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外语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该语言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便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语言,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学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手便能爬起来再战。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章语)这个定义突出了语言的根本特征——符号性,并包了语言的主要功能,即(1)人与人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中介;(2)人认知世界和描写世界的工具;(3)文化信息的承载。语言的前两项功能的积淀依赖于第三项功能,即通过书面语言,将任何时候的语言交际或思维保存于后世,供世人学习、研究和借鉴。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Goodenough),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当然包含于社会习得的知识。可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思想又常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其它语言结构里。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如英语里statesman和politician,两词字面意义指“政治家”,但后者往往用其贬义指政客。词汇里还有一部分特殊的成员,如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篇章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如:
(1)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照字面译应是:及时一针,省却九针。
(2)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 i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口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四、外语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承载文化和观念的交际工具。”(刘永红2001: 108)文化具有鲜明个性,因此不同文化自然体现出差异。
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知识获得、言语技能发展、语言的社会使用都是在文化交融、文化渗透、文化冲突中进行的。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得到重视,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长期的任务。“文化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被提高到同语言教学同等的高度上来了……”(司联合2001: 101)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是外语素质教育的任务。这种任务主要在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跨文化理解。其内容为:(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各文化并无优劣之分,进行双语文化对比可达到文化互补;(2)通过跨文化比较,可以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3)通过词语学习,可以加深文化认同;(4)通过文化分析,可以增强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5)通过语篇阅读,了解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及其走向。
可以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的角度看文化融入,也可以从词汇文化和话语文化出发简析文化的融合性。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在词汇中留下踪迹。例如,Black Death是由黑鼠(black rat)携带而由跳蚤(fleas)传播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席卷十四、五世纪的欧洲,7次袭击伦敦,使英格兰人口减半。Town在古英语中本是“圈地”的意思,变成现在的意义凸显出近代城市是从中古封建主圈占土地而建立居民点发展起来的。Harvest本有“秋天”和“收获”两个意义,因为有了借词autumn才失去“秋天”一义。
引导学生认知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强化目的语词汇的文化概念是词汇教学的基础,而进行英汉词汇的文化对比对学习英语具有深远意义。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提高英汉双语文化的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比如,应该使学生了解英语worker,farmer与汉语“工人”、“农民”之间的文化涵义;“精神文明”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对西方人来说,着眼点是宗教信仰。
话语是个体的语言(individual utterance),个体语言必然反映个体的文化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人的话语中必然存在文化沟(culture gaps)可能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这种“语言个性的研究体现了近几十年来语义研究转向文化知识研究过渡的过程”(王文忠2001: 73 )。
五、结束语
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来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語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外语学刊,2002 (1 ).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学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手便能爬起来再战。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章语)这个定义突出了语言的根本特征——符号性,并包了语言的主要功能,即(1)人与人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中介;(2)人认知世界和描写世界的工具;(3)文化信息的承载。语言的前两项功能的积淀依赖于第三项功能,即通过书面语言,将任何时候的语言交际或思维保存于后世,供世人学习、研究和借鉴。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Goodenough),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当然包含于社会习得的知识。可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思想又常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其它语言结构里。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如英语里statesman和politician,两词字面意义指“政治家”,但后者往往用其贬义指政客。词汇里还有一部分特殊的成员,如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篇章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如:
(1)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照字面译应是:及时一针,省却九针。
(2)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 i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口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四、外语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承载文化和观念的交际工具。”(刘永红2001: 108)文化具有鲜明个性,因此不同文化自然体现出差异。
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知识获得、言语技能发展、语言的社会使用都是在文化交融、文化渗透、文化冲突中进行的。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得到重视,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长期的任务。“文化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被提高到同语言教学同等的高度上来了……”(司联合2001: 101)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是外语素质教育的任务。这种任务主要在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跨文化理解。其内容为:(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各文化并无优劣之分,进行双语文化对比可达到文化互补;(2)通过跨文化比较,可以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3)通过词语学习,可以加深文化认同;(4)通过文化分析,可以增强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5)通过语篇阅读,了解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及其走向。
可以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的角度看文化融入,也可以从词汇文化和话语文化出发简析文化的融合性。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在词汇中留下踪迹。例如,Black Death是由黑鼠(black rat)携带而由跳蚤(fleas)传播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席卷十四、五世纪的欧洲,7次袭击伦敦,使英格兰人口减半。Town在古英语中本是“圈地”的意思,变成现在的意义凸显出近代城市是从中古封建主圈占土地而建立居民点发展起来的。Harvest本有“秋天”和“收获”两个意义,因为有了借词autumn才失去“秋天”一义。
引导学生认知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强化目的语词汇的文化概念是词汇教学的基础,而进行英汉词汇的文化对比对学习英语具有深远意义。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提高英汉双语文化的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比如,应该使学生了解英语worker,farmer与汉语“工人”、“农民”之间的文化涵义;“精神文明”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对西方人来说,着眼点是宗教信仰。
话语是个体的语言(individual utterance),个体语言必然反映个体的文化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人的话语中必然存在文化沟(culture gaps)可能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这种“语言个性的研究体现了近几十年来语义研究转向文化知识研究过渡的过程”(王文忠2001: 73 )。
五、结束语
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来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語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外语学刊,2002 (1 ).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