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歌仔戏悲情性剧种风格之成因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_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仔戏发源于闽南,形成于台湾,流行于整个闽南文化圈。歌仔戏的形成,离不开两条重要的线索,一是歌仔戏诞生的历史环境,二是歌仔戏的核心即戏曲音乐的准备。本文紧紧围绕这两条线索,探究奠定歌仔戏悲情性剧种风格的戏曲环境的形成,以及悲情性戏曲音乐的形成。
  关键词:歌仔戏;悲情性;剧种风格;戏曲音乐
  一、歌仔戏诞生的历史环境
  (一)动荡的社会形势
  据史料记载,歌仔戏诞生于20世纪之初的日据时期。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慘败,被迫割让台湾,早先东渡台湾岛的移民们,陷入爱恨交织的深渊中,自此后的五十年里,台湾笼罩于团团乌云之下。台湾民众承受着与大陆至亲隔绝两地的苦楚,背负着被日本统治者奴役的屈辱,忍受着在蛮荒之地开垦的艰辛。日方在政治上实行高强度的压迫政策,经济上大肆压榨劳动者,文化上更是企图以日本文化侵蚀、吞并本土文化,强制施行同化政策。台湾同胞自然不甘为其腐蚀,这期间爆发的种种起义斗争不断,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台胞们不愿忍受日方的统治,武装反抗频繁,日方忙于镇压,无暇顾及更多,也恐怕触动民俗文化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所以对台湾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采取回避冲突的态度,歌仔戏才得以留有生存的空间。
  (二)移民的原乡情结
  台湾学者林再复在其著作《闽南人》中,将台湾称作“第二个闽南”。“从1683年算起的210年内,台湾人口增加了25倍。至此,一个以闽南人为主体的台湾移民社会已经完全形成了。”然而,背井离乡的闽南移民在台湾过得并不容易,由于地少人多,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在原住居民与入迁的移民群众间及移民族群内部间,都曾爆发过几次大规模的械斗。
  失去大陆母文化的滋养,群众匮乏的精神世界亟待填补。生存的压力夹杂思乡的苦楚,歌唱闽南歌仔成为他们聊表心中苦闷的方式。通过歌唱记忆中熟悉的家乡歌仔,将久埋在心中无处诉说的百般滋味宣泄而出,寻得心灵的慰藉。而闽南歌仔多为走唱艺人在沿街卖艺、乞食、叫卖中,为了吸引关注而歌唱,利用月琴、大广弦进行伴唱,带有悲情色彩,产生了许多带有哭腔的悲情曲调。一曲曲催人泪下的哀歌,不仅唱出群众的心声,也是那个艰苦时代下社会的呐喊。
  一首来自台湾南部的民谣《思想起》,记叙着台湾移民对大陆的无尽思念:
  思想起,祖先咸心过台湾,不知台湾做啥款
  思想起,海水绝深反成黑,在海山浮心漂心艰苦
  …… ……
  (三)艺人的坎坷遭遇
  戏子自古被认为是下九流的贱业,在旧社会中的社会地位低微。闽南俗语道“做戏人,乞丐命”,即可直观证实艺人命运之艰辛。从事歌仔戏演出的艺人,多为家境贫苦之人,他们多自十二三岁起被典卖到戏班,长期跟随戏班学习、演出。为了能够在舞台上出彩,演员一方面要面对师傅严苛的教导,一方面也不免经历艰苦的训练,才能出人头地。戏班的演出多不固定,艺人们看似在舞台上风光无限,实则常要四处奔波,有时甚至在戏幕后就地休寝,只为谋取微薄的戏金。艺人们流离失所的生活,使其创作的作品不自觉地流露出悲情色彩。
  这些悲情戏天然地与人物共鸣,产生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受到了观众的肯定,更进一步增加了悲情戏的比重,诞生了越来越多悲情性的曲调与剧目。女性演员的加入,使得歌仔戏的悲情风格更进一步地得到发展。
  二、歌仔戏戏曲音乐的准备
  闽南人东渡入台,歌仔也随之流入台湾,无形之中受台湾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地形成了台湾本地歌仔,更进一步地发展为戏曲体的七字调。以《锦歌七字仔》《台湾七字仔》《最早七字仔》为例,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的趋势,分析其中悲情性音乐元素的痕迹。
  由表1可直观看出,三首曲目的“调式色彩”整体变化是由“徵调式”过渡到“羽徵双重调式”再到“羽调式”,逐渐凸显出“羽角化”的特点。在旋律上既婉转迂回,表现含蓄、委婉的情感,又以大跳式的旋律穿插其中,增加音乐的戏剧性张力,达到痛快宣泄的效果。
  三首曲调的“歌词排布”整体以七字为句,其中《台湾七字仔》出现了在末句后衍生的“不收留”的短小衬句,《最早七字仔》已经有了反复第四句歌词“飞去找梁兄”的完整衬句,扩展了整首曲式的结构。
  在“过门”一列中,也由最初民歌体仅有的一处起调过门,到加入曲尾过门,再到加入多处的句间过门,使得曲式结构更为丰富,更加细化,为艺人的舞台表演提供了空间。
  在“唱词”一列中,由最初方整的七言四句体民歌结构,发展到引入衬词、衬句的非方整结构,突破了原有框架,由一字一音或一字双音扩展为一字多音,曲调的音乐性更为丰满,由一句4小节到一句8小节,四句体唱词旋律的展开也使得曲式的规模进一步扩展。
  在“总规模”中,由18小节到58小节,扩展成带有前奏、间奏、尾奏的完整的曲式结构,为戏曲音乐的表达带来充足的空间。歌词也由第三人称叙述发展为第一人称代言体,具有很强的代入感,拉近了角色、艺人、观众间的距离。
  从以上三首曲目的关联与变化可看出,闽南歌仔不断地与台湾当地的曲调交融后,终于创造了由民歌体转变为戏曲体的曲牌,奠定了歌仔戏戏曲音乐的基础,其阴柔化的戏曲风格,也奠定了歌仔戏悲情性的剧种气质。
  三、总 结
  歌仔戏诞生的背景,正值台湾群众笼罩于压抑的乌云之下。台湾同胞们承受着与大陆至亲隔绝两地的苦楚,背负着被日本统治者奴役的屈辱,忍受着在蛮荒之地开垦的艰辛……此间万般愁绪郁结一处,迫切地需要一个宣泄口。
  由女性演员以闽南乡音演唱的歌仔戏,成为该时期填补民众匮乏的精神世界的最佳选择,在闽南民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在曲式结构方面,从短小方整的民歌体,逐步地形成带有前奏、间奏、尾奏完整规模的非方整型戏曲体;在旋律调式方面,由“羽角”色彩的“徵调式”转变为“羽调式”,突出柔和色彩,速度缓慢,一字多音,在横向的时值与纵向的音域两方面都有了延展;在歌词方面,由第三人称叙述变为第一人称代言体,具有很强的代入感。歌仔戏在结构、调性、歌词等方面有了突破,而闽南歌仔原始的带有悲情色彩的音乐风格却一脉相承,影响着歌仔戏悲情剧种风格的形成和确立。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歌仔戏《七字调》的形成与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69-81.
  [2] 林再复.闽南人.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增订版,613.
  [3] 陈耕,曾学文,颜梓和.歌仔戏艺术研究丛书之五·歌仔戏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4] 陈新凤.闽调台腔——闽台歌仔戏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5] 陈衍德.历史链条中的海峡两岸闽南人移民群体.海交史研究.2008(01):79-91.
  [6] 严永福.两岸歌仔戏音乐的同源性与多样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术后留置鼻胆管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97例因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鼻胆管引流分为鼻胆管组(538例)及对照组(159例),总结术后两组患者胰腺炎、胆管炎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鼻胆管组与对照组之间,术后胰腺炎(4.3%比6.3%,P〉0.05)及出血(1.3%比1.9%,P〉0.05)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胆管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全层肌切开术治疗重症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口内镜全层肌切开术治疗64例重症(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Eckardt评分≥6分;食管直径≥6cm或S形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和复查,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症状评分、并发症、复发、内镜及X线钡餐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6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操作时间55min,隧道长度平均14.1cm,肌切开长度平均10.6cm,全
摘 要:《关雎》为《诗经》开篇之作。赵季平先生以其独具特性的创作风格与现代审美重为《关雎》谱曲,烘托出古诗文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解读《关雎》涵义为切入点,探究歌曲音乐要素布局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揭示演唱过程中吟诵感与“润腔”结合的重要性,提供给演唱者更加贴近原作意涵的艺术处理方式。  关键词:《关雎》;古诗词歌曲;润腔;演唱  近年来,古诗词歌曲备受国内歌唱家喜爱,越来越多新编的古诗词歌曲
期刊
目的评价腹腔镜180。前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远期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48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接受腹腔镜180。前胃底折叠术,术后3个月、12个月、3年、5年及之后每年通过电话或邮寄信件以标准化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随访,评估烧心、吞咽困难等症状以及术后并发症、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获得43例随访数据,随访时间60~98个月,平均78个月。最近的一次随访结果显示:37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胆管插管成功率取决于内镜医师的水平和所使用的方法,但在解剖结构改变、肿瘤侵犯等情况下,
目的检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水平变化,探讨HMGB1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以30例重症急性胆管炎、42例轻症急性胆管炎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在起病72h内收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YIMGB1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以及HMGB1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进行的胆管置管引流减压技术,因具有迅速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通畅引流的作用,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因鼻胆管体内走行长、管径细,在引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嵌顿、脱出、移位、堵塞及弯折等现象,导致引流不畅,影响疾病转归。因此预防和减少引流不畅的发生,是临床医护人员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鼻胆管引流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行以及内镜下气囊扩张(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取白是普通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治疗方法。而对胆总管巨大结百多采用ES'I’大切开或EST+机械碎行的取石方法,操作困难而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EST相比。普通EPBD的缺点是对于胆道开口较小而结石较大者
患者男,24岁,因反复呕吐咖啡色液体1d就诊。患者于1d前暴饮暴食并饮酒后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恶心,
随着ERCP操作技巧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配件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在ERCP基础上开展的介入治疗已成为胆胰疾病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段,而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与否是ERCP介入治疗的先决条件伸。常规方法(导管或切开刀载导丝)对那些插管困难的乳头进行选择性胆管插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