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1.7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比2000年增加了4000万人,比例增加了2.9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口出生数大降。2010年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总人口的16.60%,比2000年减少了6000多万,比例也下降了6.29%。
“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能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发现这一商机,养老地产或许是他们转型的一种方式。”业内人士分析说。
养老压力引商机
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调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发生。业内人士说,他曾看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早在2005年,首府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46万,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家庭规模缩小到每户2.7人,已有100万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比例占40.65%,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高峰时期,将至少有80%以上的老人和子女“分居”。
上面这组数据可以这样解读:首府承担的养老压力巨大。因此,不少首府老年人热衷于到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如昌吉、五家渠等地州寻找合适的养老居所,其中风景优美的景区和乡村成为他们的首选。近日,笔者到五家渠参加某楼盘的开盘现场,当天就有300多名乌鲁木齐人购买了五家渠的楼盘,大部分消费者表示该新房用于退休后的养老房。
其实,这几年,不少开发商已经开始投资兴建,将昌吉、五家渠等风景优美、休闲旅游胜地作为养老基地,如蒂森房产开发的君悦海棠楼盘、华源房产新开发的贝鸟语城、贝鸟逸轩等均以生态养生著称,非常适合养老。
“养老地产”运行模式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房企看好养老地产的主要原因。首府不少房产也看出其中的商机,也纷纷开始布局养老地产项目。据了解,近日,不少新楼盘都主打生态养生的招牌,如蓝天·森林花苑是打造城南80万平方米的养生大宅、四季康城打造100万平米滨海养生城邦、桃源·九点阳光打造生态活力城邦等,这些新楼盘均符合“养老地产”模式。
目前,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养老地产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纯销售模式。不少开发商打着养老地产的旗号,而实际在卖住宅。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笼迅速,模式复制成本低,有利于迅速提高公司品牌形象与规模;二是“销售加持有”模式,一方面可以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政策获取后期运营的持续收入;三是会员制的“综合地产型”模式,其赢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益以及综合服务收益。
养老地产模式的催热,并非偶然。一些观察人士认为,目前首府50%的城市化率仍旧很低,距离国内其他城市65%以上的城市化率仍有距离,地产业仍旧将在未来10到15年时间里快速发展,但黄金十年将演变为白银十年。未来十年,地产商无法轻易从中获得暴利,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都在逐步加大。
专家建议:不宜盲目玩概念
目前不少房企纷纷声称布局养老地产,然而“养老地产”概念暧昧不明,盈利模式模糊不清,让人对当前流行却又纷乱的养老地产市场不免产生担忧。
养老地产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城市化红利。城市化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有足够数量的老年人形成对老年地产的市场需求及“以房养老”的可能;第二个前提是人均收入水平及政府财政补贴。美国养老地产的上升式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国家社会福利开支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各州对于老年住宅也有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我国2010年公布人均收入为4700美元,居世界第127位;教育、医疗投入比例分别为2.3%和4.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个前提是老年人的储蓄和投资结构。根据美国财务界的共识,一个人退休后的总收入须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晚年才有保障。而我国目前即将步入退休年龄的人口阶层,社会保障退休金仅能达到退休前的30%~50%。
结合以上数据,在城市化和老年人口平均收入未达到相应水平之前,如果没有社会经济和福利体系的支撑,养老地产的商业模式将很难找到立足点。
目前,首府养老型地产仍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发展养老地产首要的是配套设施,如果生活配套跟不上,养老地产就失去了其最基本的意义和价值。
“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能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发现这一商机,养老地产或许是他们转型的一种方式。”业内人士分析说。
养老压力引商机
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调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发生。业内人士说,他曾看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早在2005年,首府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46万,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家庭规模缩小到每户2.7人,已有100万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比例占40.65%,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高峰时期,将至少有80%以上的老人和子女“分居”。
上面这组数据可以这样解读:首府承担的养老压力巨大。因此,不少首府老年人热衷于到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如昌吉、五家渠等地州寻找合适的养老居所,其中风景优美的景区和乡村成为他们的首选。近日,笔者到五家渠参加某楼盘的开盘现场,当天就有300多名乌鲁木齐人购买了五家渠的楼盘,大部分消费者表示该新房用于退休后的养老房。
其实,这几年,不少开发商已经开始投资兴建,将昌吉、五家渠等风景优美、休闲旅游胜地作为养老基地,如蒂森房产开发的君悦海棠楼盘、华源房产新开发的贝鸟语城、贝鸟逸轩等均以生态养生著称,非常适合养老。
“养老地产”运行模式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房企看好养老地产的主要原因。首府不少房产也看出其中的商机,也纷纷开始布局养老地产项目。据了解,近日,不少新楼盘都主打生态养生的招牌,如蓝天·森林花苑是打造城南80万平方米的养生大宅、四季康城打造100万平米滨海养生城邦、桃源·九点阳光打造生态活力城邦等,这些新楼盘均符合“养老地产”模式。
目前,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养老地产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纯销售模式。不少开发商打着养老地产的旗号,而实际在卖住宅。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笼迅速,模式复制成本低,有利于迅速提高公司品牌形象与规模;二是“销售加持有”模式,一方面可以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政策获取后期运营的持续收入;三是会员制的“综合地产型”模式,其赢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益以及综合服务收益。
养老地产模式的催热,并非偶然。一些观察人士认为,目前首府50%的城市化率仍旧很低,距离国内其他城市65%以上的城市化率仍有距离,地产业仍旧将在未来10到15年时间里快速发展,但黄金十年将演变为白银十年。未来十年,地产商无法轻易从中获得暴利,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都在逐步加大。
专家建议:不宜盲目玩概念
目前不少房企纷纷声称布局养老地产,然而“养老地产”概念暧昧不明,盈利模式模糊不清,让人对当前流行却又纷乱的养老地产市场不免产生担忧。
养老地产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城市化红利。城市化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有足够数量的老年人形成对老年地产的市场需求及“以房养老”的可能;第二个前提是人均收入水平及政府财政补贴。美国养老地产的上升式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国家社会福利开支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各州对于老年住宅也有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我国2010年公布人均收入为4700美元,居世界第127位;教育、医疗投入比例分别为2.3%和4.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个前提是老年人的储蓄和投资结构。根据美国财务界的共识,一个人退休后的总收入须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晚年才有保障。而我国目前即将步入退休年龄的人口阶层,社会保障退休金仅能达到退休前的30%~50%。
结合以上数据,在城市化和老年人口平均收入未达到相应水平之前,如果没有社会经济和福利体系的支撑,养老地产的商业模式将很难找到立足点。
目前,首府养老型地产仍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发展养老地产首要的是配套设施,如果生活配套跟不上,养老地产就失去了其最基本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