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人之一。她不是只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她的生活状态好比一幅画卷,时而鸟语花香,时而疾风骤雨。随着这副画卷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宽广的世界,比单纯的政坛更加广阔的世界。
历史上的武则天到底有多美?
武则天是一位美女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她也不会被唐太宗看中,封为才人。但是武则天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文字里探知一二。据说太平公主最像武则天,史书对太平公主的相貌是有记载的,“公主丰硕,方额广颐”(《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她体态丰腴,脸蛋很饱满,额头也比较宽,这符合唐代的审美标准。史书说“则天以为类己”,所以武则天也一定是这个样子。
另外,武则天个头可能不低。由于遗传基因的缘故,武家可能个子都不高。史书有记载的武懿宗、静乐县主,都是小个子,但是武则天是个例外,有唐代文献说“武氏最长,时号大歌”(《朝野佥载》卷四)。这里“长”念chang,不念zhang,武则天绝不是他们家族里辈分最高的,那就是说,她的个子是家族里最高的,是不是矮子里拔将军呢?武家人都矮嘛。这不好说,但起码可以说武则天个子不低吧。
20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被发现,石破天惊,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根据地宫物帐碑的记载,在唐朝皇室馈赠给法门寺的物品中有“武后绣裙一腰”。多么珍贵的文物啊,武则天生前穿过的绣裙——要是它被完全复原出来,那咱们可就有条件八卦了,量一下不就知道武则天腰围、身高了嘛。
但遗憾的是,这件绣裙出土时和其他丝织品一样,朽坏得很厉害,叠成一团,难以分辨真面目。可以理解,在地下都一千多年了嘛。这件绣裙现在被妥善保管在文物部门的库房里,中外专家正联手尝试修复,我们还需要耐心等待。
虽然史料里有各种线索,但都是文字记载而已,武则天没有一张可信的画像流传下来,尤其是与她同时代的人给她画的像。大家见到的流传比较广的一幅画像出自《历代古人像赞》。这是明弘治年间画的,服饰有很多和唐朝不符合的地方,只可以看作明朝人的想象,可信度很低。而且把武则天画得阴阳怪气的,请注意那图上的文字:“屠虐宗支,毒害忠良,攘窃神器,淫秽纲常。”据此可知,这幅图的作者是站在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基础上对武则天大加指责的,要不然怎么画成这样呢?
历史上还有几幅画,人们推测里面有武则天,但是都缺乏过硬的证据。比如,《唐后行从图》被认为是唐代著名大画家张萱的作品。张萱与武则天基本同时代,这如果真是他创作的,那图中“唐后”是武则天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那么,是不是呢?
我们来看一下今人临摹的《唐后行从图》,原画已经比较模糊了,这幅临摹的画里“皇后”的形象比较清晰,的确符合史书中记载的武则天的体态特征,所以有现代学者据此认为这幅画像就是描绘武则天的。可是问题在于,这幅画是不是唐代的还有疑问。有人根据其中出现的太湖石以及竹子的画法,认为其恐怕是宋以后的作品,而且这幅画也没有题记文字,所以很难断定画的就是武则天。
还有一些雕像也被认为有可能是按照武则天的真容塑造的,最著名的就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大佛净高17米以上,是龙门石窟第一大佛,十分雄伟壮观。有一种说法是,这尊大佛的脸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理由是修建这尊大佛的是高宗皇帝,武则天当时把脂粉钱也捐出来赞助。按照古人的传统,捐钱的“供养人”会通过某些方式,比如壁画、雕像等,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佛祖身边。但是一般来讲,将自己的脸直接安到佛祖身上的并不多见,尤其此时武则天还只是皇后,她敢不敢如此大胆还是个疑问,起码没有史料做直接的依据。
有關大佛建造的历史记载,主要是刻在这里石壁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里面说大佛是咸亨三年(672年)唐高宗下令修建的,“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至于佛像的面部形象依据了什么,没有提及。武则天要是真的敢把自己的脸留在这里,也就敢在文字里提这事儿,但是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此事。只是因为这尊大佛的形象很接近《旧唐书》里“方额广颐”的记载,所以人们就产生了很多美好的遐想。那到底是不是呢?谨慎一点说,我们无法肯定,也无法完全否定这种说法。
武则天小时候在广元生活过,四川广元皇泽寺里也有她的塑像,可能是有所依据的。但是原件已经损坏,现存的是后世翻修的,所以也很难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则天的真容。
武后入葬乾陵与驻颜术有何关系?
《新唐书》记载:“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武则天下台时已经年过八十,但身边的人也不觉得她像个八十岁的人,因为武则天很善于保养,据说她有秘方。唐代医学家王焘写的《外台秘要》里记载过一则“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有兴趣的女性读者不妨试一试。
不过也是非常麻烦的,主要材料是五月五日采集的益母草。采的时候根上不能带土,晒干,用一个泥炉子将其烧成灰,用水搅和。然后让它发酵,捏成鸡蛋大小的团子,再晒干,再用炉子烤,烤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烤得发黄发硬,要烤出白色。最后用玉锤研碎,再筛,连续研三天,这才是成品。用它洗脸洗手,据说可以使皮肤白嫩。这个制作方法确实复杂。原材料倒是不算难得,就是这制作过程太麻烦了。
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受她的影响,也善于保养。据说太平公主也有一个美容方,是唐代一本叫作《韦氏月录》的书记载的。方法比较简单: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上三月三日收采的桃花末,用来涂脸。据说三日就有效,可使皮肤白皙。这个简单点,就是满脸鸡血有点儿吓人。
武则天相貌与年龄的视觉误差曾导致她的儿子唐中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荡。怎么回事呢?神龙政变发生,武则天被推翻,心情很差,再加上病痛折磨,所以也没心情保养化妆了,结果一下子老态龙钟,完全成了八十多岁人的样子。唐中宗去看望母亲,他已经习惯了自己母亲那副年轻的面孔,一进门就大吃一惊:母亲如此苍老,和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唐中宗大为伤心,他应该是觉得正是自己使得母亲变成了这个样子,所以非常内疚。这也告诉我们,最好的保养品是好心情,心情不好相貌也就跟着遭殃了。
要说这事儿对唐朝政局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武则天去世了,唐中宗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回长安,想把武则天埋到乾陵。但是有大臣反对,理由是卑不动尊。武则天去世前特地留下遗嘱,去帝号,号“则天大圣皇后”。既然是皇后,那就不应该打开乾陵地宫。乾陵地宫的墓道是用石头填塞的,石头之间用铁连接,要想打开必须费很大的劲儿,大臣们认为这样会惊动高宗皇帝的灵魂。但是中宗皇帝还是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乾陵。
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唐中宗很反感大家称他为“中兴之主”。“中兴”本是朝廷内外许多人共同的期待,希望他成为带领大唐复国并且中兴的领袖。但是,唐中宗自己不认可。他刚刚复位时,天下很多寺庙、道观都改名“中兴寺”或者“中兴观”,表达对李唐复国的欣喜。可是后来唐中宗却下令,所有叫“中兴”的寺庙或道观一律改名“龙兴”,不许任何人说“中兴”。唐中宗这样做无非是表示不愿意与自己的母亲划清界限,所以他也很亲近武家子弟,这也就为后来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埋下了伏笔。要想探究唐中宗这样做的心理动机,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起码可以肯定的是,武则天容貌的变化对他来说具有足够的心理冲击力。
历史上的武则天到底有多美?
武则天是一位美女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她也不会被唐太宗看中,封为才人。但是武则天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文字里探知一二。据说太平公主最像武则天,史书对太平公主的相貌是有记载的,“公主丰硕,方额广颐”(《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她体态丰腴,脸蛋很饱满,额头也比较宽,这符合唐代的审美标准。史书说“则天以为类己”,所以武则天也一定是这个样子。
另外,武则天个头可能不低。由于遗传基因的缘故,武家可能个子都不高。史书有记载的武懿宗、静乐县主,都是小个子,但是武则天是个例外,有唐代文献说“武氏最长,时号大歌”(《朝野佥载》卷四)。这里“长”念chang,不念zhang,武则天绝不是他们家族里辈分最高的,那就是说,她的个子是家族里最高的,是不是矮子里拔将军呢?武家人都矮嘛。这不好说,但起码可以说武则天个子不低吧。
20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被发现,石破天惊,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根据地宫物帐碑的记载,在唐朝皇室馈赠给法门寺的物品中有“武后绣裙一腰”。多么珍贵的文物啊,武则天生前穿过的绣裙——要是它被完全复原出来,那咱们可就有条件八卦了,量一下不就知道武则天腰围、身高了嘛。
但遗憾的是,这件绣裙出土时和其他丝织品一样,朽坏得很厉害,叠成一团,难以分辨真面目。可以理解,在地下都一千多年了嘛。这件绣裙现在被妥善保管在文物部门的库房里,中外专家正联手尝试修复,我们还需要耐心等待。
虽然史料里有各种线索,但都是文字记载而已,武则天没有一张可信的画像流传下来,尤其是与她同时代的人给她画的像。大家见到的流传比较广的一幅画像出自《历代古人像赞》。这是明弘治年间画的,服饰有很多和唐朝不符合的地方,只可以看作明朝人的想象,可信度很低。而且把武则天画得阴阳怪气的,请注意那图上的文字:“屠虐宗支,毒害忠良,攘窃神器,淫秽纲常。”据此可知,这幅图的作者是站在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基础上对武则天大加指责的,要不然怎么画成这样呢?
历史上还有几幅画,人们推测里面有武则天,但是都缺乏过硬的证据。比如,《唐后行从图》被认为是唐代著名大画家张萱的作品。张萱与武则天基本同时代,这如果真是他创作的,那图中“唐后”是武则天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那么,是不是呢?
我们来看一下今人临摹的《唐后行从图》,原画已经比较模糊了,这幅临摹的画里“皇后”的形象比较清晰,的确符合史书中记载的武则天的体态特征,所以有现代学者据此认为这幅画像就是描绘武则天的。可是问题在于,这幅画是不是唐代的还有疑问。有人根据其中出现的太湖石以及竹子的画法,认为其恐怕是宋以后的作品,而且这幅画也没有题记文字,所以很难断定画的就是武则天。
还有一些雕像也被认为有可能是按照武则天的真容塑造的,最著名的就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大佛净高17米以上,是龙门石窟第一大佛,十分雄伟壮观。有一种说法是,这尊大佛的脸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理由是修建这尊大佛的是高宗皇帝,武则天当时把脂粉钱也捐出来赞助。按照古人的传统,捐钱的“供养人”会通过某些方式,比如壁画、雕像等,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佛祖身边。但是一般来讲,将自己的脸直接安到佛祖身上的并不多见,尤其此时武则天还只是皇后,她敢不敢如此大胆还是个疑问,起码没有史料做直接的依据。
有關大佛建造的历史记载,主要是刻在这里石壁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里面说大佛是咸亨三年(672年)唐高宗下令修建的,“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至于佛像的面部形象依据了什么,没有提及。武则天要是真的敢把自己的脸留在这里,也就敢在文字里提这事儿,但是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此事。只是因为这尊大佛的形象很接近《旧唐书》里“方额广颐”的记载,所以人们就产生了很多美好的遐想。那到底是不是呢?谨慎一点说,我们无法肯定,也无法完全否定这种说法。
武则天小时候在广元生活过,四川广元皇泽寺里也有她的塑像,可能是有所依据的。但是原件已经损坏,现存的是后世翻修的,所以也很难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则天的真容。
武后入葬乾陵与驻颜术有何关系?
《新唐书》记载:“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武则天下台时已经年过八十,但身边的人也不觉得她像个八十岁的人,因为武则天很善于保养,据说她有秘方。唐代医学家王焘写的《外台秘要》里记载过一则“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有兴趣的女性读者不妨试一试。
不过也是非常麻烦的,主要材料是五月五日采集的益母草。采的时候根上不能带土,晒干,用一个泥炉子将其烧成灰,用水搅和。然后让它发酵,捏成鸡蛋大小的团子,再晒干,再用炉子烤,烤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烤得发黄发硬,要烤出白色。最后用玉锤研碎,再筛,连续研三天,这才是成品。用它洗脸洗手,据说可以使皮肤白嫩。这个制作方法确实复杂。原材料倒是不算难得,就是这制作过程太麻烦了。
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受她的影响,也善于保养。据说太平公主也有一个美容方,是唐代一本叫作《韦氏月录》的书记载的。方法比较简单: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上三月三日收采的桃花末,用来涂脸。据说三日就有效,可使皮肤白皙。这个简单点,就是满脸鸡血有点儿吓人。
武则天相貌与年龄的视觉误差曾导致她的儿子唐中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荡。怎么回事呢?神龙政变发生,武则天被推翻,心情很差,再加上病痛折磨,所以也没心情保养化妆了,结果一下子老态龙钟,完全成了八十多岁人的样子。唐中宗去看望母亲,他已经习惯了自己母亲那副年轻的面孔,一进门就大吃一惊:母亲如此苍老,和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唐中宗大为伤心,他应该是觉得正是自己使得母亲变成了这个样子,所以非常内疚。这也告诉我们,最好的保养品是好心情,心情不好相貌也就跟着遭殃了。
要说这事儿对唐朝政局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武则天去世了,唐中宗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回长安,想把武则天埋到乾陵。但是有大臣反对,理由是卑不动尊。武则天去世前特地留下遗嘱,去帝号,号“则天大圣皇后”。既然是皇后,那就不应该打开乾陵地宫。乾陵地宫的墓道是用石头填塞的,石头之间用铁连接,要想打开必须费很大的劲儿,大臣们认为这样会惊动高宗皇帝的灵魂。但是中宗皇帝还是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乾陵。
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唐中宗很反感大家称他为“中兴之主”。“中兴”本是朝廷内外许多人共同的期待,希望他成为带领大唐复国并且中兴的领袖。但是,唐中宗自己不认可。他刚刚复位时,天下很多寺庙、道观都改名“中兴寺”或者“中兴观”,表达对李唐复国的欣喜。可是后来唐中宗却下令,所有叫“中兴”的寺庙或道观一律改名“龙兴”,不许任何人说“中兴”。唐中宗这样做无非是表示不愿意与自己的母亲划清界限,所以他也很亲近武家子弟,这也就为后来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埋下了伏笔。要想探究唐中宗这样做的心理动机,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起码可以肯定的是,武则天容貌的变化对他来说具有足够的心理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