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悟性”培养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许多大教育家都强调“悟性”,都重视“悟性”的培养。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这个“思”即含有“悟”的内涵。清代教育家陆世仪在《思辩录》中十分强调“学必求悟”。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多次谈到“悟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对教师职能的界定,以及顽固的传统观念,以致于很久以来,语文教学未能把“悟性”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教材中那种热忱、真挚、精深、超远、脱俗等等的境界全依赖于“师”的传、授、解来完成。而真正的阅读主体——学生掌握了多少,效果如何还未可知。须知“悟性”的培养,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生活的感性认识得以升华和飞跃。那么“悟性”的培养从何处入手呢?下面我就谈谈几点体会:
  
  一、“入境”——悟性培养的基础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中有境,入者始与亲”。可见要真正领会作品的情感、主旨是非入境不可的。“入境”即是要学生把握文章精要,构建具体图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如读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设法让学生眼前出现这十个字所构筑的画面:辽阔的大漠,奔腾的长河,孤烟袅袅直上,夕阳悬挂在西天的地平线上。这是一幅北方旷远荒凉静寂的图景,同时,把自己摆进去,诗人此景之下的心境便不言而喻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工作往往是这样:①有表情的朗诵。②绘声绘色的转述。因为“声音信号往往比文字信号更具有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但是有些文章。要想学生入境就非要教师指津不可,因为有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地方,也正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恰恰又是入境最紧要的地方。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要想把握后文的情节,要想正确理解林冲的性格,要想知道什么是“逼上梁山”,这句话就不可忽视,特别不可忽视的是一个“紧”字。这“紧”字让人想起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紧”字让人想到寒冷,这“紧”字让天火熄灭,这“紧”字燃起了林冲男儿血性。假如学生不注意体会,无论如何也难以悟出“逼上梁山”的真谛。
  
  二、察情——悟性培养的重点
  
  “情”是文章的命脉,“察情”则是阅读文章的关键。俗话说:“志在山水,琴表其情”,然而,读者要把握这个情,并非易事,它需要“入境”后加以细察、咀嚼、体味,这就是所谓的察情,它是“悟性”培养的重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察情”并非一件易事,我根据作品中常见的表情方式,采取了以下几种作法。
  
  1.景语察情法
  在许多写景的文章中,情的蕴涵正在景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引导学生从“景语”入手,就能感悟到作品中蕴涵的深情。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为月光留下的。”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此景之中,人物的情感。先是被树重重围住的荷塘,几分压抑、几分哀怨、几分无奈!再看,夜幕中的月光,虽淡淡的,但总给人几分光明、几分希望、几分喜悦!这压抑、哀怨、无奈,这光明、希望、喜悦交织在一起,恰映了那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之中,凝聚着朱自清先生多么不平常的感情啊!
  
  2.人物察情法
  有些作品寓情于人,在人物的言语、行为中,含有了极其丰富的情感。
  例如:《守财奴》一文中葛朗台赞美女儿说:“你真是我的女儿!”在授课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葛朗台的语言,并提出一个问题叫学生讨论:“葛朗台为什么不说:
  ‘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呢?”通过读下文,同学们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明白了这正是典型的葛朗台式语言,这句话背后有着这样的潜台词:你跟我一样会交易、会占便宜,真是我的女儿!通过讨论和分析,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资产阶级的亲情是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3.事件察情法
  有些作品,作者就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事件之中,让人体会让人琢磨。
  例如:《祝福》一文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整个事件中,尤其是祥林嫂的儿子一阿毛之死时,作者将自己的同情、哀痛近乎残忍地融到祥林嫂的哭述之中,让人物一遍一遍地说,让旁观者由同情的眼泪到一声声的哀叹,又由一声声的哀叹到冷漠到斥责。在整个事件中我们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情,却能感受到作者冷静的思索和深痛的哀情。在事件中,体会出情真意切。尽管文章没有议论性的言语,却能让人寻味无穷。
  
  三、“悟理”——悟性培养的升华
  
  文学,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都会宣扬某种思想,传播某种观念。如果说,“情”是文章的命脉,“理”则是“情”的根基。“悟理”乃是悟性培养的升华。也就是说,一篇文章,我们能解弦外之音,领会醉翁之意,能有“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悟性,我们也就具备了极高的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悟理”呢?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留意微言琐字
  “微言”即叙写寻常小事,琐细之物的文字,“微言”常寓大意。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离骚》“其文小而其指极大,其举类迩而见义远。”《察今》中说“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抉微就是培养学生留心微言,分析感悟大意的能力。
  例如:《药》一文中,鲁迅先生对乌鸦的描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乌鸦没有按照夏四奶奶的愿望飞上瑜儿的坟顶,这一反传统的处理方法,正反映了鲁迅先生对麻木愚昧精神状态给予的冷峻地批判。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也正是反映鲁迅先生入木三分的刀剑般的笔触,居高临下的革命气势,游刃有余的战斗风格。
  
  2.发掘隐匿因素
  文章从来都忌讳“一览无余”,往往许多重要的因素,常隐匿不露。这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我们读文章,就要善于揭开面纱,发掘隐匿因素以达到准确理解,这种能力,我们简称之为“发隐”。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含而不露,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的句子很多,它们都有独特的意蕴,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
  例如:《崤之战》中“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些语句,或外交辞令,或隐潜台词,或巧妙设喻。其共同点皆隐而不显,含而不露。阅读时都需要提醒和指导学生揭开面纱,挖掘底蕴,理解言外之意。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悟性”培养,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改实验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教材中那种博大精深的超远,那种岁月跋涉的艰辛,那种命运燃烧的热忱,那种无以言表的真诚,那种脱尘超俗的境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要]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职务、职位以及由此显示出的重要程度。体育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体育的直接参与者,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是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影响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确立了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是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本文主要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如何重塑自己的地位。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期刊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让“教师”变成了“讲师”,用三寸不烂之舌天天讲、课课讲,讲理论、讲知识,讲作业、讲试题,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并且脱离生活,而学生也就被动地听,被动地记,一旦高考结束,所学便记忘得一干二净,对生活毫无帮助。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学习地理的意义又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应试?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这些问题上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
期刊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作文的题材应以学生所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这样,学生写作时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了素材,就不会说空话;有了感受,就不会说假话;有了认识,就不会套话连篇;有了思考,就不会人云亦云了。然而,学生的生活中有趣的事往往总是稍纵即逝。他们又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活中这些好的材料,这又导致学生写作时无事可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选择恰当的材
期刊
语文教师往往存在角色错位,认为自己是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急着去“传道授业解惑”,急着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实,平时精讲精批,扮演在而不在、不在而在,有中有无、无中有有的灵动角色,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真正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价值”的教学理念。    一、少当“红娘”,多扮“新娘”    红娘的角色,往往是东奔西走,牵线搭桥。一边说女子多么漂亮,多
期刊
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学生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
期刊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若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
期刊
《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写景散文。《江雪》则是安排在本课后的一个阅读题,是一首仅有二十字的小诗。两篇文章都描写了雪景,也都写到了人的活动。但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在描写手法上  《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了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如“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一痕”、“一点”、“一芥”、
期刊
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效率更高。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尽量采用直观教学  地理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地球仪、地图册、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直观性强的教具,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
期刊
面对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理念,如何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课。    一、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有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新的课程理念就不能真正树立。我们
期刊
排球运动是一项非常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较为普及。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排球技术基础练习枯燥,趣味性和竞技性不及篮球、足球,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排球练习的趣味性和竞技性,是我们体育教师应当思考的课题。  我在进行排球发球教学时发现,许多学生练习对比较浮躁,在练习时能够连续几次发球过网便沾沾自喜,对自己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