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散文大家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如云之行水之流一样,本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符合一定的规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而这样的“行”与“止”都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第一出发点的。作者以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来选择写作的素材和对素材的合理剪辑。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写出的材料,往往都不是对材料本来面目的照相式的实录,而是有选择的采用,并且常常叙述出来的材料与生活的本来面目有差距,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写作所说的情真而事虚。
一、把情感熔铸在描绘中,间接抒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赏析:作者辞官归隐后,写了系列田园诗歌来表达对田园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作者在本文的写作中,先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自己犹如“羁鸟”、“池鱼”,田园犹如“旧林”、“故渊”,给下面的写作定下喜爱田园的基调。
因为作者对归隐的田园满含深情,于是在写作中超越具体的农村生活,升华为田园生活。先总写归隐后的生活—— “守拙”明确地表达出对官场生活的不适应,“开荒”含蓄地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已经交代了田园生活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开荒。这本是一件极为艰辛的农家劳作,但是作者只是平铺直叙,并无半点的怨言。这并不是说作者不明白农家劳作的艰辛,而是因为作者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官场生活所不能够得到的自由,所以,作者并不以其为苦。这里的两句描绘,早已经超越了对自然生活的本相性的描绘,而是提升为以情带叙,叙中蘸情。
因为是带着喜悦和欣赏的心情来审视现实中艰辛的农家劳作,所以作者的笔触描绘上,表现出了一种轻快的调子。以自己所居住的“方宅”、“草屋”为观察的视角和立足点,来写屋后屋前的景观。“荫”、“罗”两字,写出树的繁多,进而让读者想象到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荫、秋天硕果累累的各种不同的蔚为壮观的景观,人在这里实现了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和拥抱。这种亲密的关系,与冷漠的官场现象对比,作者情感尽显。前面的四句都是近景、静景的描绘,然后作者把笔触伸向远端,“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归隐是与自然亲近与人群远离,这样的景观正是与作者心中的道家隐逸情怀契合。这样的景观是否与作者当时所见的真正景观契合,已经无足轻重,因为作者已经用他的如椽巨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安宁的农家生活。 于是我们看到了狗与鸡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在作者描绘的农家生活里。超越农家生活现实的艰辛,只看到农家生活的美好,这与作者寄予在描绘中的美好情感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写作,已经超越了自然的真实景观,作者是以情带文,以真情升华文章的记叙,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我们也在阅读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高于生活的合理想象。
早晨醒来,我把额头贴在窗玻璃上,贪婪地放眼这西北的大地。天还没有大亮,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长着半人高的绿刺,东一簇,西一簇的。这几乎是戈壁滩上惟一的生物。东边天上渐露出一束亮光,刺得人眼睛睁不开,那些骆驼刺更成了模糊的一团团,远望就如操场上正待检阅的士兵。果然,有一位将军出来阅兵了,那就是太阳。他的出场可真不一般,东山背后先是一片微明,继而又放出一大片红烟,这红烟直冲到极高的天空,将云雾都染成了红色,如此有半个小时,气氛着实威严。就像戏台上大将出场前总要有一阵紧锣密鼓一样,经过这一番渲染后,太阳才慢慢地露出一点眉毛,露出半个脸庞,然后刹那地一下跳出地面。果然,他一出来就带着军威,带着浑身的火焰。他给这个世界的先不是光,而是色,是桔红的色。他将这种色送给了地上的每一样物质,那粼粼的石子,那肃立的骆驼刺,那一切显示线条的地方都镶上这桔红的边,只有西北的土地才能够排出这样威武的仪仗。这广场大极了,静极了,威武极了,将军要训话了。然而他没有说,只是用目光扫视着一切,而且慢慢地升高,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全场,看到他的全部人马。(节选自梁衡《西北啊,西北》)
赏析:西北日出,本来是极为自然的景象,但是作者加入了合理的生活想象,把自然的景观与主观的想象结合,平常的骆驼刺就成了待检阅的士兵,习以为常的朝阳就成了检阅的将军。
面对日出场景的描绘,作者更是搀入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加工。普通的早晨红霞,变成了渲染大将军出场的威严的气氛。而将军本身的威严经过具体的三个动词“露”、“露”、“跳”一一铺展开来,先慢后快,完全就是生活真实场景的如实记录。然后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带着浑身的火焰”的将军,却先把桔红的色送给有待检阅的士兵和观礼的人群,威严就在色的渲染中挥洒。然后用一组排比句:“大极了”、“静极了”、“威武极了”,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的笔触散开,尽力去想象那个栩栩如生的场景。
栩栩如生的画面,描绘的是真实的阅兵场景,还是现实的西北日出,这已经是一个没有必要区分的问题。即使我们没有到过西北观看过西北的日出,也从作者的描写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在这里,自然的美已经提炼升华成一种精神的美、理想的美。而这一切,是作者凭借高超的想象能力完成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随同作者,获得了相应的审美愉悦。
梁衡先生《在关于山水散文的两点意见》中写道:“对于自然存在的、美好的山水风物,我们必须细细地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再掺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这个‘媒介’献给读者。这时的山水应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就是说要努力把自然美变成精神美、理想美。”
这个放在我们的文章写作中就是,我们要观察生活现象,然后对生活现象予以抽取、提升,最终描绘出符合我们表达真正情感需要的各种自然实相来。最后再用此来感染读者,传递真情。
而这样的“行”与“止”都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第一出发点的。作者以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来选择写作的素材和对素材的合理剪辑。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写出的材料,往往都不是对材料本来面目的照相式的实录,而是有选择的采用,并且常常叙述出来的材料与生活的本来面目有差距,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写作所说的情真而事虚。
一、把情感熔铸在描绘中,间接抒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赏析:作者辞官归隐后,写了系列田园诗歌来表达对田园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作者在本文的写作中,先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自己犹如“羁鸟”、“池鱼”,田园犹如“旧林”、“故渊”,给下面的写作定下喜爱田园的基调。
因为作者对归隐的田园满含深情,于是在写作中超越具体的农村生活,升华为田园生活。先总写归隐后的生活—— “守拙”明确地表达出对官场生活的不适应,“开荒”含蓄地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已经交代了田园生活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开荒。这本是一件极为艰辛的农家劳作,但是作者只是平铺直叙,并无半点的怨言。这并不是说作者不明白农家劳作的艰辛,而是因为作者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官场生活所不能够得到的自由,所以,作者并不以其为苦。这里的两句描绘,早已经超越了对自然生活的本相性的描绘,而是提升为以情带叙,叙中蘸情。
因为是带着喜悦和欣赏的心情来审视现实中艰辛的农家劳作,所以作者的笔触描绘上,表现出了一种轻快的调子。以自己所居住的“方宅”、“草屋”为观察的视角和立足点,来写屋后屋前的景观。“荫”、“罗”两字,写出树的繁多,进而让读者想象到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荫、秋天硕果累累的各种不同的蔚为壮观的景观,人在这里实现了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和拥抱。这种亲密的关系,与冷漠的官场现象对比,作者情感尽显。前面的四句都是近景、静景的描绘,然后作者把笔触伸向远端,“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归隐是与自然亲近与人群远离,这样的景观正是与作者心中的道家隐逸情怀契合。这样的景观是否与作者当时所见的真正景观契合,已经无足轻重,因为作者已经用他的如椽巨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安宁的农家生活。 于是我们看到了狗与鸡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在作者描绘的农家生活里。超越农家生活现实的艰辛,只看到农家生活的美好,这与作者寄予在描绘中的美好情感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写作,已经超越了自然的真实景观,作者是以情带文,以真情升华文章的记叙,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我们也在阅读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高于生活的合理想象。
早晨醒来,我把额头贴在窗玻璃上,贪婪地放眼这西北的大地。天还没有大亮,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长着半人高的绿刺,东一簇,西一簇的。这几乎是戈壁滩上惟一的生物。东边天上渐露出一束亮光,刺得人眼睛睁不开,那些骆驼刺更成了模糊的一团团,远望就如操场上正待检阅的士兵。果然,有一位将军出来阅兵了,那就是太阳。他的出场可真不一般,东山背后先是一片微明,继而又放出一大片红烟,这红烟直冲到极高的天空,将云雾都染成了红色,如此有半个小时,气氛着实威严。就像戏台上大将出场前总要有一阵紧锣密鼓一样,经过这一番渲染后,太阳才慢慢地露出一点眉毛,露出半个脸庞,然后刹那地一下跳出地面。果然,他一出来就带着军威,带着浑身的火焰。他给这个世界的先不是光,而是色,是桔红的色。他将这种色送给了地上的每一样物质,那粼粼的石子,那肃立的骆驼刺,那一切显示线条的地方都镶上这桔红的边,只有西北的土地才能够排出这样威武的仪仗。这广场大极了,静极了,威武极了,将军要训话了。然而他没有说,只是用目光扫视着一切,而且慢慢地升高,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全场,看到他的全部人马。(节选自梁衡《西北啊,西北》)
赏析:西北日出,本来是极为自然的景象,但是作者加入了合理的生活想象,把自然的景观与主观的想象结合,平常的骆驼刺就成了待检阅的士兵,习以为常的朝阳就成了检阅的将军。
面对日出场景的描绘,作者更是搀入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加工。普通的早晨红霞,变成了渲染大将军出场的威严的气氛。而将军本身的威严经过具体的三个动词“露”、“露”、“跳”一一铺展开来,先慢后快,完全就是生活真实场景的如实记录。然后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带着浑身的火焰”的将军,却先把桔红的色送给有待检阅的士兵和观礼的人群,威严就在色的渲染中挥洒。然后用一组排比句:“大极了”、“静极了”、“威武极了”,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的笔触散开,尽力去想象那个栩栩如生的场景。
栩栩如生的画面,描绘的是真实的阅兵场景,还是现实的西北日出,这已经是一个没有必要区分的问题。即使我们没有到过西北观看过西北的日出,也从作者的描写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在这里,自然的美已经提炼升华成一种精神的美、理想的美。而这一切,是作者凭借高超的想象能力完成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随同作者,获得了相应的审美愉悦。
梁衡先生《在关于山水散文的两点意见》中写道:“对于自然存在的、美好的山水风物,我们必须细细地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再掺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这个‘媒介’献给读者。这时的山水应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就是说要努力把自然美变成精神美、理想美。”
这个放在我们的文章写作中就是,我们要观察生活现象,然后对生活现象予以抽取、提升,最终描绘出符合我们表达真正情感需要的各种自然实相来。最后再用此来感染读者,传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