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篆刻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伴随书法史的发展而演绎成长。篆刻艺术的发端其实应当早于书法艺术,也反映人类早期探索自然奥妙的智慧所在。篆刻艺术的风格与书法艺术同宗同源,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指向所规定的。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即雄浑与秀雅,这不仅是中国地域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审美风格所决定的。传统篆刻艺术成为历代篆刻艺术继承与发展的范本与圭臬,同时传统也在历代的传承中被定义与扩展。当下乃至未来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审美理想的确立,依然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但结合时代性,反映时代生活,讴歌劳动人民,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成为不可动摇的核心主题。文章通过陈述、议论与演绎的方法来具体展开,尊重篆刻艺术自身的规律,对篆刻艺术的审美进行分析。
关键词:篆刻艺术;书法;审美;经典
一、篆刻艺术概述
篆刻本是篆书与镌刻二者紧密而巧妙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篆刻艺术发源于先秦,兴盛于汉,衰败于晋、唐与宋,于明代复又兴盛,清代至今蔚为大观也。篆刻者,以篆书之法刻诸于玉石金铜、牙角骨木之上,简言之,以刀代笔也。篆刻之美,在于刀笔殊途而同归也,故以刀法仿笔法者也。刀毕竟乃锋利之器,刀光剑影诚乃不详之物也。毛笔可谓软湿之物,挥洒之际亦可臻于龙飞凤舞之姿。中国先贤以锋利坚硬之物比拟软湿之笔,真可谓想象之极也。其实,想象与艺术并不存在根本之分歧,二者实一途也。篆刻是艺术此无可非议了,然篆刻亦来自想象之形迹也。
甲骨文本是人类文字艺术之始,从广义论之,也可以说是刻书之端也。随之金文亦为刻书或者铸书,简书算是毛笔为之,然而简书多以隶书为主。篆书本指大篆与小篆之统称,大篆又指金文、籀文与六国之文字,小篆则是李斯统一文字之后的简化字体,亦称为“秦篆”。大篆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小篆工整对称仍然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自然来自篆书的艺术美学理想,篆书的书写性與篆刻的金石味有所区别,二者又互相取法,共同演绎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之路。
篆刻的诞生无疑与宗教祭祀以及政治功用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大多数艺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具有政治与政权意义的所谓玉玺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玉玺的制作至今仍然是一件非常有甄别性的篆刻案例。至于玉玺的内容自然是皇权的一种象征,玉玺不全是美玉制作的,也有是黄金制作的。据说最早的玉玺内容是秦国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字作为玉玺的内容一直流传,民间所用的自然就是“印”了。到了明清以后,文人书画开始兴盛起来,诗、书、画、印成为一种时尚与主流。于是乎,印章成为书画中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之一,修养比较全面的书画家其制印水准自然不会差,甚至有的制印水准相当高以至于成为篆刻史上绝无仅有的篆刻家。吴昌硕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吴昌硕也是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长,他的篆刻与石鼓文同宗同趣,开创篆刻史上审美的新篇章。但是,吴昌硕的篆刻也是有传统有渊源的,绝非凭空独创,这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质决定的。“他仔细审视着在极度艰辛中所刻出来的成果,似乎别有一种韵味。图章上的刀痕,崩裂得非常自然,有种似经意,似不经意的古拙趣味;这正是他青壮年时候刻意追求的汉印境界——寓工整于奔放,寓古拙于平实。”[1]由此可见,汉印是中国篆刻史的真正源头,也是篆刻艺术的必学典范。篆刻取法汉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常识与惯例,华人德认为:“它们体现了浓厚的汉代气息。这类书体在后世篆刻中被广泛取法,包括赵之谦、齐白石等人的篆书也深受《祀三公山碑》的影响。”[2]篆书本是篆刻取法的范本,从赵之谦与齐白石的篆刻中也可以考察出其中的关联。
无论是远古的刻石还是甲骨文在后世的释读中一样会成为一种笔法的演绎,这是人为的阐释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条客观的必然的规律。刀法与笔法的艺术默契与审美理想的合而为一,这也在历代的篆刻与书法的解读中屡见不鲜。华人德先生认为:“篆书在东汉碑额中风格表现得更为丰富。由于碑额的字较大,刻得也很精细,故其笔法变化十分清晰,有些仅见于记载的汉代书家所作的各体篆书及笔法,可以在碑额中得到印证。在《孔庙碑》题额和《华山庙碑》题额充分表现出毛笔的柔软性,将碑刻中较为单一无变化的篆书用笔,刻成有提按变化,使之姿态丰富,委婉而华美。”[3]可见刀法与笔法的关联已经是十分紧密了,这也必将成为篆刻艺术发展的一条正途。
二、篆刻与书法的审美关联
总体来说,篆刻与书法取法与审美都是一致的也是同源的,简言之书法与篆刻是同源同宗的。每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审美理想往往也成为这一时期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书法在古代除却实用的功能之外,作为艺术审美的典型,审美功能和篆刻也类似。但以书法的审美来阐释篆刻艺术,也是不够全面与公允的,尽管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篆刻首先从章法与形制来说,与书法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的,即使比较大的篆刻也仍然无法与书法的尺幅相比较。篆刻就其内容的多寡,还是有无边框,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式与审美特征。内容多者或者字数比较多的一类,笔者暂且称其为密体篆刻,所谓密体乃内容繁密,艺术处理手法多样。这样的作品更能体现作者的功力不凡与学养深厚之特点,同样这类作品也让人产生丰富多样与浑厚包容的文化认同感。另外,这类作品也会具有信息量大而耐读的特点,尤其是详注的边款更是让作品释放出别样的风采。其实篆刻艺术内容字数的多寡既是关涉篆刻章法的问题,也是篆刻处理技法的选择问题,二者的最佳结合也是艺术家综合涵养所决定的。内容比较少的字数不多的篆刻作品,从篆刻艺术本身乃至章法处理方面来说,都同样具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以齐白石的篆刻为例,他的篆刻字数比较少,章法布局也显得空灵与简约,这与他的花鸟画形成相得益彰的意趣。从齐白石的篆刻刀法可以考察出其篆书的笔法,简单来说齐白石的刀法是单刀直冲,刀法鲜明线条直率,与其篆书笔法高度一致。当然从白石的花鸟画中的笔墨线条也可以窥探出书法用笔的特点,更简单的判断或者鉴赏则是,从齐白石的画的落款书法与印章,即三者的内在意蕴或者刀笔的特点来具体分析与鉴别,则更容易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与审美的统一性。“如果说战国时代的玺印在于文字结构自然之美,那么汉印就在于文字线条人工之美。汉印的章法平方正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弱点,可是线条变化的多样性却是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一种印章文字美的深入。”[4]总体来说,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风格各异,但是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对立的审美风格取向——雄浑与秀雅。雄浑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5]如果以人类之,则体现为男性阳刚之美。秀雅亦接近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6]同样可以以女性之美来比喻之,或者女性之阴柔妩媚来象征。 由此篆刻与书法审美达成了共识,这也是书印同源或者以书入印的一种历史际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真正的篆刻家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也是具有深刻的理会的。同样一个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篆刻水准也是离不开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取法,甚至是中国画的章法与审美。篆刻艺术的章法之美既同于书法,也同于中国画,虽然篆刻艺术乃方寸之间,其布局与审美乃至意蕴绝非狭小之间而能隐藏的。总之,篆刻艺术的章法之美就是以小见大,以天地之大而化微小精粹之灵。
三、篆刻艺术的传承发展
篆刻艺术最早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不是为了书画艺术而存在的,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兴起,以及文人修养全面而致使篆刻成为书画艺术同类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也充分证明古代文人的聪明才智与艺术修养的高度,从而使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与书法、绘画以及诗歌一起互相影响,彼此取法。这也因此成为中国视觉艺术传统的一大特色,也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艺术很难传承或者传承的难度高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特殊性所在。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以及它的未来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不仅要对当下的境况进行甄别,也要对当下篆刻艺术的发展加以引导与反思,否则只能原地踏步重复过去,或者美其名曰继承传统。继承传统是必须的也是篆刻艺术的基本规律,继承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发展,在于创造新的篆刻艺术形式与新的篆刻艺术作品。这不是简单的研究笔法与刀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考察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就能轻易做到的。这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甚至需要团队共同探讨与研究。目前很多以研究与发展篆刻艺术为宗旨的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好事情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中江苏省句容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就是笔者努力筹建的,协会的成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充分说明政府对篆刻艺术的高度重视与关照。
清“四僧”之一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7]篆刻艺术也一样要反映时代,体现时代的审美特质与艺术理想,否则篆刻艺术就不会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篆刻艺术在当下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艺术门类,有不同于传统的篆刻艺术之处,即不受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左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下从事篆刻艺术的人也很难如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样诗、书、画、印修养全面。但是当下也有古人所不具有的有利条件与制印设备等,另外从事篆刻艺术的学者可以参考的资料更丰富,见识也更加广阔,这也为当代的制印水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从身体力行的篆刻艺术大展中可以看到风格各异的篆刻艺术作品,有继承传统而有新意的,也有创新的作品,还有篆书与图案并茂的作品。尤其是一些篆刻的边款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不仅丰富了篆刻艺术的主题,也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筆者认为要让篆刻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必须让篆刻艺术的内容符合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最好是讴歌祖国的繁荣富强,反映新的时代特征。一块石头看似平凡,如果雕琢得好就可以成为艺术作品,这就是“玉不琢不成器”。篆刻艺术的内容应取材当下的现实生活,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与领导人的警句名言,其实篆刻艺术形式也一样要符合今天的审美理想,不能照抄古人,“刻舟求剑”。篆刻艺术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讴歌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与智慧。同时篆刻艺术的文化指向也一定是符合真、善、美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篆刻艺术家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必将鼓舞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怀揣梦想面向未来,借艺术之力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家诚.吴昌硕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60.
[2][3]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65,165.
[4]叶一苇.篆刻欣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3.
[5][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1,1.
[7]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84.
作者简介:
张仁才,江苏省句容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会长。
关键词:篆刻艺术;书法;审美;经典
一、篆刻艺术概述
篆刻本是篆书与镌刻二者紧密而巧妙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篆刻艺术发源于先秦,兴盛于汉,衰败于晋、唐与宋,于明代复又兴盛,清代至今蔚为大观也。篆刻者,以篆书之法刻诸于玉石金铜、牙角骨木之上,简言之,以刀代笔也。篆刻之美,在于刀笔殊途而同归也,故以刀法仿笔法者也。刀毕竟乃锋利之器,刀光剑影诚乃不详之物也。毛笔可谓软湿之物,挥洒之际亦可臻于龙飞凤舞之姿。中国先贤以锋利坚硬之物比拟软湿之笔,真可谓想象之极也。其实,想象与艺术并不存在根本之分歧,二者实一途也。篆刻是艺术此无可非议了,然篆刻亦来自想象之形迹也。
甲骨文本是人类文字艺术之始,从广义论之,也可以说是刻书之端也。随之金文亦为刻书或者铸书,简书算是毛笔为之,然而简书多以隶书为主。篆书本指大篆与小篆之统称,大篆又指金文、籀文与六国之文字,小篆则是李斯统一文字之后的简化字体,亦称为“秦篆”。大篆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小篆工整对称仍然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自然来自篆书的艺术美学理想,篆书的书写性與篆刻的金石味有所区别,二者又互相取法,共同演绎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之路。
篆刻的诞生无疑与宗教祭祀以及政治功用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大多数艺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具有政治与政权意义的所谓玉玺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玉玺的制作至今仍然是一件非常有甄别性的篆刻案例。至于玉玺的内容自然是皇权的一种象征,玉玺不全是美玉制作的,也有是黄金制作的。据说最早的玉玺内容是秦国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字作为玉玺的内容一直流传,民间所用的自然就是“印”了。到了明清以后,文人书画开始兴盛起来,诗、书、画、印成为一种时尚与主流。于是乎,印章成为书画中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之一,修养比较全面的书画家其制印水准自然不会差,甚至有的制印水准相当高以至于成为篆刻史上绝无仅有的篆刻家。吴昌硕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吴昌硕也是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长,他的篆刻与石鼓文同宗同趣,开创篆刻史上审美的新篇章。但是,吴昌硕的篆刻也是有传统有渊源的,绝非凭空独创,这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质决定的。“他仔细审视着在极度艰辛中所刻出来的成果,似乎别有一种韵味。图章上的刀痕,崩裂得非常自然,有种似经意,似不经意的古拙趣味;这正是他青壮年时候刻意追求的汉印境界——寓工整于奔放,寓古拙于平实。”[1]由此可见,汉印是中国篆刻史的真正源头,也是篆刻艺术的必学典范。篆刻取法汉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常识与惯例,华人德认为:“它们体现了浓厚的汉代气息。这类书体在后世篆刻中被广泛取法,包括赵之谦、齐白石等人的篆书也深受《祀三公山碑》的影响。”[2]篆书本是篆刻取法的范本,从赵之谦与齐白石的篆刻中也可以考察出其中的关联。
无论是远古的刻石还是甲骨文在后世的释读中一样会成为一种笔法的演绎,这是人为的阐释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条客观的必然的规律。刀法与笔法的艺术默契与审美理想的合而为一,这也在历代的篆刻与书法的解读中屡见不鲜。华人德先生认为:“篆书在东汉碑额中风格表现得更为丰富。由于碑额的字较大,刻得也很精细,故其笔法变化十分清晰,有些仅见于记载的汉代书家所作的各体篆书及笔法,可以在碑额中得到印证。在《孔庙碑》题额和《华山庙碑》题额充分表现出毛笔的柔软性,将碑刻中较为单一无变化的篆书用笔,刻成有提按变化,使之姿态丰富,委婉而华美。”[3]可见刀法与笔法的关联已经是十分紧密了,这也必将成为篆刻艺术发展的一条正途。
二、篆刻与书法的审美关联
总体来说,篆刻与书法取法与审美都是一致的也是同源的,简言之书法与篆刻是同源同宗的。每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审美理想往往也成为这一时期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书法在古代除却实用的功能之外,作为艺术审美的典型,审美功能和篆刻也类似。但以书法的审美来阐释篆刻艺术,也是不够全面与公允的,尽管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篆刻首先从章法与形制来说,与书法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的,即使比较大的篆刻也仍然无法与书法的尺幅相比较。篆刻就其内容的多寡,还是有无边框,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式与审美特征。内容多者或者字数比较多的一类,笔者暂且称其为密体篆刻,所谓密体乃内容繁密,艺术处理手法多样。这样的作品更能体现作者的功力不凡与学养深厚之特点,同样这类作品也让人产生丰富多样与浑厚包容的文化认同感。另外,这类作品也会具有信息量大而耐读的特点,尤其是详注的边款更是让作品释放出别样的风采。其实篆刻艺术内容字数的多寡既是关涉篆刻章法的问题,也是篆刻处理技法的选择问题,二者的最佳结合也是艺术家综合涵养所决定的。内容比较少的字数不多的篆刻作品,从篆刻艺术本身乃至章法处理方面来说,都同样具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以齐白石的篆刻为例,他的篆刻字数比较少,章法布局也显得空灵与简约,这与他的花鸟画形成相得益彰的意趣。从齐白石的篆刻刀法可以考察出其篆书的笔法,简单来说齐白石的刀法是单刀直冲,刀法鲜明线条直率,与其篆书笔法高度一致。当然从白石的花鸟画中的笔墨线条也可以窥探出书法用笔的特点,更简单的判断或者鉴赏则是,从齐白石的画的落款书法与印章,即三者的内在意蕴或者刀笔的特点来具体分析与鉴别,则更容易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与审美的统一性。“如果说战国时代的玺印在于文字结构自然之美,那么汉印就在于文字线条人工之美。汉印的章法平方正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弱点,可是线条变化的多样性却是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一种印章文字美的深入。”[4]总体来说,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风格各异,但是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对立的审美风格取向——雄浑与秀雅。雄浑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5]如果以人类之,则体现为男性阳刚之美。秀雅亦接近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6]同样可以以女性之美来比喻之,或者女性之阴柔妩媚来象征。 由此篆刻与书法审美达成了共识,这也是书印同源或者以书入印的一种历史际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真正的篆刻家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也是具有深刻的理会的。同样一个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篆刻水准也是离不开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取法,甚至是中国画的章法与审美。篆刻艺术的章法之美既同于书法,也同于中国画,虽然篆刻艺术乃方寸之间,其布局与审美乃至意蕴绝非狭小之间而能隐藏的。总之,篆刻艺术的章法之美就是以小见大,以天地之大而化微小精粹之灵。
三、篆刻艺术的传承发展
篆刻艺术最早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不是为了书画艺术而存在的,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兴起,以及文人修养全面而致使篆刻成为书画艺术同类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也充分证明古代文人的聪明才智与艺术修养的高度,从而使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与书法、绘画以及诗歌一起互相影响,彼此取法。这也因此成为中国视觉艺术传统的一大特色,也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艺术很难传承或者传承的难度高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特殊性所在。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以及它的未来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不仅要对当下的境况进行甄别,也要对当下篆刻艺术的发展加以引导与反思,否则只能原地踏步重复过去,或者美其名曰继承传统。继承传统是必须的也是篆刻艺术的基本规律,继承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发展,在于创造新的篆刻艺术形式与新的篆刻艺术作品。这不是简单的研究笔法与刀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考察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就能轻易做到的。这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甚至需要团队共同探讨与研究。目前很多以研究与发展篆刻艺术为宗旨的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好事情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中江苏省句容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就是笔者努力筹建的,协会的成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充分说明政府对篆刻艺术的高度重视与关照。
清“四僧”之一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7]篆刻艺术也一样要反映时代,体现时代的审美特质与艺术理想,否则篆刻艺术就不会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篆刻艺术在当下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艺术门类,有不同于传统的篆刻艺术之处,即不受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左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下从事篆刻艺术的人也很难如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样诗、书、画、印修养全面。但是当下也有古人所不具有的有利条件与制印设备等,另外从事篆刻艺术的学者可以参考的资料更丰富,见识也更加广阔,这也为当代的制印水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从身体力行的篆刻艺术大展中可以看到风格各异的篆刻艺术作品,有继承传统而有新意的,也有创新的作品,还有篆书与图案并茂的作品。尤其是一些篆刻的边款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不仅丰富了篆刻艺术的主题,也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筆者认为要让篆刻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必须让篆刻艺术的内容符合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最好是讴歌祖国的繁荣富强,反映新的时代特征。一块石头看似平凡,如果雕琢得好就可以成为艺术作品,这就是“玉不琢不成器”。篆刻艺术的内容应取材当下的现实生活,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与领导人的警句名言,其实篆刻艺术形式也一样要符合今天的审美理想,不能照抄古人,“刻舟求剑”。篆刻艺术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讴歌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与智慧。同时篆刻艺术的文化指向也一定是符合真、善、美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篆刻艺术家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必将鼓舞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怀揣梦想面向未来,借艺术之力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家诚.吴昌硕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60.
[2][3]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65,165.
[4]叶一苇.篆刻欣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3.
[5][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1,1.
[7]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84.
作者简介:
张仁才,江苏省句容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