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河流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ool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房后有条河,三四百米宽。它几乎每年夏天泛滥一次,发水的时候,激流呼叫着拍打着两岸,我们这些孩子都兴奋地站在岸边,看西瓜、柿子在水中翻滚。有一次,我居然看到一个很大的怪物猛地从水中探出头来,吓得我哇哇大叫,扭头就跑,其他小伙伴也都跟头把势地跟着我跑。从那以后,连续好几天我都没敢到河边去。
  等河水平静下来,我们就到河里去洗澡。两岸种满庄稼,河水被毒辣的阳光晒蔫了,干巴巴的粪便漂在水面上,我们依然玩得忘乎所以。但我们都不敢到桥根卡面去,据说那里有个王八窝,有的王八跟锅盖那么大,可以轻而易举地吃掉—个小孩儿。不过,我们可以在河边“岔鱼”——就是几个人一起坐在水中:腿连腿围成一个圈子,然后大家在这个圈子里摸,总会有几条鲤鱼鲫鱼或者鲢鱼落网。
  说来可笑,我到了十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清凉江,是海河的一条支流。听到这个名字,我们几个小伙伴都笑了,这样一条小河也能称得上“江”?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能够称得上“江”的,—定是浩浩荡荡,—望无际,从水中随便拎出一条鱼来,就得几十斤重几米长!
  十几年过去了。今年夏天我回家时特意到房子后面看了看这条清凉江,发现它已经干涸见底,河床龟裂。弟弟说,已经记不清它最后一次发水是什么时候了。
  1994年,我在长春读大学。几个同学晚上出去溜达,一起沿着自由大路向前走,前面忽然传来巨大的响声。这是伊通河。站在自由大桥上往下看,真有点头晕目眩,见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耳朵嗡嗡直响。历史记载,康熙大帝和沙俄进行雅克萨决战时,就曾经通过伊通河漕运军粮。可以想象,船头接船尾,那该是多么浩大的场面。我接触过一些长春的老人,他们大都依稀记得当年伊通河上的鱼船和拉网人。而今天,流经长春市区的伊通河已经完全死去。上游还有点水,远远望去,居然还水波荡漾,其实那是自来水公司放出来的水,只有短短的一小段,两头堵上。车从桥上过,看见下面清亮亮的,还以为真是一条河。而中下游原形毕现——臭水源源不断地涌进来,死猪、生活垃圾扔的遍地都是。岸上的人泰然自若地走过来走过去。翻开报纸,你会看到,房地产商正起劲地叫卖:“伊通河边花园式小区,打开窗子,阳光和水映入眼帘……”呵呵,搞笑!
  不到10年时间,我亲眼目睹着一条河流消失了,消失得杳无声息,消失得莫名其妙。
  我岳父家在松花江边。松花江,千万年来,养育了东北这块土地。然而,我看到的松花江和我童年的清凉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平静、狭窄。水,远看是绿的,近看是脏的。清凉江两岸种满了庄稼,而松花江两岸种满了楼房。楼房使劲地往江中挤,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松花江喘息着,挣扎着,落荒而逃。妻子说,她上小学的时候,松花江岸边都是细细的沙子,像海滩一样,光着脚在上面走,很惬意。而现在,我看到岸边一堆一堆的高耸的垃圾山,参差的石块混合着玻璃渣子,恐怕没人敢再光着脚在上面走。如果有人说,松花江最窄的地方一步就可以跨过去,你一定不信,但是似乎离这样的日子不远了。就连住在松花江边的人也这么想。
  2003年我到南京,特意去看看著名的秦淮河。当年秦准河上的桨声引来无数文人骚客,而今我带着朝圣般的崇敬赶到。但是当我站在秦淮河边时,我的惊讶远远超过我的失落。这是河还是水渠?那一汪水,瘦弱无比,若有若无,一只船横过来,就可以挡住整条河面……
  有机会出去旅行,我一定要趴在车窗上仔细搜寻。我希望看到河流,尤其是能够让我震撼的河流。我愿意看到大水,看到浩瀚,看到滔滔不绝的奔腾,甚至看到泛滥。但火车轰隆隆掠过的,除了河床,还是河床,像是一个个巨大尸体,刻着当年的壮观与荣耀,剩下的却只是记忆。苏轼在一篇文章中叙述长江时说,长江中怪兽迭出,两岸深林幽远。现在的长江只剩下浑浊的泥汤,裸露着身体滚滚而下。虽生犹死啊!河流一条条消失了,伴随河流而存在的神秘和梦幻也消失了。没有了神秘和梦幻,人类的想象也跟着萎缩了。
  很多城市,原先都是依河而建。两安,当年号称“八水绕长安”;天津,海河干涸了以后,人们引滦河水入津,如今滦河也干了;洛河,哺育了洛阳,生发出洛神,而今像溪水一样奄奄一息……城市里的人开始搞人造河,抽地下水来补给河流,河床抹上水泥,岸边种上点花草,就成了“民心河”、为市民办的几大实事之一。这些伪河流,这些流动的澡堂子,成了城市的无底洞,吞噬着大量的金钱,维护它们,比造一条新的河流成本还高。可我们为什么不去多关注一下那所剩无多的,上天赐给我们的河流?
  清凉江边,几个光屁股的孩子正在泥浆里玩耍、嬉戏。他们也许以为河流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其实不是。我把我所见到的记录下来,让他们知道,河流,你们在文字里见到的河流,那是确实存在过的,美丽的河流。
其他文献
嗅觉也许是最令人亢奋的一种感觉,文学作品中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对气味的描写。意大利人劳拉·唐纳托根据自己最喜爱的一些作家的作品调制了5种香水,由此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欣赏方式。日前,她在伦敦皮卡边利大街的水石书店展示了这些香水,读者们由此可以在书店的5个楼层体验到五种不同的“文学气息”。  第一种香水名为“唤醒往昔浪漫记忆的紫罗兰”,它的灵感来自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的小说《道林
期刊
我在1973年发表的《话说上海人》一文与在此文基础上扩写而成的《上海人》(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上海话的发展前景有过预测,今天看来,这些探讨与预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似乎正在成为时尚,但我对此现象不知是表示高兴还是忧虑,因为我总觉得今天受到重视、抬举的上海话与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上海话,似乎不是一回事。    今天对上海话的重视。却仿佛如昆曲一样。已需要抢救与保护,这使我大吃一
期刊
“我现在正读《资治通鉴》,已经是在看第二遍了。”——唐蒙  “棋手像剑客。人剑合一不一定会赢。”——常吴  。  “格么,侬去看还珠格格好了!比不上就不要看了!”——焦晃  “肯定会有人超过我的。我有这种愿望;当然我希望这是我孩子。”——姚明  “我做人就是这样,如果达不到你自己的要求的话,宁可不去做这件事。”——李秋平  “我要做有思想的泳者。”——蒋丞稷  “作为一个职业球员吧,不会因为教练是
期刊
有人怀疑此诗不是武则天作的,因为从诗意及语气看,不像是一位执政的女皇身分。这是由于误解此诗,认为是作者自己抒情。当然,武则天不会有这类爱情苦闷。但这是她写的乐府歌辞,给歌女唱的。诗中的“君”字,可以指任何一个男人。唱给谁听,这个“君”字就是指谁。正如现代歌星手执话筒,唱着“我爱你”,“我念你”,使听众不免动心,就可以收到恋歌的效果。你如果把这一类型的恋歌认为是作者的自述,那就是个笨伯了。  诗四句
期刊
喜欢读书。  每当读到美好的文字时眼睛常常发亮;每逢读到感人之处时常常热泪涔涔;而每次读完那些拨动人心弦的故事后,却常常久久无语……  喜欢读书,也经常买书。  有一次客人来家。走进书房不由得惊叹道,一个搞体育的人竟有着那么多与专业不相关的文学书籍。我说,我爱体育,也喜欢读书。白天操场上,晚上书桌旁。运动和读书成了我生命中的两极。  最近,因为买书,我也成了“追星族”。当然,我追的不可能是“歌星”
期刊
1997年年底的时候,王周生给我寄来一张新年贺卡,她这样写着:“所幸的是,你的那盆绿色植物依然郁郁葱葱,充满活力。原来,只要有心,我还会养活花草的……”噢,绿萝是我夏日里送她的生日礼物,同时给她的还有一盆生机盎然的水竹。两盆植物都是那种清爽的绿,很朴素。读她的贺卡,我笑了,为她的有趣,也为那盆郁郁葱葱的绿萝。  我“认识”王周生已经10来年了,是读夜大时候一个老师偶然提及并介绍的。那时我读小说《陪
期刊
“闻到这种霉味,就意味着可能有好东西出现了。    1999年,一个通的日子。上海通州路上工商银行虹口支行的一个地下仓库。一走进去,一股霉味扑鼻而来;  当年担任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筹建工作组组长的范水林说起来,还充满了感情:“空气里都是霉味,我们不仅不感到难闻,反而因此兴奋起来。对于这样的气味,我们似乎产生了一种感情。因为凭我们的直觉,闻到这种霉味就意味着可能有好东西出现了。”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
期刊
编译/方陵生    一个大发现:希特勒日记惊现于世    1983年4月,并列德国三大时事杂志之一的《明星》杂志(DerStern Magazine)向全世界发布了一个惊人的独家新闻消息:发现希特勒手书的62卷本日记。这家杂志满以为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阴暗心理独裁者所写日记的独家版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证实花了数百万美元买来的所谓“希特勒日记”却是20世纪最大的骗局。  1979年秋天,德国《明星》杂
期刊
都以为加拿大的家具应该很便宜,因为加拿大出木材嘛。我刚刚来时逛家具店,很是出乎在国内时的想象,出木头的地方家具一点也不便宜!问起原因得到的回答都是说“人工贵呀”。  起初去逛的店可能都有点高档的意思,后来就去IKEA。显然这里热闹多了,几乎没人是空手出来的。不用说价格要平多了,但我发现并不比国内的IKEA便宜,加上SHOPPING税就贵出许多。但无论如何,JKEA在本地还是属于工薪消费的去处,这就
期刊
一棵树被砍掉之后,但它的影子不会被砍掉。年深月久,那枝繁叶茂的身影已长到崖壁里去了,不仔细看,你以为那里还长着一棵树。  潇水两岸都是这样的悬崖峭壁。你搞不清楚人是怎样爬到那陡壁上去栽上树的。但我很快就明白,把树种上去的不是人,是鸟。鸟儿从很远的地方衔来了种子。一颗小米粒般大小的种子,在石头的缝隙里开始生发,它用了多少年才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只有树自己知道。或许那些砍树的人也知道。  砍树的大多是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