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儿科护理过程中,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提高护理质量方面表现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患儿14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患儿的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 71例):临床选择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C1组(观察组 71例):临床选择常规护理模式+肢体语言沟通的方法实施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在顺应性指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论:针对儿科患儿在进行护理过程中,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显著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肢体语言;应用价值;护理质量;实验;结论
小儿护理工作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性。针对患儿在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需要面对难以对疾病症状进行表达的患儿,而且针对患儿家长提出的严格要求以及患儿的焦虑等系列表现需要进行正确处理。对此,针对患儿在进行儿科护理过程中,针对相关沟通技巧需要进行有效掌握,避免出现护患纠纷的现象,最终显著提高护患之间的关系[1]。为了进一步分析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患儿,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最终显著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142例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患儿的随机分组。在C1组71例患儿中,男41例,女30例;患儿的年龄范围1.6岁-10.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1.5)岁;患儿疾病类型为:患有肺炎疾病的患儿23例,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儿19例,患有特发性紫癜的患儿17例,患有急性肾炎的患儿9例,患有秋季腹泻的患儿3例。在C2组71例患儿中,男42例,女29例;患儿的年龄范围1.7岁-11.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1.7)岁;患儿疾病类型为:患有肺炎疾病的患儿25例,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儿17例,患有特发性紫癜的患儿15例,患有急性肾炎的患儿10例,患有秋季腹泻的患儿4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存在均衡性(P>0.05)。
1.2 方法
针对C2组患儿,临床主要选择常规模式实施护理。针对C1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具体步骤为:①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面带微笑。保证在准备实施护理之前,可以创造温馨的交流氛围。②针对患儿进行认真照顾,使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可以感觉到受到充分重视,利用形态语言为其营造舒适祥和的护理环境;③在对患儿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到细致入微,例如在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额头进行抚摸,检查患儿是否表现出发烧现象,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怀[2];④针对患儿进行必要的激励支持。例如针对需要实施腰穿患儿,因为对操作表现出恐惧感,从而较为紧张,此时护理人员可以选择将患儿的小手握住,对患儿给予一种无声鼓励;⑤合理运用身体语言。例如在身体仪态方面,需要做到衣着干净整洁,有效树立美好的白衣天使形象,融洽和患儿之间的关系;在身体姿势方面,护理人员在站立过程中,如果腰板过分挺直,会使患儿感觉到一种严肃感,如果做跷二郎腿等动作,会给人一种不负责任感。对此要求护理人员在行走过程中,需要稳重大方,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做到手足轻柔,有效将患儿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提高[3]。⑥能够有效运用视线接触以及鼓励赞赏等系列的表情有效提高同患儿之间的沟通效果。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患儿会首先同护理人员的目光眼神进行接触,此时护理人员如果能够保持眼神体现出怜爱感、高兴感以及真诚感,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情景感。如果护理人员的目光处于游离不定状态,会使患儿家属觉得护理人员工作随便,难以确保顺利完成护理工作。
1.3 评价标准
患儿针对医嘱表现出的依从性以及接受行为评分方面制定的评价标准为[4]:0分:表示患儿处于完全抵触状态,主要体现为针对医治产生抵触,过分恐惧感以及苦恼,无法合作;2分:表示患儿处于部分抵触状态:能够接受治疗但是未有效配合,存在抵触情绪,但是未逃避;6分:表示患儿处于部分接受状态:可以接受医生的治疗并且遵照医嘱,针对部分要求能够进行配合;10分:表示患儿处于绝对接受状态:针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事项以及治疗环节未表现出恐惧感。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分别选择t检验以及X2检验以形式以及%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针对医嘱完全抵触率方面,C1组明显低于C2组患儿(P<0.05);在完全接受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具体情况可见表1。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C1组为(93.8±5.5)分;C2组为(82.1±4.2)分;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
3、讨论
肢体语言又被称之为姿语,主要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下护理人员利用身体动作以及姿势完成信息传递的一种体态语言。肢体语言虽不同于语言因子,但是仍然能够表现出真实性以及相随性,并且表现出可视性的特点。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在实施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面带微笑,能够将患儿的紧张情绪进行有效消除,从而将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有效拉近。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儿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针对医嘱完全抵触率方面,C1组明显低于C2组患儿(P<0.05);在完全接受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从而有效证明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针对患儿在实施儿科护理的过程中,临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最终在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价值,凸显肢体语言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玲玲.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J]. 中国保健营养,2012,5(10):1430-1431.
[2]刘俊.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3):56.
[3]李琳琳,范宣云,張蕾.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的研究[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5(03):538.
[4]刘颖.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疗,2014,6(32):149-151.
【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儿科护理过程中,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提高护理质量方面表现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患儿14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患儿的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 71例):临床选择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C1组(观察组 71例):临床选择常规护理模式+肢体语言沟通的方法实施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在顺应性指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论:针对儿科患儿在进行护理过程中,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显著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肢体语言;应用价值;护理质量;实验;结论
小儿护理工作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性。针对患儿在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需要面对难以对疾病症状进行表达的患儿,而且针对患儿家长提出的严格要求以及患儿的焦虑等系列表现需要进行正确处理。对此,针对患儿在进行儿科护理过程中,针对相关沟通技巧需要进行有效掌握,避免出现护患纠纷的现象,最终显著提高护患之间的关系[1]。为了进一步分析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患儿,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最终显著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142例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患儿的随机分组。在C1组71例患儿中,男41例,女30例;患儿的年龄范围1.6岁-10.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1.5)岁;患儿疾病类型为:患有肺炎疾病的患儿23例,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儿19例,患有特发性紫癜的患儿17例,患有急性肾炎的患儿9例,患有秋季腹泻的患儿3例。在C2组71例患儿中,男42例,女29例;患儿的年龄范围1.7岁-11.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1.7)岁;患儿疾病类型为:患有肺炎疾病的患儿25例,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儿17例,患有特发性紫癜的患儿15例,患有急性肾炎的患儿10例,患有秋季腹泻的患儿4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存在均衡性(P>0.05)。
1.2 方法
针对C2组患儿,临床主要选择常规模式实施护理。针对C1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具体步骤为:①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面带微笑。保证在准备实施护理之前,可以创造温馨的交流氛围。②针对患儿进行认真照顾,使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可以感觉到受到充分重视,利用形态语言为其营造舒适祥和的护理环境;③在对患儿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到细致入微,例如在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额头进行抚摸,检查患儿是否表现出发烧现象,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怀[2];④针对患儿进行必要的激励支持。例如针对需要实施腰穿患儿,因为对操作表现出恐惧感,从而较为紧张,此时护理人员可以选择将患儿的小手握住,对患儿给予一种无声鼓励;⑤合理运用身体语言。例如在身体仪态方面,需要做到衣着干净整洁,有效树立美好的白衣天使形象,融洽和患儿之间的关系;在身体姿势方面,护理人员在站立过程中,如果腰板过分挺直,会使患儿感觉到一种严肃感,如果做跷二郎腿等动作,会给人一种不负责任感。对此要求护理人员在行走过程中,需要稳重大方,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做到手足轻柔,有效将患儿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提高[3]。⑥能够有效运用视线接触以及鼓励赞赏等系列的表情有效提高同患儿之间的沟通效果。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患儿会首先同护理人员的目光眼神进行接触,此时护理人员如果能够保持眼神体现出怜爱感、高兴感以及真诚感,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情景感。如果护理人员的目光处于游离不定状态,会使患儿家属觉得护理人员工作随便,难以确保顺利完成护理工作。
1.3 评价标准
患儿针对医嘱表现出的依从性以及接受行为评分方面制定的评价标准为[4]:0分:表示患儿处于完全抵触状态,主要体现为针对医治产生抵触,过分恐惧感以及苦恼,无法合作;2分:表示患儿处于部分抵触状态:能够接受治疗但是未有效配合,存在抵触情绪,但是未逃避;6分:表示患儿处于部分接受状态:可以接受医生的治疗并且遵照医嘱,针对部分要求能够进行配合;10分:表示患儿处于绝对接受状态:针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事项以及治疗环节未表现出恐惧感。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分别选择t检验以及X2检验以形式以及%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针对医嘱完全抵触率方面,C1组明显低于C2组患儿(P<0.05);在完全接受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具体情况可见表1。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C1组为(93.8±5.5)分;C2组为(82.1±4.2)分;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
3、讨论
肢体语言又被称之为姿语,主要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下护理人员利用身体动作以及姿势完成信息传递的一种体态语言。肢体语言虽不同于语言因子,但是仍然能够表现出真实性以及相随性,并且表现出可视性的特点。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在实施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面带微笑,能够将患儿的紧张情绪进行有效消除,从而将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有效拉近。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儿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针对医嘱完全抵触率方面,C1组明显低于C2组患儿(P<0.05);在完全接受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患儿(P<0.05)。从而有效证明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针对患儿在实施儿科护理的过程中,临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干预,最终在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价值,凸显肢体语言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玲玲.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J]. 中国保健营养,2012,5(10):1430-1431.
[2]刘俊.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3):56.
[3]李琳琳,范宣云,張蕾.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的研究[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5(03):538.
[4]刘颖.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疗,2014,6(3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