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手记》伴我行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rbinbay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读书。
  每当读到美好的文字时眼睛常常发亮;每逢读到感人之处时常常热泪涔涔;而每次读完那些拨动人心弦的故事后,却常常久久无语……
  喜欢读书,也经常买书。
  有一次客人来家。走进书房不由得惊叹道,一个搞体育的人竟有着那么多与专业不相关的文学书籍。我说,我爱体育,也喜欢读书。白天操场上,晚上书桌旁。运动和读书成了我生命中的两极。
  最近,因为买书,我也成了“追星族”。当然,我追的不可能是“歌星”、“影星”。不久前著名作家叶辛到嘉兴签名售书。出于对心仪作家的那份敬意,也为了得到他的签名新作,同时还带去了他的另一本散文集《我的生命环》,兴冲冲地赶往新华书店……
  当叶辛在《我的生命环》上签字时,我问叶老师,这本书能不能重印?他指指身旁的一位女士说,你问她。原来此书的责任编辑陈莉莉老师也来了。我对陈老师说起学生们爱读这本书,也挺喜欢陆星儿的《女人的出头之日》、肖复兴的《不会再有第二个你》时,她笑了。原来她也是这两本书的责任编辑。这套《名家手记》还有黄蓓佳的《生命激荡的印痕》……
  经常翻阅这些《名家手记》,不断感受着从他们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
  叶辛花了三、四年时间写了三部小说共一百几十万字,遭退稿。他妹妹用来当生煤炉的引火纸,用了一年多还没用完。
  陆星儿的《生命是井》、《心,有一处仓库》、《寄语自己……》,爱读的不仅仅是文学青年了。
  忘不了肖复兴在书中的那篇自序:想起那一年在北大荒,也是十一月份的初冬,一个人守着垅割大豆。那一条垅长长的,足有十里地,从清晨一直割到月亮升起来,一条垅才割完。回过头一看,一株株结着冰茬儿的大豆躺倒了,
  捆成一束束,立在我的身后……
  其实这已经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幅画了。
  十一岁的黄蓓佳,站在椅子上,弯腰90度,歪着脑袋去看一张颠倒贴在碗橱后面的旧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
  阅读着这些同龄人的心灵历程,渐渐使我产生了一种冲动,一种表达的欲望。终于有一天,我拿起了笔……
  当处女作《书架》寄到《嘉兴教育》编辑部时,编辑们的反应是:这文章是体育老师写的!
  后来,《梦断十年情难忘》发表在《中国排球》杂志上;《考试》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报告文学《梨花一支,香韵校园风》、《南湖女孩》发表在《成才之路》杂志上;《沙滩上的脚印》发表在《南湖晚报》上;《清华来信》刊出在《嘉兴日报》上,《荣誉》发表在浙江《教育讯息报》上……
  2002年5月,我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从读者到作者,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从读到写的变化,有点象小鸡啄破蛋壳从里面钻出来的那个瞬间。
  而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正是这一套珍爱的《名家手记》。
其他文献
最近,围绕作家韩寒与批评家白烨在博客上所展开了一场论战,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热点。韩寒就白烨的一篇有关“80后”作家的评论做出强烈反应,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一篇火药味浓甚至极为过分的文字。韩寒以为,作品的价值应该由市场和读者来决定,而不是由批评家来决定,当下被批评家所推崇的作品大都很平庸,而当代批评家对“80后”作品有一种不应该的漠视,甚至不读作品就胡乱批评。这些观点首先在韩寒的读者中引起了共鸣,他们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其实,说得确切点,应该是粮草未动,银子先行。没有这笔买粮草的钱款,别说是要动三军,就是三个人也动不起来的。  看到那张盖有“钦差大臣总粮台之关防”红彤彤大印的银票,是在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蓦地,使我回想起往日的一则报道:2004年11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在该年秋季拍卖会上的拍品中,这样的银票共有9张。其面额为:贰拾两2张,叁拾两1张,伍拾两4张,壹百两2
期刊
12世纪初,生活在英国西南部的那片沼泽地上的居民,曾被英王查理五世称之为最无知和野蛮的人。而800年后,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却成了整个人类孕育英才的摇篮。这就是剑桥,英国人叫它cambridge,也可直译成康桥。一个中古世纪留下来的小镇,在日后的800年间,相继从这里走出了牛顿,达尔文,罗素等等成千上百位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人。  从伦敦乘火车到剑桥只要一个半小时,但就是这短短的100分钟,却让时光倒
期刊
时尚总是跟美女相关。只是在今天,美女在这个时尚的年代比起她们的祖母和母亲们绝对大有可为了。  曾有上海人和北京人为了美女发生争论:一个说上海的美女比北京多;一个说上海充其量都是些小家碧玉,而北京有的是大美女,一回头惊艳四座;一个又说怎么满大街也看不到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呀?一个就说了,大美女还能在街上走吗?人家早就出息了,不是成了明星名模什么角的,也得是让人给包了起来。  说得有那么点道理。    
期刊
他,出名了。随着他的火红申窑的身影和步入“不惑”后匆匆的脚步,他终于成为了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申窑瓷惊艳法兰西人    2005年2月18日,鉴于罗敬频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由法国国家交流协会向法国政府推荐并得到法国议会批准,法国国家议员哈乌在阵阵掌声中,把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中法文化交流年特别奖,颁给了上海申窑的“窑王”罗敬频。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主度芬妮和法国杜威艺术院院长蒂
期刊
享受“一刀未剪”待遇的,乃是英国和南非合拍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黑帮暴徒》。不少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从标题到内容都不约而同地突出了这一点:“一刀未剪”。  突出是因为这样的结果叫一些人大跌眼镜。一是原以为此片连通过审查都比较难,没料到不但顺利过堂,而且国家电影局居然是一刀未剪。二是心里定势作祟,自盘古开天地有了审片制以来,凡送审的影片,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哪有不挨刀的。有时,并无什么大不了
期刊
嗅觉也许是最令人亢奋的一种感觉,文学作品中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对气味的描写。意大利人劳拉·唐纳托根据自己最喜爱的一些作家的作品调制了5种香水,由此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欣赏方式。日前,她在伦敦皮卡边利大街的水石书店展示了这些香水,读者们由此可以在书店的5个楼层体验到五种不同的“文学气息”。  第一种香水名为“唤醒往昔浪漫记忆的紫罗兰”,它的灵感来自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的小说《道林
期刊
我在1973年发表的《话说上海人》一文与在此文基础上扩写而成的《上海人》(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上海话的发展前景有过预测,今天看来,这些探讨与预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似乎正在成为时尚,但我对此现象不知是表示高兴还是忧虑,因为我总觉得今天受到重视、抬举的上海话与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上海话,似乎不是一回事。    今天对上海话的重视。却仿佛如昆曲一样。已需要抢救与保护,这使我大吃一
期刊
“我现在正读《资治通鉴》,已经是在看第二遍了。”——唐蒙  “棋手像剑客。人剑合一不一定会赢。”——常吴  。  “格么,侬去看还珠格格好了!比不上就不要看了!”——焦晃  “肯定会有人超过我的。我有这种愿望;当然我希望这是我孩子。”——姚明  “我做人就是这样,如果达不到你自己的要求的话,宁可不去做这件事。”——李秋平  “我要做有思想的泳者。”——蒋丞稷  “作为一个职业球员吧,不会因为教练是
期刊
有人怀疑此诗不是武则天作的,因为从诗意及语气看,不像是一位执政的女皇身分。这是由于误解此诗,认为是作者自己抒情。当然,武则天不会有这类爱情苦闷。但这是她写的乐府歌辞,给歌女唱的。诗中的“君”字,可以指任何一个男人。唱给谁听,这个“君”字就是指谁。正如现代歌星手执话筒,唱着“我爱你”,“我念你”,使听众不免动心,就可以收到恋歌的效果。你如果把这一类型的恋歌认为是作者的自述,那就是个笨伯了。  诗四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