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军自己就不渴望“二马一李”般的成功吗?他当然极度渴望。但是,他又极度谨慎。这两种性格叠加在他身上,给人造成他有AB面性格的印象。
综合雷军自己、他的下属、接近他的人以及采访过他的记者对他的印象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雷军:一个性格如此丰富的人。
在以前的媒体报道中,他是这样的一个人:聪明绝顶,有远大抱负,金山的16年过得苦哈哈,后期十分不得志。在投资界无心插柳般取得的战绩让他—下子成为早期投资圈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憋足了劲要将小米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公司,以此人生最后的一次创业来证明自己。
他的朋友认为,雷军重情义、为人宽厚,是那种受人尊敬的大哥形象。因为宽厚待人,朋友都不忍心欺骗他,从金山出去的老部下在人前人后对雷军也都颇多敬重。
而在雷军自己口中,过去的一切早已淡去。在金山的时候他确实是憋着劲屡次冲击上市,上完之后上对得起股东,下对得起那帮兄弟,也算心愿已了。他跟兄弟们说:“咱们运气差,大家没分多少钱,但多少也分了点,个个安居乐业,挺好。”
而他自己呢,作为亿万富豪,在黯然离开金山后,休息了三年。那段时间雷军曾经徒步远足,不过在黎万强看来这类活动是他在刻意采取强制性措施逼迫自己慢慢放下。他也刻意不要司机,不带保镖,将自己归零。
三年的时间,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个性做了大量的反思,总结和提炼,也悟出了很多道理。到他40岁的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做到了“不惑”,人生的方向、目标都看透了。
在那个时刻,他认可了“去天理,存人欲,人欲即天理。”这句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总结后来被雷军屡次引用,在他看来,王阳明的思想重塑了他理解社会的方式。
在雷军看来,认可了这个理论之后一切都想通了。他变得入市,和蔼可亲,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大、全,光讲大道理。虽然那时雷军自己也不觉得那是大道理,他曾经坚信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决定。但现在他更关心个体,个体就是集体。
雷军曾长期处在一种纠结的状态下。从小到大的正统教育以及上学期间象牙塔里的生活让他与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认识并融入社会,理解这个社会中的所有现实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
很多人讲雷军做小米是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雷军来说,他看到的不是机会,而是“势”。机会可能因一时疏忽闪身而过,但“势”考验的是人的大局观和判断力。恰好这两样是雷军最擅长的。
雷军认定,天时地利人和,很多时候天时最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他讲创业之前天天夜观天象。
40岁之后,他人生观的最大转变就在于理解了什么叫成功,那就是让自己满意,不是做给别人看。
接近他的人观察,雷军做天使投资、创办小米印证的是他的方法论。金山时期,在求伯君手下的时候,雷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已经形成了,只是他谨慎的个性以及在金山的角色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验证。这些年来,离开金山的雷军一直在求证,自己悟出的那套理论对不对。
外界总觉得,以雷军的天资和勤奋,现在至少也应该和“二马一李”并肩。雷军自己就不渴望这样的成功吗?他当然渴望。按照朋友的观察,他是一个谨慎又极度渴望成功的人。这样的两种性格叠加在他身上,会给人造成他有AB面性格的感觉。
谨慎、渴望成功,又不希望别人低估他,这样的好强性格使得雷军非常勤奋,甚至到了让人感觉用力过猛的程度。评价雷军的词无论是聪明、要强还是能干,前边都会加上个“太”字。太能干,太要强,太聪明。
但雷军自己又不肯承认这一点,他在主动纠正自己的性格,开始思考哲学,相信“顺势而为”就是这种努力纠偏的结果。
雷军:“这么努力的人多的是,这么勤奋的人多的是,这么聪明的人更是多的是。要说成功我觉得80%看运气,那这个运气是什么,就是大势,时势造英雄,你必须能够把握这个大势。当你把这些问题想透了,你就胜不骄败不馁。胜是因为大势,输也是因为大势,所以整个人也就快乐了。”
雷军现在逢人就讲顺势而为,不恋战。不是借势而是顺势。过去在金山的时候他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打仗不顺利他首先怨自己,兄弟们再狠一点我们就冲上去了。在他看来在金山时总是追求千不成的事,整个过程就很纠结。现在他不纠结了,想通了,不再逆天而为。
雷军曾跟黎万强讲,事业的成功分大成和小成。大成有时候真是有运气的成分在里边,咱们得认,得顺势。成就往前跑,不成就赶紧撤也不要纠结。黎万强是雷军在金山的老部下,他回忆,在金山的时候雷军很纠结,有时候明明看到一件事情做不成还硬要上,那时候就不明白什么叫顺势而为。
“今天的雷军把包袱抛开了,大家觉得他好像憋着气要把小米做成,但实际他今天有名有利,老子就要做一个让自己开心的东西,怎么开心怎么来。”
在黎万强看来,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能认清自己所需的人。雷军的创业和普通人一样,也挺苦的。这种时候如果他不是真心喜欢这个事,姿态不放松的话,是不可能做成的。
黎万强观察雷军从离开金山到做小米的这个过程,认为他是真正放松了。并且雷军很享受现在做的事情,这种享受不是赚钱的乐趣,而是享受自己改进产品功能细节的乐趣。如果有人夸他某个功能细节做得好,会比夸小米手机卖得好更让他高兴。
雷军也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快乐。在金山的后期他脱离了第一线,金山又是集团公司,子公司和事业部天天开会,天天讲道理,讲得他很烦。做小米让他重新感受到了20年前在一线做产品的快乐。要知道,回到20年前,雷军是全中国都排得上号的天才程序员。
“作为一个工程师,对我来说做具体的事情,享受做这个事情过程中的快乐是最舒服的。听到用户夸我的产品的时候,每天喜滋滋的。挨骂的时候也会想,能不能把产品改得更好。
但雷军认为,即使有一天小米做到百亿美元规模,他也不会因为成为第二个马化腾或者第二个李彦宏而高兴。
“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一样呢?我不想办另外一个百度,也不想办另外一个腾讯。我很尊重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但我决不会觉得成为第二个马华腾会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
“我一定要做一个内心想要的东西,办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我不会成为第二家华为或第二家联想,虽然他们都很成功了,但是我的志向是办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公司要有很多奇怪的想法。”
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雷军干过20多年了,甚至被业内称为“劳模”。“我们蛮了解这个企业怎么干,心态很平和,荣辱不惊。我们很清醒和冷静的,不是第一次创业,一成功就张牙舞爪、很膨胀的那种人。因为我们干的时间太久了。我们也不在需要证明什么。”
做小米三年,雷军倒不觉得太过痛苦,毕竟在他看来跟金山那时候比已经好太多了。何况他投了25家企业,看过那么多创业公司,天天看到的都比自己痛苦。黎万强和一帮兄弟觉得很痛苦,雷军觉得正常,哪个创业企业都这样。
不过,雷军毕竟也是个常人。黎万强记得有一次跟雷军吵架之后不肯接他电话,雷军说阿黎,你有时候也要体谅一下我,毕竟我也有撑不住压力的时候,也需要释放情绪,你们有时候也要鼓励—下我。
做小米对雷军来说是个风险挺大的事。40多岁的人,要钱有钱,要名头有名头,如果小米不成,会不会把前半生积累的东西都搭进去?
“我原来是这么想的,我觉得所有的都赔进去,后来我发现也不会。刚开始做的时候压力非常大,现在已经没有了。”雷军说。
雷军甚至有望成为柳传志那个级别的企业家。他为人宽厚,能够结交一批朋友,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在一个对的行业里,没有什么不可能。
综合雷军自己、他的下属、接近他的人以及采访过他的记者对他的印象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雷军:一个性格如此丰富的人。
在以前的媒体报道中,他是这样的一个人:聪明绝顶,有远大抱负,金山的16年过得苦哈哈,后期十分不得志。在投资界无心插柳般取得的战绩让他—下子成为早期投资圈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憋足了劲要将小米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公司,以此人生最后的一次创业来证明自己。
他的朋友认为,雷军重情义、为人宽厚,是那种受人尊敬的大哥形象。因为宽厚待人,朋友都不忍心欺骗他,从金山出去的老部下在人前人后对雷军也都颇多敬重。
而在雷军自己口中,过去的一切早已淡去。在金山的时候他确实是憋着劲屡次冲击上市,上完之后上对得起股东,下对得起那帮兄弟,也算心愿已了。他跟兄弟们说:“咱们运气差,大家没分多少钱,但多少也分了点,个个安居乐业,挺好。”
而他自己呢,作为亿万富豪,在黯然离开金山后,休息了三年。那段时间雷军曾经徒步远足,不过在黎万强看来这类活动是他在刻意采取强制性措施逼迫自己慢慢放下。他也刻意不要司机,不带保镖,将自己归零。
三年的时间,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个性做了大量的反思,总结和提炼,也悟出了很多道理。到他40岁的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做到了“不惑”,人生的方向、目标都看透了。
在那个时刻,他认可了“去天理,存人欲,人欲即天理。”这句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总结后来被雷军屡次引用,在他看来,王阳明的思想重塑了他理解社会的方式。
在雷军看来,认可了这个理论之后一切都想通了。他变得入市,和蔼可亲,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大、全,光讲大道理。虽然那时雷军自己也不觉得那是大道理,他曾经坚信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决定。但现在他更关心个体,个体就是集体。
雷军曾长期处在一种纠结的状态下。从小到大的正统教育以及上学期间象牙塔里的生活让他与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认识并融入社会,理解这个社会中的所有现实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
很多人讲雷军做小米是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雷军来说,他看到的不是机会,而是“势”。机会可能因一时疏忽闪身而过,但“势”考验的是人的大局观和判断力。恰好这两样是雷军最擅长的。
雷军认定,天时地利人和,很多时候天时最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他讲创业之前天天夜观天象。
40岁之后,他人生观的最大转变就在于理解了什么叫成功,那就是让自己满意,不是做给别人看。
接近他的人观察,雷军做天使投资、创办小米印证的是他的方法论。金山时期,在求伯君手下的时候,雷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已经形成了,只是他谨慎的个性以及在金山的角色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验证。这些年来,离开金山的雷军一直在求证,自己悟出的那套理论对不对。
外界总觉得,以雷军的天资和勤奋,现在至少也应该和“二马一李”并肩。雷军自己就不渴望这样的成功吗?他当然渴望。按照朋友的观察,他是一个谨慎又极度渴望成功的人。这样的两种性格叠加在他身上,会给人造成他有AB面性格的感觉。
谨慎、渴望成功,又不希望别人低估他,这样的好强性格使得雷军非常勤奋,甚至到了让人感觉用力过猛的程度。评价雷军的词无论是聪明、要强还是能干,前边都会加上个“太”字。太能干,太要强,太聪明。
但雷军自己又不肯承认这一点,他在主动纠正自己的性格,开始思考哲学,相信“顺势而为”就是这种努力纠偏的结果。
雷军:“这么努力的人多的是,这么勤奋的人多的是,这么聪明的人更是多的是。要说成功我觉得80%看运气,那这个运气是什么,就是大势,时势造英雄,你必须能够把握这个大势。当你把这些问题想透了,你就胜不骄败不馁。胜是因为大势,输也是因为大势,所以整个人也就快乐了。”
雷军现在逢人就讲顺势而为,不恋战。不是借势而是顺势。过去在金山的时候他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打仗不顺利他首先怨自己,兄弟们再狠一点我们就冲上去了。在他看来在金山时总是追求千不成的事,整个过程就很纠结。现在他不纠结了,想通了,不再逆天而为。
雷军曾跟黎万强讲,事业的成功分大成和小成。大成有时候真是有运气的成分在里边,咱们得认,得顺势。成就往前跑,不成就赶紧撤也不要纠结。黎万强是雷军在金山的老部下,他回忆,在金山的时候雷军很纠结,有时候明明看到一件事情做不成还硬要上,那时候就不明白什么叫顺势而为。
“今天的雷军把包袱抛开了,大家觉得他好像憋着气要把小米做成,但实际他今天有名有利,老子就要做一个让自己开心的东西,怎么开心怎么来。”
在黎万强看来,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能认清自己所需的人。雷军的创业和普通人一样,也挺苦的。这种时候如果他不是真心喜欢这个事,姿态不放松的话,是不可能做成的。
黎万强观察雷军从离开金山到做小米的这个过程,认为他是真正放松了。并且雷军很享受现在做的事情,这种享受不是赚钱的乐趣,而是享受自己改进产品功能细节的乐趣。如果有人夸他某个功能细节做得好,会比夸小米手机卖得好更让他高兴。
雷军也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快乐。在金山的后期他脱离了第一线,金山又是集团公司,子公司和事业部天天开会,天天讲道理,讲得他很烦。做小米让他重新感受到了20年前在一线做产品的快乐。要知道,回到20年前,雷军是全中国都排得上号的天才程序员。
“作为一个工程师,对我来说做具体的事情,享受做这个事情过程中的快乐是最舒服的。听到用户夸我的产品的时候,每天喜滋滋的。挨骂的时候也会想,能不能把产品改得更好。
但雷军认为,即使有一天小米做到百亿美元规模,他也不会因为成为第二个马化腾或者第二个李彦宏而高兴。
“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一样呢?我不想办另外一个百度,也不想办另外一个腾讯。我很尊重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但我决不会觉得成为第二个马华腾会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
“我一定要做一个内心想要的东西,办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我不会成为第二家华为或第二家联想,虽然他们都很成功了,但是我的志向是办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公司要有很多奇怪的想法。”
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雷军干过20多年了,甚至被业内称为“劳模”。“我们蛮了解这个企业怎么干,心态很平和,荣辱不惊。我们很清醒和冷静的,不是第一次创业,一成功就张牙舞爪、很膨胀的那种人。因为我们干的时间太久了。我们也不在需要证明什么。”
做小米三年,雷军倒不觉得太过痛苦,毕竟在他看来跟金山那时候比已经好太多了。何况他投了25家企业,看过那么多创业公司,天天看到的都比自己痛苦。黎万强和一帮兄弟觉得很痛苦,雷军觉得正常,哪个创业企业都这样。
不过,雷军毕竟也是个常人。黎万强记得有一次跟雷军吵架之后不肯接他电话,雷军说阿黎,你有时候也要体谅一下我,毕竟我也有撑不住压力的时候,也需要释放情绪,你们有时候也要鼓励—下我。
做小米对雷军来说是个风险挺大的事。40多岁的人,要钱有钱,要名头有名头,如果小米不成,会不会把前半生积累的东西都搭进去?
“我原来是这么想的,我觉得所有的都赔进去,后来我发现也不会。刚开始做的时候压力非常大,现在已经没有了。”雷军说。
雷军甚至有望成为柳传志那个级别的企业家。他为人宽厚,能够结交一批朋友,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在一个对的行业里,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