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往来愈加频繁和强势。其中,中美两国作为世界经济最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跨境教育资源国家,二者在经济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对增强双方的国家实力产生了重要推动力,而且促进了世界经济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中美跨境教育的前世:官方教育交流的繁荣
自建交伊始,中美两国便已开始重视除经济外交之外的文化教育交流。1979年,邓小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内,两国于1985年7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议定书》,该协定书成为了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指导性文件,此后,该文件先后四次续签。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跨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未止步于此。自2000年以来,中美两国数次就跨境教育问题进行磋商与探讨,并签订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协定》《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谅解备忘录》等在内的多项协议。
这些协议与备忘录的签订,不仅彰显出中美两国跨境教育交流在官方层面上的繁荣,而且为双方日后的教育交流奠定了基础。此外,两国教育界高层之间的频频互访在保证双方信息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强势推动了中美跨境教育相关合作政策的落实,并进一步完善了两国跨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
中美跨境教育的今生:民间教育交流呈现蓬勃生机
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要想快速实现这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跨境教育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途径。近几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民对高品质教育产生了迫切需求。而他们转化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出国留学。
在出国留学呈现大众化趋势的背景下,美国作为拥有全球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国家之一,自然成为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美国国际生人数为104万人,居全球首位。而中国留学生是当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占美国国际生总数的32.5%。2016—2017学年,中国连续第8年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源国,同比增长6.8%。
二是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再出国。
为满足国人对高品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中国不少城市陆续开设了国际高中(民办居多),并引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使更多学生无需出国,在本土就可以接触到较为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截至2017年,中国内地的国际高中、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共计超过734所,比2016年增加了73所,可见国际学校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就读国内的国际学校,实际上都大大推動了中美两国教育在民间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在2015年6月中美共同举办的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上,双方还特别就“支持两国教育机构高水平战略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和合作办学项目”等议题达成了共识。
中美跨境教育的未来:突破瓶颈,打开新局面
任何事物,要想获得更近一步的发展,势必要突破现有的瓶颈。对于中美跨境教育的合作而言,其现有的瓶颈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低龄留学生对境外精细化服务的迫切需求。
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出国学生基数变大,学生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而这势必对留学后服务提出更精细化的需求。这种精细化需求更多是体现在文化融入、背景提升、国际视野等多个层面上。例如,我们如何有效监管小留学生,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而迅速地融入异国文化,增强学生在国外课堂和活动中的参与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国际价值观及活动竞争规则的深度认知和理解……因此,升级境外服务体系,使其快速达到精细化的程度,帮助学生解决一系列境外问题,确实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难题。
二是加快实现国际课程本土化的最终目 标。
中国学生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母语非英语的问题;二是文化理解差异的问题;三是升学问题。要顺利解决这三个问题,实现国际课程体系的本土化是必要前提。只有研发并采用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国际课程体系,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真正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才能最终满足国民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
因为关注,所以了解。作为一个国际教育领域的从业者,尤其是在中美跨境教育事业中探索和实践了十余年之后,我知道,尽管目前中美跨境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流动严重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吸收不足、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但是它的未来还很长远,我们始终在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始终坚信,只要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切实提升中美跨境教育在各个层面上的优化升级,就一定能构建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美跨境教育合作关系,并最终培养出更多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的国际化高端人才。
中美跨境教育的前世:官方教育交流的繁荣
自建交伊始,中美两国便已开始重视除经济外交之外的文化教育交流。1979年,邓小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内,两国于1985年7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议定书》,该协定书成为了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指导性文件,此后,该文件先后四次续签。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跨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未止步于此。自2000年以来,中美两国数次就跨境教育问题进行磋商与探讨,并签订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教育交流合作协定》《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谅解备忘录》等在内的多项协议。
这些协议与备忘录的签订,不仅彰显出中美两国跨境教育交流在官方层面上的繁荣,而且为双方日后的教育交流奠定了基础。此外,两国教育界高层之间的频频互访在保证双方信息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强势推动了中美跨境教育相关合作政策的落实,并进一步完善了两国跨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
中美跨境教育的今生:民间教育交流呈现蓬勃生机
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要想快速实现这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跨境教育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途径。近几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民对高品质教育产生了迫切需求。而他们转化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出国留学。
在出国留学呈现大众化趋势的背景下,美国作为拥有全球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国家之一,自然成为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美国国际生人数为104万人,居全球首位。而中国留学生是当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占美国国际生总数的32.5%。2016—2017学年,中国连续第8年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源国,同比增长6.8%。
二是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再出国。
为满足国人对高品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中国不少城市陆续开设了国际高中(民办居多),并引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使更多学生无需出国,在本土就可以接触到较为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截至2017年,中国内地的国际高中、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共计超过734所,比2016年增加了73所,可见国际学校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就读国内的国际学校,实际上都大大推動了中美两国教育在民间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在2015年6月中美共同举办的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上,双方还特别就“支持两国教育机构高水平战略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和合作办学项目”等议题达成了共识。
中美跨境教育的未来:突破瓶颈,打开新局面
任何事物,要想获得更近一步的发展,势必要突破现有的瓶颈。对于中美跨境教育的合作而言,其现有的瓶颈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低龄留学生对境外精细化服务的迫切需求。
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出国学生基数变大,学生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而这势必对留学后服务提出更精细化的需求。这种精细化需求更多是体现在文化融入、背景提升、国际视野等多个层面上。例如,我们如何有效监管小留学生,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而迅速地融入异国文化,增强学生在国外课堂和活动中的参与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国际价值观及活动竞争规则的深度认知和理解……因此,升级境外服务体系,使其快速达到精细化的程度,帮助学生解决一系列境外问题,确实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难题。
二是加快实现国际课程本土化的最终目 标。
中国学生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母语非英语的问题;二是文化理解差异的问题;三是升学问题。要顺利解决这三个问题,实现国际课程体系的本土化是必要前提。只有研发并采用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国际课程体系,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真正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才能最终满足国民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
因为关注,所以了解。作为一个国际教育领域的从业者,尤其是在中美跨境教育事业中探索和实践了十余年之后,我知道,尽管目前中美跨境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流动严重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吸收不足、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但是它的未来还很长远,我们始终在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始终坚信,只要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切实提升中美跨境教育在各个层面上的优化升级,就一定能构建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美跨境教育合作关系,并最终培养出更多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的国际化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