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媒体提供了个人自说自话的媒介,私摄影创造了个人自说自话的视觉表现形式。那么自媒体加私摄影是不是很容易就等于摄影的自说自话?
六月去了肯尼亚,参与一项给当地一所大学建立媒体实验中心做咨询的工作。当地大学提交了一份初步设想提纲,其中列出建立一个无线电广播台的建议。我当时询问他们,在现代网络广播已经极为普及的前提下,是否还真的想花一大笔钱建一个无线电广播信号发射中心。依据在美国的经验,校园无线电广播虽然仍在运行,但是维护和更新经费已经大大缩水。况且现在的电台广播都已在网上同步播出,覆盖面远远超越校园电台的覆盖范围,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理由在昂贵的发射设施方面不断追加投资呢。
两个礼拜后去坦桑尼亚,也是去访问当地的一所大学。学校传媒系特地带我参观了他们的电台制作设施和一个大功率的发射装置。我问他们电台的覆盖范围有多大,他们说大概方圆八十公里。对于一个学校电台来说,这个覆盖范围已经相当大了。他们告诉我,因为很多人都不具备上网的条件,所以电台广播是当地实时信息转播的最佳方式。
一个礼拜后在比利时的一个国际新闻教育年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社交媒体和全方位媒体,当然电台在这个全方位媒体的定义域内几乎没有一席之地。我在想,坐在地球的北半部讨论新媒体挑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在想地球南半部的同行们注重的却是无线电广播和报纸杂志。
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地球是圆的,以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平面上。我们很多自以为是的交流,或许只是一种基于自我经验和见解的自说自话。
气”的问题。对啊,接地气是不是就是避免那种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或者知道自己的自说自话是有听众基础的公共对话或表白。
当摄影师把镜头转向了自我,强调再现自我的情感体验,摄影在形式上便跨进了私密化。而在摄影的数字化遇到传播的网络化,这种私密化便有可能变得公众化。如果前面的私密化是一种自我感受的自言自语,那后一种私密性的公众化便是自说自话的公共推广。私密性的摄影或者说私摄影是否有公共分享的价值,就好像个人的自说自话,是否与希望倾听者处于一个分享的兴趣和价值平台,也就是有十月在吉隆坡、北京和上海参加了几个和摄影有关的交流活动,现在想想好像自己也有很多的自说自话。
在吉隆坡的一个交流中,一位摄影人展示了一些自己拍摄的美瞳假睫毛小清新美照。
问到我的意见时,我自然脱口而出的即是我关注领域的批评性评价。我并没有从拍摄上去评判技巧性的好坏,却拎出一些视觉文化批评上的观点和见解。当我听到底下听众问我什么叫“批评”,我停顿了,于是自问,他们期待的是技术和技巧上的改进,我却在挑剔表现意义上的政治文化含义。我好像是在和他们不同的语境下自说自话。
北京的那个有关中国摄影问题和现状的讨论会,虽然触及了一些重要的话题,但是每个讲评人的观点似乎都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兜兜转转,当然也包括我。
在上海的交流中,有学生问到一个如何在高等学府学习摄影之后回到现实社会中“接地没有共同的地气。
当今的媒体技术提供了每个人自说自话权利的保证和分享平台,但不顾分享平台的集体经验而把个人的自说自话推广为一种公共话语,或者一种“ 新锐” 风格,那就有点踩不上地气了。
今年走了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活动,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一些自说自话变为公共的话语,说出的话覆水难收,是对是错只能让听者或者读者来评断了。
来年,我还会自说自话,但会尽可能地多接地气。
六月去了肯尼亚,参与一项给当地一所大学建立媒体实验中心做咨询的工作。当地大学提交了一份初步设想提纲,其中列出建立一个无线电广播台的建议。我当时询问他们,在现代网络广播已经极为普及的前提下,是否还真的想花一大笔钱建一个无线电广播信号发射中心。依据在美国的经验,校园无线电广播虽然仍在运行,但是维护和更新经费已经大大缩水。况且现在的电台广播都已在网上同步播出,覆盖面远远超越校园电台的覆盖范围,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理由在昂贵的发射设施方面不断追加投资呢。
两个礼拜后去坦桑尼亚,也是去访问当地的一所大学。学校传媒系特地带我参观了他们的电台制作设施和一个大功率的发射装置。我问他们电台的覆盖范围有多大,他们说大概方圆八十公里。对于一个学校电台来说,这个覆盖范围已经相当大了。他们告诉我,因为很多人都不具备上网的条件,所以电台广播是当地实时信息转播的最佳方式。
一个礼拜后在比利时的一个国际新闻教育年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社交媒体和全方位媒体,当然电台在这个全方位媒体的定义域内几乎没有一席之地。我在想,坐在地球的北半部讨论新媒体挑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在想地球南半部的同行们注重的却是无线电广播和报纸杂志。
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地球是圆的,以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平面上。我们很多自以为是的交流,或许只是一种基于自我经验和见解的自说自话。
气”的问题。对啊,接地气是不是就是避免那种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或者知道自己的自说自话是有听众基础的公共对话或表白。
当摄影师把镜头转向了自我,强调再现自我的情感体验,摄影在形式上便跨进了私密化。而在摄影的数字化遇到传播的网络化,这种私密化便有可能变得公众化。如果前面的私密化是一种自我感受的自言自语,那后一种私密性的公众化便是自说自话的公共推广。私密性的摄影或者说私摄影是否有公共分享的价值,就好像个人的自说自话,是否与希望倾听者处于一个分享的兴趣和价值平台,也就是有十月在吉隆坡、北京和上海参加了几个和摄影有关的交流活动,现在想想好像自己也有很多的自说自话。
在吉隆坡的一个交流中,一位摄影人展示了一些自己拍摄的美瞳假睫毛小清新美照。
问到我的意见时,我自然脱口而出的即是我关注领域的批评性评价。我并没有从拍摄上去评判技巧性的好坏,却拎出一些视觉文化批评上的观点和见解。当我听到底下听众问我什么叫“批评”,我停顿了,于是自问,他们期待的是技术和技巧上的改进,我却在挑剔表现意义上的政治文化含义。我好像是在和他们不同的语境下自说自话。
北京的那个有关中国摄影问题和现状的讨论会,虽然触及了一些重要的话题,但是每个讲评人的观点似乎都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兜兜转转,当然也包括我。
在上海的交流中,有学生问到一个如何在高等学府学习摄影之后回到现实社会中“接地没有共同的地气。
当今的媒体技术提供了每个人自说自话权利的保证和分享平台,但不顾分享平台的集体经验而把个人的自说自话推广为一种公共话语,或者一种“ 新锐” 风格,那就有点踩不上地气了。
今年走了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活动,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一些自说自话变为公共的话语,说出的话覆水难收,是对是错只能让听者或者读者来评断了。
来年,我还会自说自话,但会尽可能地多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