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辉虽然学历不高,但喜爱读书的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为此他开办了“打工者书屋”。书屋不仅为打工者提供租书服务,还提供免费劳务中介服务,12年来,数万打工者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如今,“打工者书屋”已经成为马辉和众多打工者最亲切的“家”。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有两句话非常耐人寻味,第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说“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了)”;另外一句话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说“(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和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这两句话用在一个人的身上非常合适,他的名字叫马辉。在位于乌市河南东路北二巷93号的“打工者书屋”,书屋的创办者马辉用执着和真诚演绎着现代版的《陋室铭》。
走进书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里阴暗潮湿,2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被隔成里外两大间,外屋不仅用来摆放书架,还是一间超市,主要销售手机、电话卡、存储卡、U盘,还有食品、饮料等小百货;而里屋是面积为80平方米的阅览室。据马辉说,去年11月2日,自治区团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副书记袁民专程来到书屋,看望他和书屋里的外地务工青年,阅览室的长桌就是团委领导送给书屋的。
从2000年至今,马辉经营“打工者书屋”已经有12个年头了。12年间,除了给打工者提供图书阅览、租书服务,他还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牵线搭桥。记者发现,在书屋柜台上摆放着几本笔记本,翻开一看,原来是“招工记录本”,求职的可以在里面登记姓名、电话、特长或者求职岗位,招工的可以留下要求、岗位、薪酬和电话。12年来,数万老乡朋友通过这本小小的“招工记录本”找到了工作,这是马辉最觉得骄傲的一件事。
2012年5月14日,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工致敬典礼大会上,马辉获得了“‘中国制造·制造中国’——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奖杯,马辉的事迹也被载入了《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一书。面对荣耀,马辉说:“我经常反复告诉自己: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为了尊严开了“打工者书屋”
马辉今年31岁,他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一个农村,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马辉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辍学了。1999年的一天,18岁的马辉在电视上看了鼓励青年人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片子后,他决定到新疆去闯一闯,于是他踏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
刚踏上乌鲁木齐这片陌生的土地,马辉既兴奋,又茫然。毕竟自己学历不高,年龄尚小,又没有一技之长。如何才能解决生存问题呢?马辉说:“要生存,工作就不能挑三拣四的,所以我跟着老乡在工地上当起了泥水工,干一天能拿到70块钱。”
工作虽然艰苦,但马辉对“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句话从来都深信不疑,所以收工以后,马辉喜欢到书店里去看看书,爱看书其实也是马辉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在书店里,那些励志方面的书籍常常让他爱不释手。马辉很爱惜书,所以每次去书店之前总会把手洗得干干净净,尽管如此,由于双手长期在水泥、石灰、沙土中浸泡,手上的污垢已经渗入皮肤,怎么也洗不干净。有次在书店里,马辉看完一本书,然后把书归回原位,跟在他身后的店员把他摸过的书反复用布擦拭,时间久了,店员有点不耐烦地对马辉说:“你到底买不买?不买不要弄脏了书。”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马辉的心。“我回来后想了很久,终于决定自己开一间书屋,让那些像我这样的打工仔,能有个地方看看书。”
有了开书屋的想法以后,马辉凑了几百元钱,从地摊上收了几百本旧书,跑遍了乌市大小的废品收购站,淘来了更多便宜的书。别人收书都是论公斤,而马辉收书是论本,他收一本书常常开价两元、三元,收一本杂志5角,所以别人都乐意把旧书、旧杂志卖给他。在朋友的眼中,马辉是个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小气”的人。有时候,从六道湾到天津路来收书,为了省下一块钱的车钱,马辉常常要走上40分钟的路程。2000年,马辉在六道湾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打工者书屋”。马辉说:“一本书租一天一块,一个月两块,一年是3块,到现在价格都没有变过。当时来书屋看书、租书的人很多,但是收益并不理想,为了维持书屋的运营,我常常白天在工地上接活,晚上收工后开书屋并靠在书屋卖些小百货挣的钱贴补书屋的开支。”
随着收的书越来越多,8平方米的书屋面积显然不够用了。为此,书屋在随后的12年间搬了5次家,最近1次是在2010年,书屋搬到了河南东路现在的位置,书屋的面积也从最初的8平方米变成了现在的200多平方米。马辉说:“在书屋附近居住着大约2000多名外来打工者,书屋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学到知识和技能。”
马辉在母亲眼中“太傻”
在熟人眼中,马辉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大好人”。在他曾经帮助过的人中,有一个女孩名叫李瑞,是一名某高校的大一学生。记者在“打工者书屋”采访期间,曾见过她,当时她正在整理书架上散乱的书籍,记者以为她是书屋的工作人员,后来在马辉的口中,才知道原来李瑞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
2007年的一天,一位女孩来到书屋,她看上去好像受了委屈似的,神情黯然,独自在书屋里看书,很久都不愿离去。马辉于是跟她攀谈起来,女孩说她叫李瑞,因为当天跟父母吵架,就从家里跑了出来,没有别的地方去,她只好来到书屋。马辉耐心地开导她,对她说:“父母把你养这么大,说你两句你就翻脸赌气,实在不应该。”李瑞被他说服了,回到家里,向父母认了错。从那以后,李瑞经常来书屋看书。如今,李瑞已经是一名大一学生了,放了暑假以后,她几乎天天来到书屋,帮着马辉打扫书屋的卫生和整理书籍。
马辉的母亲蔡秀英今年56岁,最让她牵肠挂肚的是马辉的终身大事。于是,2009年,她从河南来到乌鲁木齐,一边帮着马辉打理书屋的生意,一边敦促他早点找个女朋友,遂了自己的心愿。马辉说,他曾经谈过一个女朋友,女方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女方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放弃书屋的生意,转而把生意投向修电器、手机这些比较赚钱的行当上去,马辉却没有听从,固执地坚持把书屋开下去。于是,已经交往了3年的女朋友只好含泪与他分手。
马辉说开书屋曾经是他的梦想,如今梦想已经实现了,他不想轻易放弃,即使守着清贫。
“自己都过得那个样子,还要管别人。”蔡秀英把一张某快递公司招工的广告摆在记者面前,“你看,人家招工,他也帮,有人找工作,他也帮,而且都是分文不收。这个不说,马辉干点啥,一个月挣不上个万把块钱?就偏偏盯着这个赔钱的书屋,女朋友也嫌他穷,跟她吹了。30好几的人了,现在连个女朋友都没有,我怎么会生这么一个‘傻儿子’,如果我再有个儿子,我根本不想管他......”蔡秀英常常在跟一些打工者聊天的时候这样抱怨马辉。但马辉知道,母亲是个口硬心软的人。
“困难再大,也只是暂时的”
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更让蔡秀英觉得自己的儿子——马辉已经“傻”得无可救药了。原来,马辉的一位朋友委托他帮忙招300名清洁工,马辉很快就利用自己的人脉把人招齐了。而朋友也向马辉提出了一个请求,委托他担任这批清洁工的代理人,负责管理他们,并答应将来会支付给马辉一笔管理费,马辉爽快地答应了。但是令马辉始料未及的是,这批清洁工上岗以后,由于工作时间长,很多人吃不消,于是纷纷辞职,最后剩下的寥寥无几。而这批清洁工上岗后的吃、住等费用加起来,马辉已经垫付了近两万元,这笔钱至今都没有从朋友那里要回来,马辉为此十分愤慨和苦恼。
“今年6月1日,书屋的房租就已经到期了,我细算了一下,房租、水电等费用加起来,一年就需要4.3万,我现在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马辉说。百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想出了向别人借钱的主意。记者发现在书屋的醒目位置,张贴着一张红底黑字的海报,上面写着“......现在打工者书屋遭(遇)困难,紧急求助,‘以诚信做抵押’,希望大家能借我一点钱,哪怕一元都行!本人深表谢意。”在离海报不远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个捐款箱,捐款底下压着一张捐款名单,名单上最多的捐了2000元,最少的捐了一元。记者细算了一下,捐款金额加起来不足3000元。“北京一位叫田维苹的网友在网上看见我发的求助帖子以后,给我汇了2000元。从2000年书屋开起来至今,我曾经帮助过数万人,我相信他们会帮助我度过难关的,只是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我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马辉说,“打工者书屋”12年来坚持屹立不倒,眼前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他一定会克服困难,把“打工者书屋”办下去,因为书屋已经是他和很多打工者离不开的“家”了。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有两句话非常耐人寻味,第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说“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了)”;另外一句话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说“(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和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这两句话用在一个人的身上非常合适,他的名字叫马辉。在位于乌市河南东路北二巷93号的“打工者书屋”,书屋的创办者马辉用执着和真诚演绎着现代版的《陋室铭》。
走进书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里阴暗潮湿,2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被隔成里外两大间,外屋不仅用来摆放书架,还是一间超市,主要销售手机、电话卡、存储卡、U盘,还有食品、饮料等小百货;而里屋是面积为80平方米的阅览室。据马辉说,去年11月2日,自治区团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副书记袁民专程来到书屋,看望他和书屋里的外地务工青年,阅览室的长桌就是团委领导送给书屋的。
从2000年至今,马辉经营“打工者书屋”已经有12个年头了。12年间,除了给打工者提供图书阅览、租书服务,他还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牵线搭桥。记者发现,在书屋柜台上摆放着几本笔记本,翻开一看,原来是“招工记录本”,求职的可以在里面登记姓名、电话、特长或者求职岗位,招工的可以留下要求、岗位、薪酬和电话。12年来,数万老乡朋友通过这本小小的“招工记录本”找到了工作,这是马辉最觉得骄傲的一件事。
2012年5月14日,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工致敬典礼大会上,马辉获得了“‘中国制造·制造中国’——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奖杯,马辉的事迹也被载入了《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一书。面对荣耀,马辉说:“我经常反复告诉自己: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为了尊严开了“打工者书屋”
马辉今年31岁,他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一个农村,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马辉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辍学了。1999年的一天,18岁的马辉在电视上看了鼓励青年人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片子后,他决定到新疆去闯一闯,于是他踏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
刚踏上乌鲁木齐这片陌生的土地,马辉既兴奋,又茫然。毕竟自己学历不高,年龄尚小,又没有一技之长。如何才能解决生存问题呢?马辉说:“要生存,工作就不能挑三拣四的,所以我跟着老乡在工地上当起了泥水工,干一天能拿到70块钱。”
工作虽然艰苦,但马辉对“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句话从来都深信不疑,所以收工以后,马辉喜欢到书店里去看看书,爱看书其实也是马辉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在书店里,那些励志方面的书籍常常让他爱不释手。马辉很爱惜书,所以每次去书店之前总会把手洗得干干净净,尽管如此,由于双手长期在水泥、石灰、沙土中浸泡,手上的污垢已经渗入皮肤,怎么也洗不干净。有次在书店里,马辉看完一本书,然后把书归回原位,跟在他身后的店员把他摸过的书反复用布擦拭,时间久了,店员有点不耐烦地对马辉说:“你到底买不买?不买不要弄脏了书。”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马辉的心。“我回来后想了很久,终于决定自己开一间书屋,让那些像我这样的打工仔,能有个地方看看书。”
有了开书屋的想法以后,马辉凑了几百元钱,从地摊上收了几百本旧书,跑遍了乌市大小的废品收购站,淘来了更多便宜的书。别人收书都是论公斤,而马辉收书是论本,他收一本书常常开价两元、三元,收一本杂志5角,所以别人都乐意把旧书、旧杂志卖给他。在朋友的眼中,马辉是个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小气”的人。有时候,从六道湾到天津路来收书,为了省下一块钱的车钱,马辉常常要走上40分钟的路程。2000年,马辉在六道湾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打工者书屋”。马辉说:“一本书租一天一块,一个月两块,一年是3块,到现在价格都没有变过。当时来书屋看书、租书的人很多,但是收益并不理想,为了维持书屋的运营,我常常白天在工地上接活,晚上收工后开书屋并靠在书屋卖些小百货挣的钱贴补书屋的开支。”
随着收的书越来越多,8平方米的书屋面积显然不够用了。为此,书屋在随后的12年间搬了5次家,最近1次是在2010年,书屋搬到了河南东路现在的位置,书屋的面积也从最初的8平方米变成了现在的200多平方米。马辉说:“在书屋附近居住着大约2000多名外来打工者,书屋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学到知识和技能。”
马辉在母亲眼中“太傻”
在熟人眼中,马辉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大好人”。在他曾经帮助过的人中,有一个女孩名叫李瑞,是一名某高校的大一学生。记者在“打工者书屋”采访期间,曾见过她,当时她正在整理书架上散乱的书籍,记者以为她是书屋的工作人员,后来在马辉的口中,才知道原来李瑞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
2007年的一天,一位女孩来到书屋,她看上去好像受了委屈似的,神情黯然,独自在书屋里看书,很久都不愿离去。马辉于是跟她攀谈起来,女孩说她叫李瑞,因为当天跟父母吵架,就从家里跑了出来,没有别的地方去,她只好来到书屋。马辉耐心地开导她,对她说:“父母把你养这么大,说你两句你就翻脸赌气,实在不应该。”李瑞被他说服了,回到家里,向父母认了错。从那以后,李瑞经常来书屋看书。如今,李瑞已经是一名大一学生了,放了暑假以后,她几乎天天来到书屋,帮着马辉打扫书屋的卫生和整理书籍。
马辉的母亲蔡秀英今年56岁,最让她牵肠挂肚的是马辉的终身大事。于是,2009年,她从河南来到乌鲁木齐,一边帮着马辉打理书屋的生意,一边敦促他早点找个女朋友,遂了自己的心愿。马辉说,他曾经谈过一个女朋友,女方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女方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放弃书屋的生意,转而把生意投向修电器、手机这些比较赚钱的行当上去,马辉却没有听从,固执地坚持把书屋开下去。于是,已经交往了3年的女朋友只好含泪与他分手。
马辉说开书屋曾经是他的梦想,如今梦想已经实现了,他不想轻易放弃,即使守着清贫。
“自己都过得那个样子,还要管别人。”蔡秀英把一张某快递公司招工的广告摆在记者面前,“你看,人家招工,他也帮,有人找工作,他也帮,而且都是分文不收。这个不说,马辉干点啥,一个月挣不上个万把块钱?就偏偏盯着这个赔钱的书屋,女朋友也嫌他穷,跟她吹了。30好几的人了,现在连个女朋友都没有,我怎么会生这么一个‘傻儿子’,如果我再有个儿子,我根本不想管他......”蔡秀英常常在跟一些打工者聊天的时候这样抱怨马辉。但马辉知道,母亲是个口硬心软的人。
“困难再大,也只是暂时的”
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更让蔡秀英觉得自己的儿子——马辉已经“傻”得无可救药了。原来,马辉的一位朋友委托他帮忙招300名清洁工,马辉很快就利用自己的人脉把人招齐了。而朋友也向马辉提出了一个请求,委托他担任这批清洁工的代理人,负责管理他们,并答应将来会支付给马辉一笔管理费,马辉爽快地答应了。但是令马辉始料未及的是,这批清洁工上岗以后,由于工作时间长,很多人吃不消,于是纷纷辞职,最后剩下的寥寥无几。而这批清洁工上岗后的吃、住等费用加起来,马辉已经垫付了近两万元,这笔钱至今都没有从朋友那里要回来,马辉为此十分愤慨和苦恼。
“今年6月1日,书屋的房租就已经到期了,我细算了一下,房租、水电等费用加起来,一年就需要4.3万,我现在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马辉说。百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想出了向别人借钱的主意。记者发现在书屋的醒目位置,张贴着一张红底黑字的海报,上面写着“......现在打工者书屋遭(遇)困难,紧急求助,‘以诚信做抵押’,希望大家能借我一点钱,哪怕一元都行!本人深表谢意。”在离海报不远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个捐款箱,捐款底下压着一张捐款名单,名单上最多的捐了2000元,最少的捐了一元。记者细算了一下,捐款金额加起来不足3000元。“北京一位叫田维苹的网友在网上看见我发的求助帖子以后,给我汇了2000元。从2000年书屋开起来至今,我曾经帮助过数万人,我相信他们会帮助我度过难关的,只是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我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马辉说,“打工者书屋”12年来坚持屹立不倒,眼前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他一定会克服困难,把“打工者书屋”办下去,因为书屋已经是他和很多打工者离不开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