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从古到今,一直盛开在中华古典文化中,被冠为“四君子”之一;菊,是历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挥毫泼墨,寄情言志的绝佳对象。翻开中国艺术史,似乎能嗅出阵阵清雅、高洁的菊香。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风吹过,一切关于土地的思绪,随着菊花的盛开而变成了一个个芬芳的遐想,平凡的姿容,栉风沐雨,浸透着季节的更替与日月的沧桑,菊傲霜斗寒的不屈品格,已成千古佳话,菊更多的时候不是一种花卉,而是一种文化。淡雅的菊香始终弥漫、浸润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浸润着赏菊者的心。因此,人淡如菊已成为一种信念,一种处世哲学。迎风挺立的菊花,成为人们心中千古不变的“秋之魂”。
菊花作为绘画题材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在元代以后。此前唐代的刁光胤、五代的黄签等著名画家都画过菊,但大多数作品都是作为衬景或者搭配物出现,其描绘方法以钩勒填彩法为主。
自宋以后,随着墨竹、墨兰、墨梅的兴起,同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也成为水墨画的重要题材,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突破,现存的宋元时期的“菊画”大多采用写实技法。到了明代,菊画有了突破性发展,例如《明画录》中列举出明代中期弘治年间众多菊画名家的姓名。在明代,以花卉为题材的水墨画,开始从“写实”转向“写意”。此外,这个时期草书盛行,这些都为明代写意“菊画”技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于文人而言,书和画本来就渊源深厚,草书的轻盈笔触与描绘菊花花瓣、茎、叶、叶脉有共通之处。其丰富的笔势和多变的墨色,能淋漓尽致地“写意”出画家的内心世界。
例如明代吴门画派沈周,其笔下菊花的花茎笔直挺立,栩栩如生。沈周之后,文徵明、唐寅、陆治、王毂祥、周之冕、陈淳、徐渭、孙龙、陶成、李流芳等独具个性的名家也都为后世留下了颇多优秀的菊画作品。但不可否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沈周的影响。
八大山人和石涛以强烈的反叛风格拉开了清代画史的序幕,八大山人继承了明末写意画潮流的同时,将大胆而清新的画境凝缩到朴素构图中,为水墨画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石涛则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恣,淋漓酣畅。八大山人、石涛俱擅长画菊,其朴实凝练的笔触在墨菊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清代,“四君子”成为花卉画入门的基础,因此,画家们创作出众多的菊画,其中最杰出的当数恽寿平的作品。恽寿平继承了正统的明代文人画,以不使用轮廓线条的没骨画法著称。恽寿平在花鸟画上的成就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并催生出马元驭、蒋廷锡、邹一桂、王武等“菊画”名家。
清代乾隆年间,个性十足的艺术家聚集在因贩盐而繁荣起来的扬州,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核心的“扬州画派”,他们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尝试自由而豪放的“写意”手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扬州画派”中的李方膺、高凤翰、黄慎、边寿民等人均擅长墨菊。
19世纪,商业中心移至上海,随着“海上画派”的兴起,张熊、任颐等个性鲜明的画家层出不穷,例如,
虚谷使用笔毛较秃的侧笔,为后世留下了别具韵致的“菊画”作品。
19世纪还是人们向往古代青铜器铭文和北朝碑刻的时代,在这种趋势下,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将“金石之气”引入到绘画中,创作出很多厚重而有力的“菊画”作品。
桂菊山禽图(图1)
吕纪 立轴 绢本 重设色 纵192厘米 横10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枝干苍健,花叶繁茂。枝头上的八哥,隔枝对唱,一只翘首远眺。另有一蓝色绶带朝树下呜叫,原来树下还有三只绶带,正围着一只草虫,争相啄食。桂树周围伴有盛开的菊花以及巨石、秀草。画面造型严谨,布置得宜,形象间有呼有应,生意浮动,给人以一种欢快而和谐的感觉。花与叶钩勒填色,禽鸟丝毛晕染,用笔工细,设色鲜丽,是典型的工笔重彩的画法。树干和石头用笔较纵放,墨色较重,有马远、夏圭的笔意。粗细两相映衬,画面灿烂夺目,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纪(1447-?年),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孝宗弘治中供事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初学边文进,“作禽鸟如凤、鹤、孔雀、鸳鸯之类,俱有法度,设色艳丽,生气奕奕”,是画院中严守绘画法规的画家。明孝宗尝称道之:“工执艺事以谏,吕纪有之。”他的传世作品不少,工笔着色与水墨写意兼能,并善于将两体结合。此外也偶作山水人物。是明代与边景昭、林良齐名的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
杂画图(之一) (图2)
郭诩 册页 纸本 设色 墨笔 纵28.5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绘蕉石妇婴、青蛙草蝶、青山花村、鸡冠蛱蝶、竹石秋菊、草亭钓艇、芦塘芥菜、溪山空亭等八图,每图自题七绝一首,阐发画意。此选其中之一《竹石秋菊图》。作者在花鸟的表现技法上更具创造性,纯用色彩绘写,色泽鲜洁而运笔简练。在笔法上,勾曳点虱染灵活飞动,毫不板滞,生物的形态栩栩如生。秋菊画法,显见其水墨写意的娴熟功力。
郭诩(1456-约1529年),明代画家。字仁弘,号清狂道人,泰和(今属江西)人。擅画写意人物,笔势飞动,形象清古,有时信手拈来,辄有奇趣。兼工点簇花卉、草虫,亦写山水。同时期画家沈周、吴伟、杜堇等,都推重其艺术造谐。传世作品有《杂画》《东山游屐图》等。
秋花图(图3)
文徵明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135.7厘米 横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湖石及菊、兰、鸡冠、秋葵等花卉,笔法简逸,韵味丛生。山石和菊花以墨笔勾画,用笔迅疾。兰草野花只用墨彩,以没骨之法写出。全画简笔不简韵,清新可人,意味悠长。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徵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自幼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在绘画上与沈周共刨“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翠竹黄花图(图4)
王毅祥 立轴 纸本 水墨 纵68.1厘米 横34.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以墨彩写竹、菊二君。勾花点叶以成菊,浓墨撇写以成竹。师法文徵明,笔墨潇洒,如大匠运斤,随手成形,风姿绰约。画面清韵悠长,意境高远。
王毂祥(1501-1568年),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八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擅绘事,精研花卉,长于写生,渲染重法度,枝叶俱有生色。虽其人品画格为士人所重,但因其中年后吝于落笔,故世间所传多赝本。
山水花卉图(之一)(图5)
李流芳 册页 纸本 墨笔 纵24.6厘米 横25.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共十三开,以水墨写生山水花鸟,在此选其中之一——《秋菊》,图中秋菊绘法有草书行笔的特点,用笔疾劲爽利,韵足意长,神似天成,为大写意花鸟画的佳作。从中可以尽见李流芳俊逸豪纵、笔墨粗简的风格特点。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泡庵、檀园、慎娱居士,安徽歙县人,侨居上海嘉定。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进士。嘉定才子,擅诗文,工书画篆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笔墨粗简,风格俊爽。兼能花卉,逸气飞动,水墨浅深,韵味隽永。
双猫菊石图(图6)
王中立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33厘米 横3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中画双猫嬉戏于湖石菊丛之下的草地上。湖石以枯笔钩勒,水墨晕染,菊花以勾花点叶法写出。双猫用笔独特,以细笔简括写出轮廓、毛爪、脸目,用干笔略加敷彩,粗疏雅拙,却有妙趣横生之感,与背景对照鲜明。
王中立,生卒年不详,字振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花鸟,笔力老劲。
(责编:唐陌楚)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风吹过,一切关于土地的思绪,随着菊花的盛开而变成了一个个芬芳的遐想,平凡的姿容,栉风沐雨,浸透着季节的更替与日月的沧桑,菊傲霜斗寒的不屈品格,已成千古佳话,菊更多的时候不是一种花卉,而是一种文化。淡雅的菊香始终弥漫、浸润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浸润着赏菊者的心。因此,人淡如菊已成为一种信念,一种处世哲学。迎风挺立的菊花,成为人们心中千古不变的“秋之魂”。
菊花作为绘画题材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在元代以后。此前唐代的刁光胤、五代的黄签等著名画家都画过菊,但大多数作品都是作为衬景或者搭配物出现,其描绘方法以钩勒填彩法为主。
自宋以后,随着墨竹、墨兰、墨梅的兴起,同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也成为水墨画的重要题材,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突破,现存的宋元时期的“菊画”大多采用写实技法。到了明代,菊画有了突破性发展,例如《明画录》中列举出明代中期弘治年间众多菊画名家的姓名。在明代,以花卉为题材的水墨画,开始从“写实”转向“写意”。此外,这个时期草书盛行,这些都为明代写意“菊画”技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于文人而言,书和画本来就渊源深厚,草书的轻盈笔触与描绘菊花花瓣、茎、叶、叶脉有共通之处。其丰富的笔势和多变的墨色,能淋漓尽致地“写意”出画家的内心世界。
例如明代吴门画派沈周,其笔下菊花的花茎笔直挺立,栩栩如生。沈周之后,文徵明、唐寅、陆治、王毂祥、周之冕、陈淳、徐渭、孙龙、陶成、李流芳等独具个性的名家也都为后世留下了颇多优秀的菊画作品。但不可否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沈周的影响。
八大山人和石涛以强烈的反叛风格拉开了清代画史的序幕,八大山人继承了明末写意画潮流的同时,将大胆而清新的画境凝缩到朴素构图中,为水墨画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石涛则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恣,淋漓酣畅。八大山人、石涛俱擅长画菊,其朴实凝练的笔触在墨菊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清代,“四君子”成为花卉画入门的基础,因此,画家们创作出众多的菊画,其中最杰出的当数恽寿平的作品。恽寿平继承了正统的明代文人画,以不使用轮廓线条的没骨画法著称。恽寿平在花鸟画上的成就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并催生出马元驭、蒋廷锡、邹一桂、王武等“菊画”名家。
清代乾隆年间,个性十足的艺术家聚集在因贩盐而繁荣起来的扬州,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核心的“扬州画派”,他们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尝试自由而豪放的“写意”手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扬州画派”中的李方膺、高凤翰、黄慎、边寿民等人均擅长墨菊。
19世纪,商业中心移至上海,随着“海上画派”的兴起,张熊、任颐等个性鲜明的画家层出不穷,例如,
虚谷使用笔毛较秃的侧笔,为后世留下了别具韵致的“菊画”作品。
19世纪还是人们向往古代青铜器铭文和北朝碑刻的时代,在这种趋势下,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将“金石之气”引入到绘画中,创作出很多厚重而有力的“菊画”作品。
桂菊山禽图(图1)
吕纪 立轴 绢本 重设色 纵192厘米 横10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枝干苍健,花叶繁茂。枝头上的八哥,隔枝对唱,一只翘首远眺。另有一蓝色绶带朝树下呜叫,原来树下还有三只绶带,正围着一只草虫,争相啄食。桂树周围伴有盛开的菊花以及巨石、秀草。画面造型严谨,布置得宜,形象间有呼有应,生意浮动,给人以一种欢快而和谐的感觉。花与叶钩勒填色,禽鸟丝毛晕染,用笔工细,设色鲜丽,是典型的工笔重彩的画法。树干和石头用笔较纵放,墨色较重,有马远、夏圭的笔意。粗细两相映衬,画面灿烂夺目,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纪(1447-?年),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孝宗弘治中供事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初学边文进,“作禽鸟如凤、鹤、孔雀、鸳鸯之类,俱有法度,设色艳丽,生气奕奕”,是画院中严守绘画法规的画家。明孝宗尝称道之:“工执艺事以谏,吕纪有之。”他的传世作品不少,工笔着色与水墨写意兼能,并善于将两体结合。此外也偶作山水人物。是明代与边景昭、林良齐名的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
杂画图(之一) (图2)
郭诩 册页 纸本 设色 墨笔 纵28.5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绘蕉石妇婴、青蛙草蝶、青山花村、鸡冠蛱蝶、竹石秋菊、草亭钓艇、芦塘芥菜、溪山空亭等八图,每图自题七绝一首,阐发画意。此选其中之一《竹石秋菊图》。作者在花鸟的表现技法上更具创造性,纯用色彩绘写,色泽鲜洁而运笔简练。在笔法上,勾曳点虱染灵活飞动,毫不板滞,生物的形态栩栩如生。秋菊画法,显见其水墨写意的娴熟功力。
郭诩(1456-约1529年),明代画家。字仁弘,号清狂道人,泰和(今属江西)人。擅画写意人物,笔势飞动,形象清古,有时信手拈来,辄有奇趣。兼工点簇花卉、草虫,亦写山水。同时期画家沈周、吴伟、杜堇等,都推重其艺术造谐。传世作品有《杂画》《东山游屐图》等。
秋花图(图3)
文徵明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135.7厘米 横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湖石及菊、兰、鸡冠、秋葵等花卉,笔法简逸,韵味丛生。山石和菊花以墨笔勾画,用笔迅疾。兰草野花只用墨彩,以没骨之法写出。全画简笔不简韵,清新可人,意味悠长。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徵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自幼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在绘画上与沈周共刨“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翠竹黄花图(图4)
王毅祥 立轴 纸本 水墨 纵68.1厘米 横34.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以墨彩写竹、菊二君。勾花点叶以成菊,浓墨撇写以成竹。师法文徵明,笔墨潇洒,如大匠运斤,随手成形,风姿绰约。画面清韵悠长,意境高远。
王毂祥(1501-1568年),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八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擅绘事,精研花卉,长于写生,渲染重法度,枝叶俱有生色。虽其人品画格为士人所重,但因其中年后吝于落笔,故世间所传多赝本。
山水花卉图(之一)(图5)
李流芳 册页 纸本 墨笔 纵24.6厘米 横25.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共十三开,以水墨写生山水花鸟,在此选其中之一——《秋菊》,图中秋菊绘法有草书行笔的特点,用笔疾劲爽利,韵足意长,神似天成,为大写意花鸟画的佳作。从中可以尽见李流芳俊逸豪纵、笔墨粗简的风格特点。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泡庵、檀园、慎娱居士,安徽歙县人,侨居上海嘉定。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进士。嘉定才子,擅诗文,工书画篆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笔墨粗简,风格俊爽。兼能花卉,逸气飞动,水墨浅深,韵味隽永。
双猫菊石图(图6)
王中立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33厘米 横3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中画双猫嬉戏于湖石菊丛之下的草地上。湖石以枯笔钩勒,水墨晕染,菊花以勾花点叶法写出。双猫用笔独特,以细笔简括写出轮廓、毛爪、脸目,用干笔略加敷彩,粗疏雅拙,却有妙趣横生之感,与背景对照鲜明。
王中立,生卒年不详,字振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花鸟,笔力老劲。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