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教育大发展时,他出任普通中学校长一职;成人教育风生水起时,他掌舵成教学校的谋篇布局;技工教育雄风再振时,他运筹帷幄技师学院的升格创新。整整27年的校长经历,从普教到成教,继而到技工教育,他似乎总能赶上教育的最佳发展期。所以他将感恩时代的那份真情化作勇挑教育重任的果敢与坚毅,倾尽智谋,争做弄潮人,他就是宁波第二技师学院院长王伟明。
上方是古体字“技”的变形,下端则以三江寓意宁波,衬着那既像太师椅又似将军袍的背景,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技师中的将军的愿望力透纸背。指着校标,王伟明坦言:学院环境布置和文化建设是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钢结构、直线型、现代风格,教学大楼气势恢宏,每间教室统一配备的短焦白板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置身于如此大气、崭新的校园里,谁能想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是从5亩土地上艰难的起步。
力排众议的决策者
在成人教育领域干得热火朝天的王伟明,从没想过自己会被调往宁波第二技工学校(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前身)。刹那间,惊愕、迟疑在他的脸上展露无余。行业办的技工学校发展空间如何?教师的晋升机会有多少?老师们会否待见从教育系统调来的校长?王伟明心里有很多问号。“我就去做一年。”不想让领导为难,也想试试自己能不能胜任,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王伟明走马上任。那是2008年,划归教育部门管辖的宁波第二技工学校刚迎来学校发展的新机遇。
尽管已经当了20多年的校长,投身过普教也挑战过成教,但是技工教育对于王伟明来说,多少还是有点陌生。所以初到学校那半年,他并没有急于整改,而是潜心研究技工教育的特征与规律。从技工教育的发展史到学校的发展线,从校企合作的大熔炉到技能竞赛的大擂台,随着严谨细致的研究,王伟明脑海中对于技工教育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
“兴港职高不再招收新生,撤掉除宁波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之外的其余两个校名,让三块牌子并存成为历史。”静如思想者、动如指挥家,摸清技工教育发展纹理的王伟明在沉寂了大半年之后,突然做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遭到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争论的激烈程度仍然超出了他的预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也有人公然起身反对。
“要想学校发展好,首先必须明确学校定位。技工教育才是我们的优势,办职高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有理不在势众,王伟明晓之以理,用果断而不容置疑的决策为学校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5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宁波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学校的社会形象有了统一的归口。
“从2009年秋季招生开始,三年制学生不再续招!”紧随学校更名之后,王伟明的第二个决策如平地惊雷。回忆起那次会议的场景,王伟明记忆犹新:“当时学校的生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没有今天这般好,撤掉三年制生源,我知道老师们担心的是什么,但是作为高级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技师才是我们的目标与职责,这是学校升格发展的需要,相信也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王伟明言辞恳切,脸上是一如既往的坚定表情。于是,刚才还在高声力争的老师们纷纷调转矛头,转而开始讨论如何更好地与宁波市其他中职学校开展“3 2”合作。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说前两个决策王伟明已经做得很艰难,那么对招生提出400分的分数要求,让王伟明差点“引火烧身”。或许是由于出身普教系统的缘故,王伟明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较高,他明白没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学生往往是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仔细研究前三年生源平均分的基础上,王伟明略作提高,提出了400分的招生线。“所有人都以为我在信口开河,在生源本就不好招又取消三年制招生的节骨眼上,很多老师都对下一年度的招生持怀疑态度,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争议也很大。”但是王伟明再一次力排众议,甚至立下“招不好我负责”的军令状。
王伟明之所以敢夸下海口,是因为他已经做足了功课。学校专业的知名度、五年制高级工培养的吸引力、百姓对高分学校的追逐心理,再加上学校历年招生其实已经逼近甚至达到了这一分数线,“我们有什么理由看轻自己?”誓与职高错位发展,坚定地走高级工、技师培养路线,王伟明豪情万丈。那一年,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新生平均分最终定格在450分,王伟明用一场漂亮的招生战征服了所有怀疑者。
能加善减的引路人
三个成功的决策不仅让学校老师对王伟明刮目相看,也让他自己感受到了技工教育的魅力,从试试看的心理到坚持做下去的决心,一年时间,他已经在技工教育的征途上走出很远。
2009年是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年,学校进入由高级技工学校向技师学院升格发展的过渡时期。专业布局调整、班子队伍建设、竞赛力拔头筹、校区分而治之……“虽然处于筹建技师学院的过渡时期,但是我们要力争进步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原地踏步!”王伟明在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上强调:不进则退,过渡时期要保证稳中有升,更要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校要发展,然而摆在王伟明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土地。尽管在学校全体教师以及前几任领导的努力下,学校已经从5亩左右的弹丸之地扩大到25亩,加之老校区面临拆迁,宁波市政府将另外一所学校的办学场地整体划给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校园面积有了较大扩展。但这仍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所需。正在王伟明发愁之际,宁波黄泰技工学校校长伸出了援助之手,租地办学的想法开始在王伟明脑海中酝酿成形。他将机械类专业的师生安排到设于黄泰技工学校内的城南校区,不但解决了土地有限的难题,实现了平稳过渡,还将“敬业、务实、自强、创新”的二技精神留在了黄泰技工学校。
2010年8月,随着宁波市职业教育的大盘整,原建筑中专被整体划归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名下。自此,机械类、电工电子类、建筑艺术类和商贸类四大专业群雏形渐成,联丰校区、城南校区、槐树校区三足鼎立之势落定。更令全校老师欣喜的是:建筑中专合并到学校,并不是简单的加入与归并,一场据此而展开的专业结构调整正蓄势待发。
数学专业出身的王伟明能加善减,总能在教育领域将加与减的艺术发挥到极致。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类别,更在相隔较远的不同校区,王伟明却要操控一局“专业连连看”。学校将建筑专业与美术专业融合成建筑艺术专业,建筑专业与电气专业结合生成楼宇自动化专业,建筑专业与机械专业相加形成建筑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这不但丰富了学校既有的专业布局,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专业侧重点。对此,王伟明还是那句话:“要形成专业特色,才能与其他职业院校错位发展。” 由于原建筑中专的建筑专业在历年的全国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有着优良的竞赛传统,冠军队伍的加入使得学校参加技能大赛备战的学生格外用心苦练。许是被建筑专业的竞赛氛围所感染,其他专业的师生也不甘示弱,课余时间都扑在了备战练习上面。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继在2011年国赛勇夺1金3银1铜之后,又在2012年国赛上独得2金2银3铜。
如今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伍动辉是跟随建筑中专一起加入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他见证了学校专业建设的突破与技能竞赛的飞跃。“不仅仅是加入,而是融入,更是渗透。”实现“1 1>2”的效果,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平稳过渡时期的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王伟明直言:“学校已经度过了艰苦的初创时期,现在已经从追求数量阶段进入到注重质量的时期。”而要完成这个过渡,就需要领导班子的精诚合作和全体教师的努力配合。
“我们整个领导班子非常团结,虽然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争得面红耳赤,可一旦做了决定之后,所有人都会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副校长伍动辉很佩服王伟明的决断与前瞻力,王伟明则很放心这帮班子成员的团结与执行力。组建起这样一支互信互助的领导团队,王伟明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使职能处室各司其职、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实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加速发展。
革故鼎新的思辩家
刚投身技工教育不久,王伟明在一期技工院校校长培训班上碰到过这样一个辩论题——技师学院要不要发大专文凭?他抽到了反方,与他一方的校长都纷纷摇头,苦恼这样的辩题怎么辩?稍加思索,王伟明开始安慰起辩友们:“‘要’的对立面不是‘不要’,而是‘不一定要’!技师学院不一定非要核发大专文凭,更无需自屈于高职院校之下,我们以技能见长,就凭技能说话……”尽管那一场辩论会王伟明所在的反方并没有最终获胜,但是作为反方四辩的他却得到了全场的掌声。机智、思辨、沉着,王伟明荣膺当场辩论赛的最佳
辩手。
沉迷于研究技工教育的特点,王伟明以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和思维方式,总结出许多独到的观点。技师学院不一定非得仰仗一纸大专文凭才能获得社会认可与教育地位,这其实是王伟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技师学院以高级工、技师为培养目标,所以有着明显不同于中职学校的特性;技师学院培养的更多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所以它与高职院校也有明显的差异。技能才是技师学院的制胜法宝。”为了树立人才培养的技师品牌,王伟明甚至要求学校严格控制六年制高级工班的教学考评机制,每年能以技师身份毕业的学生不足一半。但就是因为坚持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备受企业欢迎,每年5月的校企展洽会都能吸引到上百家企业齐集纳才。
尽管参加辩论赛只是偶然,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王伟明经常需要说服别人,因为他总有许多奇思妙想,总是想到了其他人的前面。王伟明坚持技师学院要有自己的定位与思路,就在他反复的解释与说明中,与中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全体教师的共识。
不仅如此,王伟明还一反其他技工院校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常态,提倡引入大学语文的相关课程。王伟明表示:“课程、讲座、活动等形式都可以被运用到大学语文的教育上来,让技工院校的学生也能受到文学熏陶,多点文学素养,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引入高等数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设艺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等也是王伟明近期所构想的课改新内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追求高、深、难,而是希望技师学院的学生能够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从思想意识上给自己一个大专生甚至大学生的定位,而不仅仅将自信建立在一纸单薄的文凭上面。”王伟明这般诠释他的初衷。
不仅时常冒出新鲜的想法,还能让创新念头变为切实可行的制度举措,王伟明自言这是因为自己领悟了技工教育的真谛,那就是准确的自我定位。只有找准定位,革故鼎新,才能让这所升格中的技能学府越办越好。正如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吴钧所赞扬的那样:“这所学校设施一流,这位校长理念鲜明!”
上方是古体字“技”的变形,下端则以三江寓意宁波,衬着那既像太师椅又似将军袍的背景,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技师中的将军的愿望力透纸背。指着校标,王伟明坦言:学院环境布置和文化建设是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钢结构、直线型、现代风格,教学大楼气势恢宏,每间教室统一配备的短焦白板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置身于如此大气、崭新的校园里,谁能想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是从5亩土地上艰难的起步。
力排众议的决策者
在成人教育领域干得热火朝天的王伟明,从没想过自己会被调往宁波第二技工学校(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前身)。刹那间,惊愕、迟疑在他的脸上展露无余。行业办的技工学校发展空间如何?教师的晋升机会有多少?老师们会否待见从教育系统调来的校长?王伟明心里有很多问号。“我就去做一年。”不想让领导为难,也想试试自己能不能胜任,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王伟明走马上任。那是2008年,划归教育部门管辖的宁波第二技工学校刚迎来学校发展的新机遇。
尽管已经当了20多年的校长,投身过普教也挑战过成教,但是技工教育对于王伟明来说,多少还是有点陌生。所以初到学校那半年,他并没有急于整改,而是潜心研究技工教育的特征与规律。从技工教育的发展史到学校的发展线,从校企合作的大熔炉到技能竞赛的大擂台,随着严谨细致的研究,王伟明脑海中对于技工教育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
“兴港职高不再招收新生,撤掉除宁波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之外的其余两个校名,让三块牌子并存成为历史。”静如思想者、动如指挥家,摸清技工教育发展纹理的王伟明在沉寂了大半年之后,突然做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遭到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争论的激烈程度仍然超出了他的预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也有人公然起身反对。
“要想学校发展好,首先必须明确学校定位。技工教育才是我们的优势,办职高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有理不在势众,王伟明晓之以理,用果断而不容置疑的决策为学校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5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宁波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学校的社会形象有了统一的归口。
“从2009年秋季招生开始,三年制学生不再续招!”紧随学校更名之后,王伟明的第二个决策如平地惊雷。回忆起那次会议的场景,王伟明记忆犹新:“当时学校的生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没有今天这般好,撤掉三年制生源,我知道老师们担心的是什么,但是作为高级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技师才是我们的目标与职责,这是学校升格发展的需要,相信也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王伟明言辞恳切,脸上是一如既往的坚定表情。于是,刚才还在高声力争的老师们纷纷调转矛头,转而开始讨论如何更好地与宁波市其他中职学校开展“3 2”合作。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说前两个决策王伟明已经做得很艰难,那么对招生提出400分的分数要求,让王伟明差点“引火烧身”。或许是由于出身普教系统的缘故,王伟明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较高,他明白没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学生往往是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仔细研究前三年生源平均分的基础上,王伟明略作提高,提出了400分的招生线。“所有人都以为我在信口开河,在生源本就不好招又取消三年制招生的节骨眼上,很多老师都对下一年度的招生持怀疑态度,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争议也很大。”但是王伟明再一次力排众议,甚至立下“招不好我负责”的军令状。
王伟明之所以敢夸下海口,是因为他已经做足了功课。学校专业的知名度、五年制高级工培养的吸引力、百姓对高分学校的追逐心理,再加上学校历年招生其实已经逼近甚至达到了这一分数线,“我们有什么理由看轻自己?”誓与职高错位发展,坚定地走高级工、技师培养路线,王伟明豪情万丈。那一年,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新生平均分最终定格在450分,王伟明用一场漂亮的招生战征服了所有怀疑者。
能加善减的引路人
三个成功的决策不仅让学校老师对王伟明刮目相看,也让他自己感受到了技工教育的魅力,从试试看的心理到坚持做下去的决心,一年时间,他已经在技工教育的征途上走出很远。
2009年是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年,学校进入由高级技工学校向技师学院升格发展的过渡时期。专业布局调整、班子队伍建设、竞赛力拔头筹、校区分而治之……“虽然处于筹建技师学院的过渡时期,但是我们要力争进步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原地踏步!”王伟明在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上强调:不进则退,过渡时期要保证稳中有升,更要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校要发展,然而摆在王伟明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土地。尽管在学校全体教师以及前几任领导的努力下,学校已经从5亩左右的弹丸之地扩大到25亩,加之老校区面临拆迁,宁波市政府将另外一所学校的办学场地整体划给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校园面积有了较大扩展。但这仍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所需。正在王伟明发愁之际,宁波黄泰技工学校校长伸出了援助之手,租地办学的想法开始在王伟明脑海中酝酿成形。他将机械类专业的师生安排到设于黄泰技工学校内的城南校区,不但解决了土地有限的难题,实现了平稳过渡,还将“敬业、务实、自强、创新”的二技精神留在了黄泰技工学校。
2010年8月,随着宁波市职业教育的大盘整,原建筑中专被整体划归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名下。自此,机械类、电工电子类、建筑艺术类和商贸类四大专业群雏形渐成,联丰校区、城南校区、槐树校区三足鼎立之势落定。更令全校老师欣喜的是:建筑中专合并到学校,并不是简单的加入与归并,一场据此而展开的专业结构调整正蓄势待发。
数学专业出身的王伟明能加善减,总能在教育领域将加与减的艺术发挥到极致。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类别,更在相隔较远的不同校区,王伟明却要操控一局“专业连连看”。学校将建筑专业与美术专业融合成建筑艺术专业,建筑专业与电气专业结合生成楼宇自动化专业,建筑专业与机械专业相加形成建筑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这不但丰富了学校既有的专业布局,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专业侧重点。对此,王伟明还是那句话:“要形成专业特色,才能与其他职业院校错位发展。” 由于原建筑中专的建筑专业在历年的全国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有着优良的竞赛传统,冠军队伍的加入使得学校参加技能大赛备战的学生格外用心苦练。许是被建筑专业的竞赛氛围所感染,其他专业的师生也不甘示弱,课余时间都扑在了备战练习上面。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继在2011年国赛勇夺1金3银1铜之后,又在2012年国赛上独得2金2银3铜。
如今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伍动辉是跟随建筑中专一起加入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他见证了学校专业建设的突破与技能竞赛的飞跃。“不仅仅是加入,而是融入,更是渗透。”实现“1 1>2”的效果,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平稳过渡时期的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王伟明直言:“学校已经度过了艰苦的初创时期,现在已经从追求数量阶段进入到注重质量的时期。”而要完成这个过渡,就需要领导班子的精诚合作和全体教师的努力配合。
“我们整个领导班子非常团结,虽然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争得面红耳赤,可一旦做了决定之后,所有人都会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副校长伍动辉很佩服王伟明的决断与前瞻力,王伟明则很放心这帮班子成员的团结与执行力。组建起这样一支互信互助的领导团队,王伟明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使职能处室各司其职、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实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加速发展。
革故鼎新的思辩家
刚投身技工教育不久,王伟明在一期技工院校校长培训班上碰到过这样一个辩论题——技师学院要不要发大专文凭?他抽到了反方,与他一方的校长都纷纷摇头,苦恼这样的辩题怎么辩?稍加思索,王伟明开始安慰起辩友们:“‘要’的对立面不是‘不要’,而是‘不一定要’!技师学院不一定非要核发大专文凭,更无需自屈于高职院校之下,我们以技能见长,就凭技能说话……”尽管那一场辩论会王伟明所在的反方并没有最终获胜,但是作为反方四辩的他却得到了全场的掌声。机智、思辨、沉着,王伟明荣膺当场辩论赛的最佳
辩手。
沉迷于研究技工教育的特点,王伟明以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和思维方式,总结出许多独到的观点。技师学院不一定非得仰仗一纸大专文凭才能获得社会认可与教育地位,这其实是王伟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技师学院以高级工、技师为培养目标,所以有着明显不同于中职学校的特性;技师学院培养的更多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所以它与高职院校也有明显的差异。技能才是技师学院的制胜法宝。”为了树立人才培养的技师品牌,王伟明甚至要求学校严格控制六年制高级工班的教学考评机制,每年能以技师身份毕业的学生不足一半。但就是因为坚持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备受企业欢迎,每年5月的校企展洽会都能吸引到上百家企业齐集纳才。
尽管参加辩论赛只是偶然,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王伟明经常需要说服别人,因为他总有许多奇思妙想,总是想到了其他人的前面。王伟明坚持技师学院要有自己的定位与思路,就在他反复的解释与说明中,与中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全体教师的共识。
不仅如此,王伟明还一反其他技工院校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常态,提倡引入大学语文的相关课程。王伟明表示:“课程、讲座、活动等形式都可以被运用到大学语文的教育上来,让技工院校的学生也能受到文学熏陶,多点文学素养,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引入高等数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设艺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等也是王伟明近期所构想的课改新内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追求高、深、难,而是希望技师学院的学生能够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从思想意识上给自己一个大专生甚至大学生的定位,而不仅仅将自信建立在一纸单薄的文凭上面。”王伟明这般诠释他的初衷。
不仅时常冒出新鲜的想法,还能让创新念头变为切实可行的制度举措,王伟明自言这是因为自己领悟了技工教育的真谛,那就是准确的自我定位。只有找准定位,革故鼎新,才能让这所升格中的技能学府越办越好。正如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吴钧所赞扬的那样:“这所学校设施一流,这位校长理念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