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前精彩疑问案例赏析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生疑问,赏析,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1-0054-03
  
  一、说明
  
  新课程为我们带来的收获之一便是:由关注自己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再由关注学生的学到关注由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
  以前时常为自己在课堂上设计的精彩问题沾沾自喜,尤其看到新版教科书上有些习题与自己设计的相同,更感自豪。在开展学生质疑式教学时,学生课前精彩纷呈的问题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的那份自豪也渐渐远去,有时竟有一种为师者的汗颜。本文所摘选的案例,均来自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周棚中学九(3)班,学生使用的教材为中华书局版本。本文除对个别学生疑问稍作润色外,基本保持了原貌。恳请读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疑问,不要过于成人化,也不要囿于传统,“从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非故意的‘怪问题’中,发现学生理解教材(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视角与教材本身、教师视角的区别”。
  
  二、摘选与赏析
  
  1.为何鉴真几次东渡都未成功,而郑和多次远航西洋成功?
  赏析:教科书往往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手学生而言,这种联系有些生硬。待学到世界史哥伦布远航时,再利用学生的经验,将其同郑和下西洋相比较,不更好吗?知识有限的七年级学生作了上述纵向的联系,引发其他学生对宋朝以来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等方面的思考。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对比,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表现,也利于学生对史事的纵向把握。
  2.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何不同?
  赏析:引发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直接诱因是“回归”一词。这一疑问对中国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需要给学生厘清二者的不同,前者体现的是民族尊严和认同,后者体现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政治含义更浓。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2008年高考文综有一题是让学生谈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认识,该题得分率极低,这与教学中点到即止,缺乏内涵发掘有关。
  3.以下是围绕着“郑成功收复台湾”,几个学生的提问。
  a.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台湾算不算清朝的领土?
  b.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其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为什么清军要攻打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郑成功及其后人是否是“台独分子”?
  c.后来两岸国共两党的情形,同当年清朝和郑氏集团势力各一方相比,是否是故剧重演? 赏析:这是因思维的相似而产生的一组接力递进的质疑,事实上前两个疑问在学生心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疑问对教学有两个提示:第一,“郑成功收复台湾”一目是教学的难点,但在以往的教材分析中,只会将其当成学习重点不会将其当成难点;第二,厘清郑氏集团与清政府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学习该目,更有助于了解今天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着现实意义。
  4.秦始皇修长城怨声四起,且是秦亡的原因之一,为何更为坚固庞大的明长城却没引发秦时那样严重的后果? 赏析:将秦长城和明长城作比较的题目很多,但学生从这个角度置疑,比较新颖。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解释秦修长城役使劳力仅仅是全国征发劳役的一部分外,还要说明明修长城的时间,人力等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说清楚不容易。
  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何不乘胜收复伊犁?既然做好收复伊犁的准备,为何还要谈判? 赏析:本课的主题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歌颂民族英雄、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质疑顺理成章,这是本课呼之欲出的隐性难点,并可进一步打开教师的思路:俄国这个对手毕竟不同于阿古柏伪政权,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面对不同的对手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采取各种手段收复伊犁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全,这是原则性问题;但在策略的选择上,可以灵活选择。这一问题也可为进行情感教育提供楔子:国家、民族有时需要如此,在生活当中的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时学生觉得历史离他们太遥远,其实“历史即生活”,历史教师应从历史中教给学生生活的智慧,不要教死书,死教书。
  6.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可以“洋务”几十年,而“变法”仅103天呢?
  赏析:从教学上来说,这个问题既是整合内容又是深层剖析的极佳切入点。梳理起来虽错综复杂,但设问的确合乎情理。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百日维新操之过急,缺乏实行条件入手,将变法主张与当时中国实际相比而显现出的“空想性”展示给学生。
  7.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也是中国人,他们不想让中国强大吗?慈禧反对变法的真正动因是什么?
  赏析:诸如“袁世凯、汪精卫——他们不希望中国强大吗?”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广泛存在,看似稚嫩,却不能漠视。这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应找准切入点。一看历史人物当时认识是否有局限性,二看他们面对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进行抉择时如何处理。
  8.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不在国内,而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袁世凯逼清帝退位,而不说他推翻了清王朝,为什么?
  赏析:这是由学生学习经验而产生的质疑,在情理之中。孙中山是广义上辛亥革命的领袖,但不是武昌起义的直接领导者。教师需要解释领袖领导作用的不同形态。而将袁世凯和革命党人做深层次的比较,才能回答第2个问题。
  9.为什么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还处罚张学良?如何看待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又亲送蒋介石回南京? 赏析:从蒋介石的角度讲,本意并不想联共抗日,并认为张学良“兵谏”是以下犯上,故“处罚”。从张学良的角度讲,扣押蒋介石,是先忠于国家;亲送蒋介石,是而后忠于上级。他“扣押”与“亲送”体现一个“忠”字,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物。
  10.为什么渡江战役不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合称四大战役?
  赏析:这四个战役同在一课出现且相距时间短,渡江战役的规模更大,一些学生难免发问。何况有些历史教师也曾对此有疑惑。这个问题不仅有探讨的必要,而且对本课也起有整合和深化的作用:从作战阶段来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属决战阶段的一盘棋决策,进行渡江战役时,胜负已分明。从作战目标来看,三大战役的直接目标是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渡江战役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历史沿革来看,三大战役的说法已即约成俗。当然,但从规模和相近的时间段来看,亦可合称四大战役。
  
  三、结语
  
  历史教科书上的问题设计与历史教师的问题设计,除了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第二,是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与探究。第三,是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第四、最重要的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我要感谢学生们,他们的疑问鲜活而又丰富,让我为之陶醉,为之鼓与呼!这为担忧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教育现状来说,不失为是一股清风。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聚焦“学生经验的课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责任编辑:吴 丹]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劳动就业、保持市场繁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其发展中既
今天早上,我起来早了点儿,出去拿东西,看见外面西兰花的花叶上有一颗大豆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露珠。我碰了一下叶子,露珠就往下滑了一点儿。许多叶子上都有露 This morning,
今后几十年,气体燃料将成为非常重要的能源之一。而在各种气体燃料(即天然气、炼油厂气、液化石油气和各种生物气)中,天然气更具有吸引力。已经表明,在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
少年媒公替老师做媒对付绿绿老师的决策已经做出:那就是,尽快地帮他找一个女朋友,分散他投入在五(4)班的注意力。接下来,以郑宵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开始着手制定详细周密的
综合案例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事实材料,或者模拟现实情景,编制成可以联络和整合众多知识点的地理案例,由素材和问题两部分组成。综合案例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可变性强,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解为主,这种课堂强调的是教师知识的硬性灌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分析了中专语文教学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In the
就在上个星期五下午,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真诚。星期五下午两节课一直在开中队会,没办法喝水,所以大家都很渴。开完中队会,我连忙跑到商店买了一瓶新百事可乐。回到家里,我拿
秋季的一天,妈妈带我去看外婆,我挺高兴的,因为我又可以到外公的菜园里去玩了。一到外婆家门口,我就看见表姐、表妹正在门前的菜地里逮蚂蚱,于是,我 Autumn day, my mother