式。
一、建章立制,让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
对培智生进行哪些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怎样培养培智生的良好习惯?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学校从培智生实际情况出发,自编自制专用教材——《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它包括了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安全教育五个方面,它从培智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图片、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在游乐中对培智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检查制度。使教师们教有可依,学有可循,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加全面、具体、规范,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二、教师先行,让习惯养成教育更形象化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先行。有了校本教材老师们不能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教师们不仅要读懂教材、理解教材,更要率先实施教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就要遵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偶像”。教师是具体行为的形象体现,注重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监督,而且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的一致性、长期性。所以我校的养成教育,先从老师习惯养成开始,纠正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见到地上的垃圾,老师要及时捡起来;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学生,老师都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看到了,听到了自然会模仿。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习惯。
三、通力合作,让习惯养成教育系统化
智障学生不仅智力低下,往往还伴有其他各种不同缺陷。因此需要实行“一生一案”制,系统地规划每个学生的培养内容和流程。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任课老师定期或不定期集中在一起通过讨论、交流为每个学生制定养成教育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每位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培养目标,也要了解近阶段其他科目训练情况,思考该如何和其他科目衔接,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
四、有效实施,让习惯养成教育有针对性
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求老师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训练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抹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不是让学生成为习惯的奴隶。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把握,特别是这样的特殊孩子,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我们更不能一刀切。我们不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对立起來,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生活的“机器人”。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培智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1.老师要深入了解每个类型的孩子的特点,找到突破口。
2.学校带领老师积极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3.要求老师从小事抓起,重在苗头,把握第一次。
4.实行包干制,责任到人。
五、“三位一体”,让习惯养成教育整合化
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孤立的、低效的,还随时会功亏一篑。所以我们要把家庭、学校、社会力量进行整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这是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保障,也是必由之路。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巩固和完善学校教育,避免了“5+2=0”的现象。弱智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要么溺爱,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要么对孩子失去信心,不管不问,使孩子也缺乏自信心,养成懒惰,不讲卫生的习惯。这样做都会使他们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因此学校要与父母互相配合,做到家校步调一致、共同协调配合、共同指导。同时社区生活是学校生活化教育学习和锻炼的场所。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
1.召开家长会,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老师把学校的养成教育训练计划同家庭的常规训练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和习惯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
2.教师定期家访,教师定期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家长能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也能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3.举办家长课堂,鉴于对培智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多数家长不真正了解的孩子心理特征,学校定期分批举办家长课堂,让家长学习先进的特教育人经验,不断总结自己,改善方法,为培智孩子成长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
4.学校与社区融合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培智生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以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也离不开社会。我们的养成教育与社区生活相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与社会的交流沟通的技能。
“三位一体”教育机制,把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养成教育的时效,加快了培智生的融入社会的步伐。
六、结束语:
总之,鉴于培智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培养智障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点滴,从细微之处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训练,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缺陷得以补偿,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人。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北京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孙晓云《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M] 新世纪出版社 2004年7月
[3]刘全礼《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天津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